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忽悠”就是国语,“七黑”就不是?

【本文来自《别把粤语污名化了,香港的事是复杂的分离主义,并不是粤语的锅,只是被用来当刀子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fuhao3503

    专门“写”粤语,这个问题其实不光粤语有,其他方言或多或少的也有。

    我是上海出生的,看到现在有些上海公众号的文章里也是硬用普通话的字(的读音)来拼写上海话口语,这个我觉得不可取,等于是新一代的洋泾浜语了。

    毕竟这些词不像传统的上海话有相对标准以及为人所接受的字词发音,好比“小鬼头”、“爷叔”、“白相”这些,凡是接触过上海话的人看到文章里有相应的文字时都知道是发相应的上海话读音,而不是普通话读音。

    相反的,类似“骂山门”(上海话的“骂人”的习惯书面写法)被硬写成骂宁(ning在上海话里是近似“人”的发音,但ma和上海话里实际发音的“mu”就又对不上了)这种,就是很不应该的了。

    当然,要是这样的洋泾浜化在生活使用中成了主流,当然也不应该被禁止,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至少不该去鼓励。

    所以对于硬用普通话来写方言口语(再次强调,是在习俗上并未为人所普遍接受的写法),不论是粤语还是上海话还是其他的方言,我觉得都不应该提倡。

东北话不是一样?“小样”“你瞅啥”“忽悠”这些词,在东北小品火起来以前,我身为南方人是从来没听过。本地方言里的“七黑”“多戳鱼”“切咧”这些词,我估计大部分北人也听不懂。凭什么“忽悠”就是国语,“七黑”就不是?你没听过的就不是国语?

第一段说得没错,说到语言的包容,我觉得两广远远好于其他省份。到了4川,你就听到很多人大咧咧地用四川话回应你,到了河南当地人就用河南话回应你,天津人就说天津话,你何时听说过“渝普”“豫普”“津普”?反倒是南宁有南普,广州有广普。在两广,“筷子、筷条”“冰棍、雪条”这些词并行不悖,可到了河南,你对当地人说筷条雪条,他们只会愣愣地看着你,不知所云。现在说什么粤语是地域分离,真他妈可笑,你东北话陕西话河南话怎么不分离出去?

这十几年来,春节晚会上都是北地方言小品,很多时候我都略过不看,因为听得十分吃力,又没有字幕。去年晚会上唱各地戏剧,豫剧川剧京剧越剧都上了,粤剧却没上,是谁在搞分裂搞歧视?谁又给京剧定了个国剧身份?咿咿呀呀半天憋不出个屁来,除了北京人全国有谁看?我从小喜欢黄梅戏粤剧,这些戏种的观众群比京剧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