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精彩超你想象,保证不高冷、更不性冷淡

 

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尽管是100多年前的,依然如此激荡人心。也许今天很多人已经对马克思主义视而不见了,也许是因为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都有些高冷了,甚至是性冷淡了。

为什么不可用更朴实的、简练的语言论述之,同时不损其深刻性,让更多人去接受和理解?其实这很有必要。

本人愿做一点尝试。在文中,我会引用一些革命导师的原话,这些话有些拗口、晦涩,引用的目的主要是证明我所说的是有根有据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但如果跳过这些引文,也基本不影响阅读。

 

1

一般来说,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性理解得太不够了。

    以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这本书的重要意义通常被认为是首次对唯物历史观进行了系统阐述。

什么是历史唯物论?我们耳熟能详的无非是,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论述。且称为“决定论”吧。这些内容中国人从小学到大,这里不再赘述。

这些论述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是,你以为唯物历史观就这些吗?当然,不是!

这才仅仅是一半啊,最重要、最精彩、最进取、最革命的另一半还没说呐!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如果仅仅是这些“决定论”,那也仅仅是“解释世界”啊,“改变世界”在哪里?

更重要的是,所“解释”的世界仅仅是事实,事实并不都是合理的、更不是理想的,所以才要“改变”。改变就是要实现一个不同的,更加合理的、更加理想的世界。

前面说的“决定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迄今”为止的历史而总结出来的(注意这个“迄今”,两位导师多次强调,意味深长)。决不可忽视的是,他们研究历史的过程,同时就是批判历史的过程。

这历史并不如人意,更绝非美妙。

“决定论”仅仅是这历史中存在的深刻的事实,一种客观必然性,它同样谈不上美妙,当然也谈不上不美妙。革命导师主张改变世界、主张革命、主张共产主义,当然不会简单将之托付于“决定论”。

但是,解释世界、认识事实、把握必然性,确实是改变世界的前提。

2

说回去,马克思、恩格斯对“迄今”为止的历史的批判到底是什么?

最简单地说就是,人被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力量所压迫,或者说,人创造的社会力量成为异己的力量。这社会力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

“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

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人们是分化的、孤立的,而他们的生产活动又把他们联系起来,形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是这种联系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他们自主建立的联合,所以他们仍然是分化、孤立的,而在他们的联系中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成为他们意志之外的力量,成为异己力量,成为物的力量,他们不能够掌握它、驾驭它,反而屈从于它、受它压迫。生产力越发达,生产关系越庞大,越是如此。

在这里人与人是互相异己的,甚至个人与自己的活动(劳动)也是互相异己的,因为个人的自发活动只不过强化了那种异己的社会力量,从而强化了个人所受的压迫。

“他们自己生命的力量会成为压倒他们的力量”。

资本主义使这种情况进一步发展到极致,大工业、社会化大生产使全世界的人空前地联系在一起,资本私有制却加剧人的分化、孤立,使得与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比起来,人所受的压迫空前沉重,难以忍受。似乎今天很多好莱坞的电影实际也在或隐或显表现这一主题。

“尽管竞争把各个人汇集在一起,它却使各个人,不仅使资产者,而且更使无产者彼此孤立起来”。

“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物质决定意识,在这里就鲜明地表现为,异己的力量、物的力量决定和压迫人的力量、意志的力量。相应的,人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被生产力所决定,人的(尽管还是虚假的)共同体国家、上层建筑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就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这样深刻地解释它,又批判它,更决心要改变它,要翻转它。于是,历史唯物论最精彩的部分就来了。

马克思、恩格斯要把事情翻转成这样:

意识支配物质,生产关系驾驭生产力,上层建筑控制经济基础!

即,人克服异己力量,支配物的力量,成为世界主人。

“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

这才是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革命的深度,这才是真正的“人类社会”的开启,是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而以前的人类历史都还只是“史前时期”。

3

肯定有人要问,不是物质决定意识吗,怎么又意识支配物质了?这两者不矛盾吗,能统一吗?辩证法就是要完成这种统一的。

这两者能够统一,而且应该统一。

所谓物质决定意识,是指物质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且主观要达成某个客观效果,必须按照物质的客观规律来遵行。

而所谓意志支配物质,是指,第一意识能够正确地认识物质,第二意识能够运用对物质的正确认识、按其客观规律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达成所要的客观效果(实现主观目的)。比如对水的治理,把水患变为水利。

这是事情的两个递升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一种必然性,如果意识对物质缺乏正确认识,那么它就永远是被动的,只是被决定的,事情就停留于这个环节。

第二个环节是一种可能性,而意识能够发挥能动性,在把握前一种必然性的基础上,实现可能性,使客观必然服务于主观应然。

第二个环节并不破坏第一个环节,而是包含第一个环节,并在更高层面上驾驭第一个环节。就像治水并不破坏水的必然性,而是科学利用之、驾驭之。这两个环节就是这样统一的。

(顺便一说,我们熟悉的说法,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只是与第一环节同一层面的作用,并不能表达第二环节更高层面的意义,不能表达意识对物质最终要达到的支配、驾驭的意义)

第一个环节是自发的,是必然、自然的,是实然,物质是主角,第二个环节是自觉的,是自由、自主的,是应然,意识是主角。

延伸开来,“物质”就是指物的力量、异己的力量,“意识”就是人的力量。

4

看下图,大致说来,越往左越体现人的力量,越往右越体现物的力量:

人(意识)——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生产力)——自然(物质)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人应该成为整个这个链条的支配者,成为世界的主人。所以,共产主义并不只是让人安享新社会的发展成果,更重要的是,人要现实地支配整个世界的力量,使所有力量都成为人的力量。这是真正的人类社会。

可惜,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的“迄今”为止的历史,是这整个链条都成为异己于人的力量,人的力量都异化为物的力量,人被物的力量所压迫、强制,沦为奴隶,而且人越努力付出,这物的力量竟然越增强。这里的主角是物的力量,这根本不是人的社会。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迄今”为止的历史都还只是自发的历史,必须要开启的是自觉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要把“迄今”的这整个链条翻转过来,把所有异己的力量、物的力量变成人的力量。

共产主义主要不是建立一套静态的完美的制度,其核心精神在于人要自觉掌握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革命就是改命,就是如此直白。

5

怎么做?

首先,要把人的力量统一起来,即克服人自身的分化。因为分化的相孤立、相对立的人,就是互为异己的人,就是互为物的力量。只有人自觉地联合起来,成为一个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形成共同的人的力量。这是把物的力量变成人的力量的第一步。

这第一步的起点又是,自觉的联合的意识。

只有这样联合的人、形成共同体的人,才是强大的人,才有力量和能力去支配、占有其他物的力量。

“它是各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联合正当其时,资本主义把物的力量对人的压迫发展到了极致,达到无法再承受,达到了物极必反的地步;它为这种联合提供了条件,也提供了必要性。

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了覆盖全球的交往关系,把全世界的人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有联系才能有联合,这就为人的最广泛联合提供了条件和载体。

二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了同样规模的强大生产力,要支配、驾驭这样强大的生产能力,个人不行,一般的组织也不行,只有最广泛的联合形成的共同体,才行。

“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总之,强大的生产力和庞大的生产关系,已经到了人们必须联合起来去支配它的地步,否则它就会成为失控的物的力量,碾压人、毁灭人(还记得一战二战吗,还记得冷战核对峙吗?所以,然后,请为习大大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点赞!);

同样也已经到了人们可以联合起来去支配它的地步,这样联合的人就能够支配空前强大的力量,为自身的需求提供空前丰富的产品,这反过来又使这种联合更加牢固。于此联合中,人成为世界的主人,成为自由的人。

6

那么,现实的问题是,联合从哪些人先开始?毕竟人还是分化的,分成不同的阶级、阶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不同阶级的生存条件来说,那个最先进生产力的产物,那个被这种先进生产力剥夺得失去任何私人财产,没有任何私人利益再阻碍他去联合,而且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去争取争取共同利益、争取生存的阶级——无产阶级,是最先形成自觉的联合意识(也即共产主义意识)的阶级,是最先能够联合的阶级,而且这个阶级的规模随着资本主义的车轮滚动而越来越庞大,导致这种联合也必然越来越广大。正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把革命的动力、革命的希望寄托在这个阶级身上。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有这种意识的并不只限于无产阶级,其他人有了相应的认知,也会有这种意识。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本身就不是无产阶级,而是知识分子。如果无产阶级是困而知之,那么知识分子是学而知之。这一点正说明了自觉意识的重要性,它可以超越个人生存条件的狭隘局限,尽管这种自觉意识一开始是从某种现实条件(或历史条件)中产生的,但是一旦它是自觉意识,它就能成为自主的力量,能够超脱刚开始产生它的具体条件,去影响甚至引领其他处于不同生存条件中的个人和阶级。所以,比如到了中国,无产阶级意识可以去领导农民革命,把一盘散沙的小农联合起来变成所向披靡的革命洪流。同样,马克思主义可以指导中国革命,改变中国命运。要知道中国的情况与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西欧多么不同啊。所以,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分子很重要,马克思主义政党更重要!

前面说,无产阶级之所以成为联合的动力,是因为他们已经失去财产,没有私利阻碍他们去联合。所以,私利是造成人分化的原因。但是,与无产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他们占有生产资料、占有资本,对他人进行压榨,获得巨大私利,这种私利就使他们成为阻碍联合的力量。尤其因为,这种联合的目的是形成共同体来支配或占有生产资料、资本,以新的生产关系来支配生产力,使生产力真正为人服务,而不是为资本增值服务。这种联合将直接损害他们的私人利益和权力。所以,越是大资产阶级,越是私人占有巨大的资本、主导强大生产力,它的狭隘性就表现得越强烈。

所以,正是为了联合,阶级斗争才不可避免!这才是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自觉的阶级斗争,斗争是为了求得联合,求得团结,求得形成一种真正的人的力量(这才是关键!),成为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主人。

“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7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开始在原始社会人屈从于自然的力量,虽然此时人还未分化,但受到自然力的压迫。而此后的阶级社会,生产力倒是越来越发达,面对自然是越来越强大,但是人却越来越屈从于自身的阶级分化造成的自相异己的力量,即屈从于社会力量。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讲的阶级斗争,最终争的就是,到底是社会力量强制人,还是人支配社会力量。这才是最高意义的革命。

所以,与“迄今”为止的历史相比,共产主义将是根本不同的。

前者只是自发的、被物的力量强制的、“决定论”的历史,而后者则是自觉包含了前者的“决定论”,但又在更高层面支配的物的力量、将之变为人的力量的历史,是自由的、“创造论”的历史。

这才是历史唯物论的完整的、辨证的意义,是不是更加精彩得多?

但是,还有必要强调一下,这里的后者包含前者,首先就是认识前者。认识是驾驭的前提,否则,“关于这种力量的起源和发展趋向,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因而他们不再能驾驭这种力量”。

然后,“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他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今天的强大的生产力”。

认识,然后实践。

“共产主义是用实践手段来追求实践目标的最具有实践性的运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并且主观终究要支配和驾驭客观。

8

通篇说下来,革命导师一直强调的是力量、力量、力量——现实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强大的力量。“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没有力量的道德、理想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力量的人只能是被异己力量所强制和奴役的,人要推翻的是压迫自己的力量,能推翻这种力量的还是力量,人最终要掌握的仍是自己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力量意识、强力意识。“唯物论”之“物”,强调的正是这种力量。唯物论决不是停留于意识被物质决定的自发阶段,而是必须进到自觉阶段,意识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认识物质,利用物质,最终驾驭物质。这或许可以更彻底地称之为“唯力论”(可另篇再论)。也正因此,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而它最要唤起的是人的自觉的力量!

说了这么多,这跟中国有什么关系,跟中国的现实有什么关系?

关系太大了,因为马克思主义以其强大的思想力量确确实实改变了世界,特别改变了中国,我们今天每一位都受赐于它而有现在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仍然是鲜活的,而现实往往看起来相当乏味。我们今天是不是失去太多自觉性?以至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都失去了太多本有的自觉性。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来到东方中国,汲取了这片土地的营养,注定展现出更强大、更自觉、更雄奇的力量。

(待续)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