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曾资助贫困孩子,但实操后发现问题很多,比如生活反差害了孩子怎么办?
【本文来自《把留守儿童集中到镇上,统一寄宿学习,能否解决偏远地区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楼主出的这个主意太理想化了,想当然,典型的闭门造车,思想幼稚。事情如果都是那么简单就好了,什么事情如果只是通过钱就能解决,通过资源就能解决。国家这领导就太好当了,我举个小例子。
朋友的几十个同学商定做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每人没每年出500元,共计3万,资助一个11岁贫困孩子到18岁,孩子父亲早逝,母亲痴呆。大家决定每周派2到3人去孩子家一趟,送生活必需品,教育孩子学习,帮助清理家务。
几个月下来,这些人就产生了不同意见,第一,送的东西太好(实际也就是我们自己家平常吃的,用的。)孩子和母亲吃开心了,标准降不下来,平时不去的时候,母女二人反而吃不下以前吃的饭。
第二,母女二人卫生习惯根本没有,那里条件差,带着他们到家里洗澡,结果强烈的生活反差让孩子根本接受不了。所有人都害怕,哪天孩子会不会因此产生抑郁的想法,想做好事反而害了孩子。第三,孩子反映没有手机,学校通过微信留的作业看不到,他们就计划给孩子买个手机。
问题是,孩子从此用手机天天玩游戏怎么办?又不是亲生的,打打不了,骂骂不成的,怎么教育?第四,让孩子突然感受到如此温暖富足的生活,孩子会产生依赖感,但她的现实社会确无法满足她,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于是,大家认真的把这件事梳理了一下,降低期望值。
第一,只送给孩子够一天的食品,衣物被子等还是使用孩子现有的,不再重新购置。培养孩子立足于自身家庭条件,通过努力自己改善。第二,不再带孩子洗澡,引导她在家利用自己条件洗澡,哪怕是凉水。第三,手机收回,还是用原来的方式,手抄老师布置的作业。第四,资助金额降低到每年3000元。
这样以来,其实大家都明白,按这个方案,这孩子也就勉强能完成义务教育,无法和正常家庭的孩子进行比较,除非孩子是个天才,但是,这是没办法事,只能这么做,孩子必需要能够面对命运给她带来的挑战。
我本人曾经是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在云南某民族自治县的民族高中的高一年级支教了一年,真的体会过把即将被学生家长送上车到浙江打工的辍学学生带回学校什么心情。
所以,其实我觉得不如把资金捐给这些大学的研究生支教团,我们支教队云南分队目前在该县已经接力了十余年,现在是我做兼职辅导员在大学带的几个学生在岗了。他们已经是我校的第十八届支教团了。而且,我自己在支教时的云南学生甚至有考入我的大学,并且在我做兼职辅导员的时候就在我管辖的班级里的情况。所以,这个项目模式连贯性非常好。
我们在当地有募集爱心助学金,对每生每学期500元的补助,实际上我在岗的时候我们的善款募集就总额突破二十万了,但是我们这方面还是意识到,每学期补助过多就可能被家长安排到其他家庭用度上,而且覆盖面也会下来。但是我们也会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可以帮忙对接给愿意一对一资助的好心人。其实额度合理,主要配合学生改善营养、购置一些学习材料(其实很多学习材料我们也代为购买了,主要目的还是改善营养和个人学习条件)等,就挺好的了。
最后,我本人不想暴露过多个人信息,如果各位有心了解和捐赠,可以私信,我会回复。
-------------角度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