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世界中心【11】中俄百年纠结
转至天涯楼主:温骏轩
国家与国家的边界问题,我很理解大家的心情,希望我能够分析出条路来,让中国能够迅速拿到那些争议的土地。
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在这个贴把“藏南”“南海”“台湾”“琉球”“库页岛”“乌里雅苏台”。。。。甚至历史上汉族曾经到过的地方都分析进中国的国土内。
也许我稍稍加入点主观的东西,在措词和口气上采用《中国可以说不》里面的语调,大家看得会更舒服点。
不过贴吧里已经很多这样意气风发的东西了,我只是想说点客观的情况,或者说在“人文政治”的环境下经常被忽视的角度(政治家和军事家们是绝不会忽视的,但他们并不会向普通民众解释),大家就当多了解东西好了,不用过于紧张。
我的本意是从地缘的角度谈战略性的方向,不牵扯到具体细节(如分析出南海对中国很重要就行了,不必去讨论如何收回来)。
象藏南、南海两个分析是属于战术性的地缘分析,如果分析出对中国不利的结果,是很容易被挨砖的。
但在曲意逢迎爱国青年们的味却又有违其客观性。便是加上几句“中国人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一类的口号却又于事无补。
也许以后我会把〈海权突围〉〈新世界岛论〉〈东亚地缘解析〉三章组合起来,并加上些背景资料成书也未可知。
这些战略性的分析我自信可以50年不过时,也相信我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中国成为新的世界中心。
我们接下来分析东亚的情况,接下来就要涉及到中俄百年纠结的“外东北”和“库页岛”地区了。
先声明,我只负责分析出中国为什么无抵抗的交出了这些土地(或说基本没有把势力伸过去)。不牵扯民族感情。
如果时间够,我会把西伯利亚一并说完。相信大家能听到一点中学历史老师所看不到的东西。
前面说过了,中国和日本在大部分古典时期的核心区都是在适合农业生产的“暖温带”地区(中国在第二个千年还把亚热带地区也融入了核心区)。
暖温带的农耕民族只是在古典时期行将结束的时期(19世纪末)才能够通过移民将“中温带”纳为核心区。
在这一时期中国消化了“东北”地区(或称“关外”),日本得到了“北海岛”(做为渔猎民族最后的势力——满族和虾夷族也被“汉”“和”两族基本同化了)。
在这次扩张潮中,半岛上的民族也想分一杯羹,但他面对的是实力超过他十几倍的中国,因此最终只能在地图上留下个“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韩称“间岛”),以证明他们曾经努力过。
如果说在古典时期“渔猎民族”还能在“中温带”地区形成强大的势力,以对抗“暖温带”地区的农业民族。那么在最北的温带地区——“寒温带”生存就有点挑战人的生理极限了。
并不是说所有的“寒温带”地区都不适合发展文明,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大部分就是由这一地带的民族创造的。(至于地缘方面的原因,我在讲西伯利亚的时候会说到)
但在亚洲地区,这一地带的气候实有愧于这个“温”字。因此在这一地区“寒温带”还有一个更加贴切的名称“亚寒带”也就是仅次于北极寒带地区的冷。
中国目前的版图中在黑龙江的北部,也就是“鸡冠”那里有一块地区属于这一地带。那块地方有一个著名的县叫“漠河”,县的最北边还有一个更著名的小村庄叫“北极村)。
应该说这一地区即使是“渔猎民族”也不能大规模的生存,因此只能存在一些诸如“鄂温克”人一类的小型原始部落。
如果说“外东北”地区是一个7字型地形,那么他上面那一横和北库页岛都处在这一地区。
鉴于这一地区对于属于“渔猎民族”的满人来说都属于边缘地区了,因此当率先结束古典时期的欧洲人的代表——俄国人,第一次将势力延伸到亚洲的东端时。康熙能够将中俄边境划定在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地区)已是心满意足了。
这也是中国第一条具有现代法律效力的边界。至于再往北的地区(现在叫西伯利亚),别说汉族人,即使那些马上的民族也不愿多往那边看一眼,如果不是俄国人遵循彼得大帝的遗愿,固执的将疆土扩张到亚洲的东面,在东亚的文明看来,那一带根本没有划界的必要。
你不能责怪“满洲”人没有战略眼光,事实上在边境的开拓上已经做的足够好了。
对于北部的那些地区(从地缘方位上可称之为“北亚”),即使强悍如“蒙古帝国”也未能真正将势力拓展过去。
那片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当时基本为文明地区视为无人区(请宽恕他们无视那些为生存努力奋斗的原始部落),经过俄国人300多年的努力经营,那片土地上的人口借助科技的发展,已经令人“惊喜”的达到2000多万之巨。
看中国的历史地图,有两个问题:1是喜欢把某个朝代所曾经势力到达过的地区都放在一张图上,以显示王朝的强大;
2是喜欢把一些当时无人感兴趣(也可以说难以进入)的地区一并划入。这一点在画“元朝”地图的时候尤为明显,西伯利亚及至北冰洋地区都在这些“学究”的帮助下,被蒙古人征服了。(我曾经见过一张把明朝地图也划到北冰洋的,对此只能无语)
附上一张蒙古帝国扩张的动态图,这是目前所能见到最客观的地图了。
由于“亚寒带”地区的气候是那么的恶劣,如果说以前的“满洲”人出于地缘的关系,还会关注一下的话。
对于入主中原200多年,已经习惯了农耕文化舒适生活的“满洲”贵族来说,那块地区已经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了。以至于岛上的那些原始部落已经很长时间不来进贡了,也没能理会。
直到俄国提出要把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划走(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中国方面才知道,俄日两国已经在那里争斗了一百多年了。
顺便说一下,库页岛上的原始居民南部为“虾夷族”,北部为“赫哲人”。所以日本人把库页岛南部也称为“虾夷之地”,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前55年(1644年),把南部地区也给划入势力范围。
不过想想中温带的“虾夷族”还是没有“赫哲人”抗冻,以至于身体里融入了“虾夷人”基因的“大和族,最终也只是满足于对库页岛南部的占领。
库页岛这个名字原来是“苦夷岛”,一听就知道是汉人取的(明朝)。总之对于这个又苦又夷的地方,汉族的势力在明朝时曾短暂试探过就撤了回来,从此不做他想。
如果说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地区只有“亚寒带”的那些地区,是并不能让俄国人引起足够的兴趣的。
俄国人最终决定从中国手中争夺这块土地的主权,仍然是为了完成彼得大帝的战略计划。彼得大帝当年制定向欧亚两端同时扩张的计划时对欧洲的情况是非常了解的。
但他一定没有想到哥萨克骑兵在亚洲夺取的这些土地实在太寒冷了,尽管拥有足够长的海岸线,但却没有一个不冻港做出海口。
为了出海口而不断的的挑起战争是彼得大帝的政治遗嘱。没办法,处在衰落中的东亚文明中心又一次成了牺牲品。
于是俄国人告诉中央帝国的皇帝,他们发现如果把边界从外兴安岭向南移到黑龙江并不会影响贵族们的利益。
同样的道理,既然中央帝国并不喜欢向海洋发展,那么将双方的东部边界从库页岛移到乌苏里江也无损于帝国的尊严。
内忧外患的中央帝国别无选择,那片苦寒之地也无法象同一时期出现问题的“新J”那样激起足够的民族情绪。
于是俄国人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做为让步,也为了给曾经的帝国保留一点尊严,俄国人同意中国方面保留他们在黑龙江北面的那片居民点,这块地方不大,据说有64个村庄,中国方面叫他“江东六十四屯”
外东北地区
作者:韩日恋曲 提问日期:2009-08-14 11:28:13
在彼得大帝时代,就制定向东西两端扩张的夺取出海口的计划,向西好理解,但是向东的话,有实际意义吗?
一是距离过于遥远,早早的就把目光放在几万里外的海岸线到底是彼得有远见还是不切实际呢?说他不知道北冰洋寒冷说不过去,向东扩张夺取海岸线,肯定是指远东地区的海岸线吧。
二是在彼得时代,他还不能预计到铁路的诞生,夺取远东的海岸线对当时还处于欧洲部分的俄国有实际意义吗?
另外即使夺取了,看起来怎么也像一个孤立地区,完全具备独立的条件,彼得不会担心这是为他人做嫁衣吗? ==========================================================
我说他不知道东方的情况是指的东海岸不是指北冰洋。
你可以说他有远见,也可以说他不实际。他也的确高估了东海岸的情况。
但也正是他的“不实际”为俄国争取到了帝国的地位,也为目前处在衰落期的俄罗斯保留了复兴的机会(具体的原因我讲完西伯利亚会说到)
作者:endlessdly 提问日期:2009-08-14 09:30:06
最新消息:印度拟在藏南建三峡级电站 将淹没大片中国领土
LZ请问这个消息如果是真的,问题有多严重?媒体是夸张了吧。 ==========================================================
这里指的中国国土是指“墨脱”所在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也就是那个喜马拉亚山和横断山脉挤出的三角地带)。
我在前面说过,这一地带位属藏南,目前为中国占有。不得不说麦克马洪初没有深入峡谷地带找到真正的分水岭对于印度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失误。
这一地带做为人类居住地毫无意义,但如果延着现在的麦线建一个大坝畜水发电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现在印度不能这样做了,因为他所找的“三峡水库”在中国手中。也许他会拿其他地方来换吧,政治家的事情让他们去头疼吧,我们只管看清楚缘由便够了。
中国也不可能在大峡谷地区建水坝(到现在路还没通),发了电也送不出去。印度发这个声音主要是怕中国从上游地区调水往北方,政治手段罢了。
===========================================================
作者:18A515 提问日期:2009-08-14 01:40:06
楼主也被全面西化,采用的是是所谓的国际法宽架,无形已经被西人下了套,叫思维定势!
目前国际势力分布条约等等一切所谓的国际惯例是按照美英这些海洋系国家指定的,完全符合与体现他们的利益所在,就是所谓的游戏已经是他们定的了。
回到现在,如果GOV在处理利益最大化的操作,如果按照本文作者=楼主的思维的模式,那永远都无法跳出这游戏最后的结局,完蛋。
你认为能打败赌场开设的那些老虎机吗???????除非你作弊!
目前我们的局势就如此,前有狼,后有虎,大家都看见,但能否跳出别人的游戏规则,思维定势,就是关键。
就如同我把妹泡妞一样,我也很喜欢给美妹来个思维定势下套。,,,然后就,,,基本手到。。。。。! =============================================================
呵呵!我年少轻狂时也曾经用体味过你所说的“把妹泡妞”之法,最终发现技巧只在其次,关键还是实力。
实力大致可分为三类:外表——性格——经济基础。少不经事时的三要素的排列顺序大致如此,待对方成熟后顺序便要倒过来了。
你可以试想一下冠西同学长相如“八两金”,且没有一个有钱的老爸,还有没有可能成为艳照门的主角??(当然我们可以假定他心理学学得很好)。
至于是否要按西方的规矩出牌,我想规矩是谁定的并不重要,关键是能不能用。当下的中国用了30年时间用自己的方法对抗这些所谓的西方规则,最终发现是死路一条。
于是又用了30年时间师夷之长,目前终于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用机器来比喻那些规则的制定者并不十分恰当,如果可以你可以当他们是开赌场的庄家,与庄家对赌,闲家的赢面固然很小,但如果你的钱够多你可以选择参股,也成为规则的受益者。
就中国目前的发展来看,这个股东的名份已经是有了,至于有没有可能再花30年成为董事会主席便是我们所要分析的了。
一时兴起,所说之言已经超出了地缘的范围了(下次我开了人文政治的贴,大家可以尽兴讨论)。我们还是继续为这条有可能的复兴之路找寻地缘上的支撑点吧
===========================================================
作者:樱桃树上的榴莲 提问日期:2009-08-14 00:51:52
呵呵,楼主好勤力。
支持你把通篇整理一下出书,也是立言之举。争取一扫学界的迂腐自赏、甘为喉舌之气;民间的混沌充塞、义和团式戾气!
我辈国人,何时能懂得思考和尊重?
楼主,加油! ===========================================================
君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当下理性的讨论还难以影响官方的声音,但如能在网络上减少些”义和团式的戾气”也算不枉开此贴。
不过对于义气之言也不必过于紧张。社会是由各种思想层次的人组成的,也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作为补充。人人都为战略家并非幸事。
曾经有一次太太问我,如果打仗了,全面动员,你会不会参军。我说会,她听罢觉得这种想法太危险。
我笑说,我会去司令部做参谋(其实做参谋也未必安全,有毛岸英的例子)。我自信做一个幕僚发挥的作用比做一个前线的战士要大些,但如果全部都是幕僚那就成了书生误国了。
作者:cpafang 回复日期:2009-08-14 13:40:08
建议楼主到新浪开博,这样做好处是明显的:
1:为真正喜欢楼主文章的人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其他人只能发表评论,而不能跟帖,保持了主贴不被干扰
2:由于楼主是连续间断型发帖,发在论坛不太适合整理归纳,而新浪的博客可以采取连载式发帖,这方面最最成功的例子,当属“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
他也是每日2篇,持续数年,写完了整个明朝的历史,这应该是个可以复制的成功模式 ===========================================================
写到一定时候是要开个博整理一下的,我个人比较喜欢论坛的气氛,可以启发思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哪怕是一味的漫骂也代表着一种思维方式。
大家可能认为我是花了长时间专门研究地缘政治的。其实不是,我自幼喜欢读史,地缘方面的研究最初只是用来解读历史的一种方法。
小时读史只是喜欢里面的人物情节,长大后时也如一般人那样升华去体味史中人物的思想。不过看得越多,心中的迷惑就越多。
中国的历史思路是“人本历史”,例如在里面只能读到诸如孙刘联盟,略施小计便能以数万之众的击溃数十万敌人的经典故事。
但却没人能告诉我,为什么长江那么长,曹操一定要走赤壁过江?从《三国演义》我们看不到答案,从《三国志》当中我们也找不到结果。
有的只是“天时不如地理,地理不如人和”之类的人定胜天的论调。(不过三家归晋这一段收的甚急,避开了解释人气最旺的蜀汉政权为什么第一个被北方政权灭掉的原因)
中国从来不缺乏“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只是讲述历史的的史家们多是祖传的职业。
自太史公以列传的形式将史书的模本固定为人物传记后,记录名人的行为,和观察人际关系成了史家们分析历史的不二法们(他们甚至不屑于分析这些历史人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只习惯于根据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来划分黑白)。
当年明月曾经说他是从人性的角度来重新观察历史人物的选择与放弃。这种角度已是一种突破,并让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只是这仍是站在历史重要人物角度来解析历史,仍不能够解开我心中的迷茫。
偶然间又看到《窃明》的作者试图用军事的角度来解析历史(他用的是穿越小说的方式),亦是很有新意,但仍感觉这种方法偏战术性了。
我需要一种能站在“人性”的角度分析历史的方法,这种“人性”不是个别伟人的性格,而是人类或者说一个族群的性格,或说是“人民的性格”。
直到我重读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才找到“人民历史”的感觉。“大历史”观必须将视线从具体人物和事件上移开,才能够从更深层次感爱了历史的规律和必然。
于是我试着从“人性”(人类的性格)的角度沿着古人的思路去探寻历史的真相,这个人性其实也不复杂,就是“趋利避害”的本能。
既然人是生活在地球上的,那么人最能直接感受到的利害关系就是周边的环境。这需要暂且抛开人定胜天的勇气,去感受地缘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我曾经说过现实的国际关系是历史的延续,因此无论是对地缘还是对历史的研究都不能只是为了显示学问的高深,他要能够服务于现实社会,即为我们的现实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因此地缘政治的研究并不会解决所有问题,他所起到的作用是分析利害,为民族生存空间的扩展找到一个成本最低的方向(例如你可以从地缘的角度知道,中国目前将精力放在东南亚会比放在墨西哥身上重要的多)。
这就好像在图上找到可行的道路一样,至于路怎么修,修好以后用什么交通工具走就要靠其他的专业人士配合了。
完全从客观环境角度去解读人类历史是不够科学的,但这并不代表不要重要客观环境的影响。
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有思想,也就是说能够总结出经验反过来改变环境。
因此也需要从人文的角度解读历史,地缘和人文并不互相矛盾,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人类最初的文化产生是与周边的环境相适应的。前面说过有机会我会开个贴细说的,切入点应该是宗教。
这个帖子能一直写下去,初始的目的倒也不是为了著书立书,只是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拿出来分享(一个人一旦有了些新的想法,却不能找到同道之人分享是很难受的,也无法再做提升)。
你不能指望周围的人跟你有一样的爱好,好在网络可以把有共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还是那句话,认同的捧个人场,不认同的砸个砖场也无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