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农药、上吊、投河、卧轨,老人们为何绝望自杀?

 作者:张蕾

  12月2日下午,寒冷刺骨的北风呼啸,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53岁的童大爷躺在铁轨上想自杀。

  民警收到消息后,赶紧奔赴现场,可是,一旦警察靠近,童大爷就嘶吼:

  “我不想活了,你们别过来!”

  僵持中,一辆火车飞速驶来,千钧一发之际,民警迅速冲过去拉起童大爷胳膊,强行把他拽出铁轨,并带到派出所。

  民警问,你为何要卧轨自杀?

  童大爷哭诉:“因为喝醉酒后管教外孙,但是外孙不耐烦地顶嘴、吵架,一气之下,就想到了自杀……”

  对此,很多网友评论:

  都五十几岁的人了,却依然孩子气、老糊涂了、草率、矫情……

  但我不认可这种轻浮的评价。

  相反,我觉得,老年人自杀这个现象应该重视起来,背后的复杂原因,也很值得我们去深刻分析与理解。

  1990年以来,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大幅上升,并保持在高位。

500

  这是充满悲剧色彩的数据。

  更悲哀的是,很多老人死去后,亲人们心怀平静,仿佛事不关己。

  更有甚者,暗自庆幸:“松了一口气,终于甩掉了累赘。”

  其实,除了农村老人,城市老年人自杀率也在逐年攀升。

  201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7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率在万分之四,非常之高,排在世界前3名。

500

  老年人自杀最常用的方式是:上吊、投河、跳楼、喝农药、吃安眠药……

  有的老人自杀被抢救过来后,又再次自杀。

  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求死”,到底是为什么呢?

  

500

  因为物质匮乏,或与钱有关的利益纷争

  100多年前,日本楢山村有个习俗:

  村里老人到了70岁,就会被长子背上山顶,慢慢等死。

  他们称之为“回到山神的怀抱”,本质上就是弃老。

  因为村里粮食有限,老人没有劳动能力,不仅没办法生产粮食,还会消耗下一代年轻人的食物。

  村里的阿玲婆69岁,按规矩,不久儿子辰平会背她上山。

  不过上山前,她还有个未了的心愿:给儿子讨媳妇。

  终于,邻村的寡妇阿玉嫁了过来。长孙也娶了同村的阿松,这个家瞬间添了2张吃饭的嘴。

  阿玲婆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想早点上山赴死。

  她跑到石墨前,把一口好牙给磕掉,张着血盆大口在全村宣传,自己是个糟老太太,该走了。

500

  母亲不停地催促大儿子辰平,择日出发,辰平却不忍心。

  30年前,他父亲就是这样,舍不得把奶奶送上山抛弃,因此让家族在全村“蒙羞”。

  母亲不希望让儿子步父亲的后尘,果断让他带自己出发。

  上山过程中,母子二人不能说话,也不能回头。

  山顶是一堆堆白骨,哪里像什么神山。

  辰平为母亲找了一片干净的地方,铺上席子。

  安顿好后,母亲一把推开他,不停地摆手,让他赶紧下山,别回头。

  一个69岁、身体健康的奶奶,却一心求死,以死为荣。

  这个故事,来自日本导演今村昌平的电影:《楢山节考》。

500

  有人说,物质匮乏的年代,长寿是诅咒。活得越久,就越受罪。

  可是,物质丰富了,有钱了,围绕金钱的利益纷争,也可能会“逼迫”老人无奈地选择自杀。

  江西赣州80岁的老人郭贻灿,这两年买彩票中了1195万。

  本是一件喜事,但最后却演变成悲剧。

  今年7月,老人在荒野中自杀。

  1000多万,足够老人安享晚年,他为什么绝望到自杀呢?

  事实上,中奖后老人过得更不如意了。

  奖金拿到手,他原本计划一家6口人,平均分配。

  二儿子是搞理财的,他提议与其坐吃山空,不如把钱交给他。

  老二拿着这笔钱做投资,然后一家人分红。

  时间久了,就分红这事,家人之间产生了猜忌、争吵。

  大儿子跟着母亲,因此主张母亲应该分父亲一半的财产,剩下的才是子女分,这样他也可以占到母亲那份钱。

  其他子女不乐意,天天吵。

  明明是老人中了奖,但最后因为分钱的问题,儿女们争论不休,各有所图,他完全无法掌控局面。

  这笔天降巨款,不但没有改善家人的生活,反而成了家庭矛盾的引爆点。

  最后实在没办法,80岁的郭贻灿,在荒野自杀。

  没钱的老人,怕“老不死”。因为活得越久,就要承受越多的病痛、饥饿、被嫌弃。

  有钱的老人,却又怕被钱“逼”死。因为有钱的地方,就有利益纷争。

  

500

  因为没有“使用价值”,不再被需要

  这世上,最诛心的遗书,莫过于父母带着满腔的遗憾逝去。

  “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

  这是72岁的罗奶奶,活着的最后一篇日记。

  她曾经是一名教师,退休后太闲,罗奶奶开始写日记。

  起初,写的都是生活日常。但慢慢地,日记字数越来越少。

  好几次,都只有短短的四个字:今日无事。

  罗奶奶儿子一家都在广州,她一个人留在老家生活。

  离开三尺讲台,自己一生引以为傲的教育事业,突然没有了用武之地。

  就像很多老人喜欢自嘲的一句话:人老了,不中用了。

  因为觉得活着无用,所以罗奶奶自杀了。

  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少。

500

  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年迈的殴维半年前失去了妻子,他的生活一下子陷入空虚无聊。

  只要有空,殴维就在小区“管闲事”,看见有人乱停车,他上去就骂,还赶走破坏草坪的猫狗。

  谁不守规矩,他都要插一脚。小区居民叫他“地狱来的恶邻”。

  不久后,由于年龄太大,他被公司开除。

  离开工作了几十年的岗位,殴维彻底绝望了,他想自杀。

  他尝试过无数种死法,上吊、吸尾气、吞弹……

  但是每次自杀计划,都被隔壁新来的邻居打乱。

  这对夫妇爱找事,忙不过来的时候,就找殴维帮忙干活,甚至托他帮着照顾两个小孩。

  照顾小孩这个差事,慢慢改变了殴维,不知不觉,他把自杀这事给忘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活着好像“还有点用”。

  就这样,殴维被陌生人从死亡的深渊拽了回来。

  很多人认为,最好的孝道,就是让父母什么也别做了,吃饭睡觉、享清福即可。

  或许,这种“废物式”养老,只是一厢情愿的孝顺。

  李诞曾说:

  “我们这一代的孝道,就是让父母觉得自己还有用。”

  哪怕只是让父母帮忙洗个碗,包个饺子,缝一颗纽扣。

  让老人忙起来,有事可做,才会让他们更有自信,更有活着的希望和牵挂。


  萧楚女曾说: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可是,当老人不再被需要,他们感受到的,可能是价值感的缺失,“油尽灯枯”了,然后坠入恐惧和黑暗,以及无尽的自我否定。

  比起缺钱,不被需要,没有“使用价值”,往往更像“诛杀”老人的“隐形杀手”。

500

500

  

500

  因为被虐待,或没有尊严

  很多老人选择自行了断,或许只是因为子女的一句话。

  张奶奶有一儿一女,老伴去世后,她搬到大儿子家住。

  儿子对母亲挺好,但就是脾气有点暴躁。

  明明是在亲儿子家,张奶奶却过出了“寄人篱下”的感觉,常常要看儿子的脸色行事。

  为了讨好儿子,家里忙的时候她会去帮忙,结果儿子反而不耐烦:

  “谁要你帮忙了?万一摔了磕了又得折磨多少人啊!”

  或许是气话,但话里话外都是在说,母亲是个负担。

  老母亲在儿子面前,只能变得唯唯诺诺,像远房亲戚。

  去年春节,儿子和他商量80大寿时,产生了分歧。这次儿子又炸了,和她大吵一架,吵完开车出了门。

  第二天,张奶奶就投湖自尽了。

  类似地,还有个80岁的老人张玉凤,因为不想给子女带来麻烦,一直都是自己一个人住。

  但疾病还是找上门来,她住院了,而且是中风,吃喝拉撒都在病床上。

  儿女们悉心看护,给她擦身体、换尿布,像照顾小孩。

  但张玉凤就是接受不了,她平时很爱干净,是个体面的老太太,别人都说她优雅、有智慧。

  结果一病,躺着会口水直流,大小便失禁,说不了话。

  瘫痪那段时间,她脾气暴躁,最后儿女们受不了,就开始抱怨:

  “一家人请假,事无巨细地照顾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她最疼爱的小儿子,直接不避讳她,在病床前吐槽:

  “哎,妈痴呆了,糊涂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儿女以为她成废人了,然而这些,她都听得见。

  本以为最折磨人的是病,最后却发现,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最煎熬的是没有尊严,甚至被嫌弃、被虐待。

  老人,尤其是老了的病人,给人的印象是“脏、臭”。

  那些对臭味的嫌弃,表面上装得再平静,也会从眼睛里冒出来。

  张泉灵采访养老院时,就发现了老人身上的味道,她好奇:您多久洗一次澡?

  老人有点犹豫,最后还是坦诚了:

  我呀,尽量不洗澡,

  老一个人在家,洗澡是最危险的事情,

  万一摔了,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负担。

500

  很多老人并非不爱干净,他们刻意减少洗澡次数,其实是想保证安全和健康,少给儿女添麻烦。

  没有人永远年轻,我们都会老,都可能走到浑身臭味的那天。

  比起做很多孝顺的事,把老人当人,守护他们作为人的自尊,才是有人情味的亲情。

  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500

  也有老人,死得悄无声息

  贵州女孩刘艳,平时在广东上班,到过年才回家一次。

  广漂5年,她只回过5次家。

  母亲怕女儿担心,期间生了好几次病,都瞒着她。

  因此刘艳就以为,母亲身体还硬朗。

  那年春节后,她就回广东上班,临走母亲还反复叮嘱:

  “你在外放心,妈妈身体很好。”

  结果没多久,村里邻居发现,很多天没见刘艳母亲出门了。

  热心人到家里探望,她的身体早就冰凉了,去世时间不详。

  原来这些年,母亲一直有心脏病,却没敢告诉女儿。

  独居的她,最终疾病突发、孤独离世。

  这样的场景,作为子女,没人愿意接受。碰上了,余生也只剩懊悔,别无选择。

  在大城市打拼,其实也不容易,除去租房、生活成本,剩不了多少。

  若把老人接到身边,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就算有钱把父母接到大城市,农村老人习惯了乡下的生活,都是拒绝的多。

  有人算过一笔账,假设现在30岁,父母60岁,每年过年回家7天,陪父母的时间,每天12小时。

  如果父母活到80岁,那么我们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剩1680个小时,才70天而已。

  去外地打拼,可能陪不了父母;在老家工作,可能养不起家人。

  全职在家陪伴父母,等于让子女放弃了未来、家庭、孩子,这样的选择,放到谁头上,都不容易。

  毕竟不是每个回村陪老人的,都能成为身价上亿的李子柒。

  在外漂泊,父母苦,自己也苦。但因为距离远,生活所迫,还能理解为无奈。

  可是同城居住,却不知道父母离世,这样的遗憾更难填补。

500

  上海宝山某小区4楼,居民发现楼板渗水,还散发出难闻的味道。

  报警后,开门发现地上的老人已经去世很多天。

  老人70多岁,一直独居。一个儿子住在松江区,一个住宝山区,平时和老人联系不多。

  虽然都在上海,不过几十公里,却也成了父子生死之间,最遥远的距离。

  难以想象弥留之际,老人面对了什么样的孤寂和绝望。

  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工作节奏快,996、007稀松平常,在大城市生活,有种自顾不暇的无力感。

  上海平均通勤大约是1小时,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堪比到外地旅游,开车拥堵,坐公共交通拥挤。

  仅剩的周末,还不够休息,回家探望变成门槛很高的事情。

  漂泊在外,家乡的四季,仿佛只剩冬天。给父母的陪伴,也变成了以小时为单位。

  没有亲人在身边,有些老人死得悄无声息,又是另一种悲剧。


  

500

  我们老了,该怎么办呢?

  武汉大学副教授刘燕舞,探访过湖北、山东、河南、贵州等11个省份的40多个村庄。

  6年的调查中,他听到的故事“超乎正常人的想象”:

  有老人行动不便,只好在窗户上系绳子,拴住头,蜷起腿活活吊死。

  两位山西的老人,儿子不给饭吃,还被媳妇打骂,就一头扎进水窖闷死。

  一位老人要自杀,但怕子女不埋他,便自己挖了个坑,躺在坑里边喝药边扒土……

  这种“必死的决心”,让人震撼,让人泪目,却又真实发生着。

  还有一对老年夫妻,一起喝农药自杀。

  但发生了意外:奶奶没多久就死了,爷爷却没死成。

  家属们赶回来,并未把喝了农药却还活着的爷爷送医院,而是选择给奶奶办丧事,还把爷爷抬到床上躺着看。

  到了第3天,爷爷也去世了。

  家属们“喜出望外”,就着奶奶办丧事的灵棚,马上又给爷爷“送终”。

500

  比这更可悲的,是另一位农村留守老人。

  儿子在外打工,老家父亲病危,于是他请假回家。

  过了几天,眼看父亲没有一点快死的迹象,他不耐烦起来: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假7天,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了的!”

  心寒的老人迫不得已,也不想耽误儿子的工作,就偷偷自杀,儿子踩着时间把丧事办完,又回到城里打工。

  还有很多老人,在检查出癌症后,第一选择就是自己放弃治疗,给子孙后代“节约点钱”,然后自杀或默默等死。

  其实,这些自杀的老年人,在年轻时拼命赚钱养家,把儿女养大后,还要继续赚钱给儿女盖房或者买房、娶媳妇、带孙子孙女……

  一转眼,等到五六十岁,完成“人生任务”后,蓦然发现,却似乎从没为了自己而真实地活过。

  与此同时,他们又日渐苍老,丧失了赚钱能力,“被榨干所有价值后,老人就变得好像一无是处,只能等死。”

  然而,事实上,大部分自杀的老人,其实根本不想自杀,“为子女着想”的借口背后,更多的是无助和绝望。

500

  有个老人曾说:

  “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这三个儿子最可靠。”

  苏州一家老人护理院建议家属,两个月内探望父母超过30次。

  但最终只有38个人能做到。

  无奈之下,护理院设置“奖孝金”,能做到上面要求,就奖励200元现金抵用券。

  没过多久,就有129人达到要求,领取了奖励。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还有一个农村老人,临近春节,子女们想给老人断水、断粮,目的是让他在除夕前死掉,“免得过年家里来客人,屋里臭烘烘的”。

  不过,这个倔强的老人,“拼了命也要活下去”。

  他躺在床上嗷嗷大骂,抓起粪便在屋里到处乱扔。

  就这样,一直坚持到大年初一,老人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写到这里,我在想,我们的父母会老去,而我们自己,也终会老去。

  等我们老去的时候,我们会以何种方式,来告别这个世界呢?

  我想听听你对这个问题或者老人自杀的看法,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自由撰稿人。冷眼看热闹,深度谈人生。揭穿职场真相,解码人生困境。你笨算我输。微信公众号:Jenny乔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