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鲈鱼“出海”,中国年产47万吨,如今已入侵长江?
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水系中生活着一种淡水鲈鱼——大口黑鲈。这种鱼肉质鲜美、生长迅速、抢食凶猛,深受游钓爱好者的喜爱。后来,大口黑鲈被引进其他国家和地区,由于性情凶猛、掠食性强、缺少天敌,很快就成为了一种外来入侵物种。
大口黑鲈(加州鲈)
在纳米比亚,很多本土物种因为大口黑鲈的竞争而减少甚至灭绝;在加拿大和美国北部,大口黑鲈吃掉了大量的鲑鱼、鳟鱼的鱼苗,目前也被列进了观察名单;最惨的是日本,自1996年以来,大口黑鲈已经导致日本本土的鱼类种群急剧下降。
大口黑鲈首次“登陆”中国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我国台湾省特意从美国引进了这种美味的淡水鲈鱼,主要是为了养殖以供大众食用。1983年,这种淡水鲈又从台湾省引到了广东省,之后推广到了全国各地,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名贵淡水鱼之一。
大口黑鲈:在美国重达20-30斤,在中国却活不到童年?
由于大口黑鲈原产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因此国内一般都称其为加州鲈。在美国,加州鲈是一种颇受路亚爱好者喜爱的鱼种。2006年,有人在美国的迪克逊湖钓上来一条体长75公分、体重11.37公斤的巨型加州鲈。但目前IGFA世界纪录所承认的最大加州鲈是10.12公斤,这条鲈鱼在2009年7月于日本琵琶湖被钓获。
一名美国男子钓获巨型加州鲈鱼
加州鲈和鳜鱼、黑鱼一样,都属于典型的肉食性鱼类,食量大,抢食凶猛,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还会相互残杀。幼龄时期的加州鲈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以及水生昆虫的幼虫,此时的威胁性还比较小。但当其体长达到10公分左右时,就会主动攻击并吞食麦穗鱼、鳑鲏等小型鱼类,“水中霸王”便开始初露锋芒。
在野外,加州鲈的平均寿命长达10~16年,而在国内一般都是当年养成并上市,能活2年的加州鲈鱼算是比较少见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当地养殖户一般在4月份放苗,养到11月份就能长到500克左右的上市规格。
野生加州鲈鱼
在自然环境下,加州鲈喜欢栖息在清澈的静水环境中,特别是水草茂盛的水域。和罗非鱼一样,加州鲈也不耐低温,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4~30℃。当水温低于15℃时,加州鲈就会停止进食,而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水温低于15℃的情况经常会出现,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因此加州鲈在北方绝大多数地区都不能顺利过冬。
南方的养殖户视加州鲈为“摇钱树”,产量也是“蒸蒸日上”,北方的养殖户们可就红了眼。加州鲈在北方不能顺利越冬,产量迟迟上不去,怎么办呢?聪明的北方养殖户想出了一个办法:从南方购进大规格的隔年鱼种(又称“仔口鱼种”),这就相当于整体拔高了加州鲈的“初始规格”,因此目前加州鲈在北方也是可以当年就养成并上市的。
人工养殖的加州鲈大量上市
加州鲈:一条鱼引起的产业变革
在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加州鲈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水产明星”。由于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外来汉”加州鲈很快就凭借卓越的口感征服了一大批消费者。
另外,从价格来看,加州鲈的定位在中档偏低的消费区间内,非常适合普通饭店和广大家庭消费,甚至可以作为鳜鱼、翘嘴红鲌、大菱鲆等高档鱼类的替代品,市场竞争力很强。这也是加州鲈“走红”的一个重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不同地区对加州鲈的消费习惯略有不同。以北京为例,当地的消费者更喜欢一斤以上的大规格加州鲈,而且基本上都是在饭店消费;但在江苏、浙江以及上海等地,当地人更偏爱400~500克的加州鲈,并且以家庭消费为主。另外,广东人更偏爱清蒸加州鲈,而江浙人和北京人更偏爱糖醋和红焖加州鲈。
正是因为受到消费市场的高度认可,加州鲈才“养活”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苗种繁育到商品鱼养成,再到水产品加工以及饲料、动保、销售等等。
2020年的渔业统计年鉴显示,去年全国加州鲈的养殖总产量高达47.8万吨,其中仅仅是广东省就贡献出了28万吨的产量,占据了整个淡水鲈产业的半壁江山。从目前来看,广东省是名副其实的“加州鲈一哥”,浙江省则是“二把手”(6.5万吨),江苏省也紧跟其后(3.8万吨),排在第三位。
如今国内的加州鲈产业还在蓬勃发展,但发展的瓶颈也有很多,比如北方地区的产量迟迟上不去、冰鲜鱼投喂成本太高、人工饲料普及率偏低等等。只要解决了这些难题,加州鲈说不定会像黑鱼、罗非鱼甚至四大家鱼一样,成为普通老百姓餐桌上的“菜篮子鱼”。
罗非鱼的“后尘”:加州鲈已入侵长江?
不得不说,加州鲈在养殖户和消费者两端都很受欢迎,但是加州鲈一旦逃脱到了野外,就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了。
前面已经提到,加州鲈和罗非鱼一样,对低温的适应性都很差。当水温低于10℃时,罗非鱼就会大量死亡;而对于加州鲈的致死低温,国内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表明,加州鲈的极限致死低温在3.1~5.2℃之间,明显比罗非鱼更低。
在探讨“长江中有没有加州鲈”之前,不妨先说一说珠江。珠江水域曾发生过“野生罗非鱼泛滥成灾”的事件,对珠江的土著鱼种构成了严重威胁。2014年,尼罗罗非鱼正式被进了中国第3批外来物种入侵名单中。
种种迹象正在表明,罗非鱼“珠江霸主”的地位似乎正在被加州鲈所取代——因为罗非鱼本身也是加州鲈的主要猎物之一。2012年,研究人员通过对广东省主要水系的外来物种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物种入侵最为严重的是福寿螺、巴西龟以及罗非鱼三种,加州鲈也在入侵名单上,其潜在的威胁不容忽视。
说完了珠江,再说说长江。在长江的支流中已经有不少的罗非鱼,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附近的养殖场里逃逸出来或者人为放生的。从理论上来看,加州鲈比罗非鱼更“抗冻”,因此加州鲈在长江中生存并顺利越冬的可能性也比罗非鱼更高。
目前长江干流钓获加州鲈的记录还比较少,但是乌江中却有不少钓获记录,规格小而齐整,大概率是从养殖场里逃出来的。另外,长江流域本身也是加州鲈的主要养殖区,因此人工养殖的加州鲈很有可能在清塘时被部分养殖户丢弃到长江干流或支流。
可以确定的是,水温并不是阻止加州鲈向北方扩张的“生态红线”——毕竟有罗非鱼“打头阵”,长江中出现加州鲈的野生种群也就不足为奇了。
来源: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