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抑郁症,细菌也能来帮忙?

原创 科技工500500

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引发抑郁行为。补充菌群或许是治疗抑郁症的新思路。

500

肠道菌群在大脑功能和情绪调节中发挥作用。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它影响着全世界2.64亿人,因此,了解抑郁症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近日,来自法国Pasteur研究所、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和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科学家们发现,肠道菌群失衡会造成某些代谢物减少,从而导致抑郁行为。

这些发现表明,健康的肠道菌群有助于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该成果于当地时间12月11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肠道中的细菌群被称为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菌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宿主和肠道微生物群是“互利共生”的。

最近的发现还揭示了情绪障碍和肠道微生物群受损之间的联系——科学家们证明,肠道微生物群与氟西汀(一种常用于抗抑郁剂的分子)疗效之间具有关联性。但是,菌群调控抑郁症的相关机制仍然未知。

在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利用动物模型发现,慢性应激引起的肠道菌群变化会造成血液和大脑中脂质代谢产物的减少,从而导致类似抑郁的行为。

这些脂质代谢物被称为内源性大麻素(或内大麻素类),它们主要协调体内的通讯系统,代谢物减少会阻碍通讯系统功能。与内源性大麻素结合的受体也是大麻中最广为人知的活性成分——THC的主要靶点。

通过对比健康动物菌群和有情绪障碍的动物菌群,科学家们发现,海马体(大脑中参与记忆和情绪形成的关键区域)缺乏内源性大麻素会导致类似抑郁的行为。

论文合著者Pierre Marie Lledo解释道:“令人惊讶的是,简单地将有情绪障碍的动物菌群转移到健康状况良好的动物身上,就足以引起生物化学变化,并导致后者出现类似抑郁的行为。”

经鉴定,科学家们识别出了一些在情绪障碍动物体内显著减少的细菌。他们随后证明,用这些细菌对抑郁动物进行口服治疗可以使动物体内脂质代谢产物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减轻抑郁症状。因此,这些细菌可以作为抗抑郁剂,该疗法被称为“精神益生菌”疗法。

论文合著者Gérard Eberl评价道:“这一发现展现了肠道微生物群在维持正常大脑功能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也证明,使用特定菌群可能是更有效地治疗情绪障碍(比如抑郁症)的一种潜在方法。

编译:小贝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自然通讯》

期刊编号:2041-1723

原文链接: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2/ip-gmp121120.php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

500

转载本公号内容请联系授权

kjgzzzhongguo@126.com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