解答:刘邦品性那么差,为什么会有一群有能力的人辅佐他?
今天我们谈谈创业团队。
问题如下:
刘邦品性那么差,为什么会有一群有能力的人辅佐他?
回答如下:
答案很简单,因为刘邦能力远远超过常人。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有一段耳熟能详的记载: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这也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俗谚出处,不过大多数解《史记》的通俗说史者,都更重视后面,刘邦“善将将”的说法,以及韩信的“超强军事能力”,却没有注意到韩信这个当世兵家魁首对于刘邦带兵的评价“陛下能将十万”。
对比“多多益善”,统帅10万兵看起来不算什么,问题是,古今将帅,能够指挥好10万人规模大兵团的,能有几人?
刘邦起兵时已经48岁,之前从未有从军为将和阅读兵书战策的记载,此后8年,一直在战阵之上,一个只做过基层派出所所长的中年男子,在起兵最初,也是最弱小的几年里,竟然能够胜多败少,只看《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秦二世二年七月)沛公与项羽北救东阿,破秦军濮阳(此战被打败的对手就是章邯,被堵在了濮阳城里,见《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项羽本纪》),东屠城阳。
(秦二世二年八月)沛公与项羽西略地,斩三川守李由于雍丘。
(秦二世三年十月)攻破东郡尉及王离军于成武南。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救赵)至栗,得皇欣、武蒲军。与秦军战,破之。
(秦二世三年三月)攻开封破秦将杨熊,熊走荥阳,秦斩熊以徇。
(秦二世三年六月)攻南阳守齮,破之阳城郭东。
(秦二世三年八月)攻武关,破之。
(秦二世三年九月)攻下峣及蓝田。以留侯策,不战皆降。
要知道,刘邦这一路是杀过来的,不是一般理解的摘桃子,他独立领军击败的杨熊,在西汉辩士的口中,也是与章邯、卫青并列的人物,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而大将军材能不特章邯、杨熊也。
由实打实的战绩来看,刘邦个人的组织能力、战术指挥能力绝对超乎常人。
所谓引天下英雄豪杰为己用,前提是,他得过了最初的这一关,否则筑巢引凤,连个窝都造不出来,你再是宽宏大度、礼敬人才又如何?
所以,韩信所言,一半是谦虚避祸,另一半也是心悦诚服: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事实上,建立新朝犹如创业,绝大多数人都倒在了从零到一的路上,一旦有了一,再到一百,就是数量叠加的过程罢了。
而刘邦恰恰是两者兼有。
而他的品行问题,站在今天的角度,可以评价为寡廉鲜耻四个字,但在战国时代到秦汉之交的社会舆论来说,并不是大问题。
归结起来,几条:
1,不孝,也就是父亲被项羽挟持,他说分我一杯羹;
2,不慈,逃亡路上将嫡子、嫡女多次推下车;
3,好色,从刘肥之母到戚夫人、薄姬等看得出来,此人好女色不是一般的;
4,好为大言,也就是吹牛逼,大丈夫当如是,贺钱万钱,都是类似的;
5,粗鲁慢下,对儒生的冠撒尿是一方面,魏王豹说他“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髃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也就是说,兴致来了骂诸侯王和重臣像骂奴仆一样肆无忌惮,既粗鲁也让人觉得不被尊重。
但是,请注意,战国、秦、汉初,整个社会弥漫的就是现世的建功立业,对于生前富贵有变态的追求,最典型的就是李斯的老鼠理论。
君臣之义,在当时通用的伦理来说,就是朋友之义,而非绝对君主制,君臣之间等于是交换关系,你给我富贵,我给你忠诚。
那么,除了极少数道德洁癖者来说,对于主君最大的要求就是能够严守交换的“契约精神”。
所以,曾经的老大哥,也是自己打出南阳郡一片天地的王陵对刘邦的评价是: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换句话说,我跟着你打生打死,不是为了你对我和颜悦色的,是为了土地富贵,王侯之位,你不给我,把我捧成爹,我也看不上你。
所以,我们也别汉朝人的吹嘘,看看曹魏的宗室曹囧,在给魏明帝的上书中所说的:
汉祖奋三尺之剑,驱乌集之众,五年之中,遂成帝业。自开关以来,其兴立功勋,未有若汉祖之易也。
正是因为刘邦本身有将兵之才,其在丰沛的老兄弟们才能附其骥尾,同上青云,也正因为如此,刘邦哪怕称帝之后,仍旧戎马倥偬,破韩王信、战匈奴、平陈豨、灭英布,甚至亲冒矢石,自己没有带兵的能力,就最后英布那关他就过不去。
另一方面,刘邦本人确实恢宏大度,能够与“老弟兄们”共享天下,在汉高帝十二年,即将死去之际,他下达了一份诏书:
三月,诏曰:“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亲,或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赋敛,女子公主。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汉书·高帝纪》)
“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我对得起天下的豪杰贤士功臣了!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这次交易,我够仗义了,剩下看你们的了。
而汉高祖真正的人格魅力,也就是真正尊重“契约精神”,交换关系。
那么,人们最常提及的“诛杀功臣”,是否与这个结论矛盾?
当然是不矛盾的,事实上,汉国始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对齐王韩信、韩王信、彭越、卢绾、张耳(张敖)、英布、吴芮的裂土分封,实质上是对项羽封建体系的屈服,不如此不足以引诱诸多豪杰参与对项羽的围杀。
但是,刘邦的帝位本身就是诸王推举,虽然位在诸王之上,名为君臣,实为宗藩,为了扫平项羽的“流毒”,也为了扫平对汉国皇权的威胁,刘邦确实一直致力于削藩,但是,要区分一下几个人的遭遇。
韩信由楚王而贬淮阴侯,理由只是“上曰:‘人告公反。’”也就是有人告发借故夺国,赦免其身,又封淮阴侯。真正让他死的,是他在陈豨叛乱时与其联络,准备用家臣谋反袭击宫廷,《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计划细节详尽,应为事实,故而被吕后诱杀。
也就是作为“真功臣”,刘邦并没有想要他的命,所以,在得知他谋反身死的消息是,“且喜且怜之”。
与韩信遭遇类似的是赵王张敖,被废王位后,“张敖已出,以尚鲁元公主故,封为宣平侯。”哪怕是在他死后,靠山吕氏也倒了,他的继嗣仍然受到优待,“孝文帝即位,复封故鲁元王偃为南宫侯,续张氏。”
另外几个是“真反”的,比如彭越,被捕时, “有司治反形己具”,也就是已经有了明确的谋反行为了,刘邦仍旧赦免了他,直到吕后派人告发他再次谋反,才要了他的命。
英布就不用说了,直接举兵,而他本身也不是汉将出身,而是降将。韩王信、卢绾二人则都是在被猜疑谋反时即带家人逃亡匈奴,一样是有明确的谋反行为。
唯有长沙王吴芮,一方面是地处偏远,另一方面是确实没有上述的谋反行为,反倒作为异姓王存在了多代。
这些人,作为主动和被动的合伙人,确实命运多舛,可真正的“功臣们”,与汉室同心同德者,真是“大小兄弟不曾坏过一个”,顶多就是把持关中的萧何曾经入狱敲打一二,其余人等,都可安享富贵。
可见,刘邦的“权力契约”执行得还真不算差。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