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崇拜格律是一种病

   一些极端崇拜格律的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格律到底是什么,就忙不迭地匍匐在地顶礼膜拜,把诗与格律等同起来。在他们眼里,是就是格律,格律就是诗。你敢责难格律,就是反对中国近体诗。就是反对中国文化,好大的帽子。岂不知格律的引入也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结果。 

   比如平仄,就是翻译梵文时,感觉到佛教经文阴阳顿挫,很有节奏感。小和尚念起经来,一套一套的,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很适合咏读,方便记忆。平仄四声就是唐初几个文人,结合当时汉语言发音特点,逐步改造融合引进来的。 

    格律既不是汉诗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上古诗经没有,今天新诗也没有。为什么偏偏就几十个字的绝句律诗有所谓的“格律”?不就是因为律绝太短小,不弄点花狐哨子显得太单薄。汉诗本无律,唐人自加之,出发点是好的,弄到作茧自缚就不好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有些思想前卫的男士,留长发,穿花衬衣,着喇叭裤,装扮的很酷很时髦。一次他去厕所方便,一群孩子拦住他说:“阿姨,这是男厕所”。孩子们思维简单,只认衣服不认人。  还有一个段子说,某男士戴着假发,穿着花衣服,小腹部垫上一个枕头去乘公交车,一上车就有人给他让座位。屡试不爽。只会衣冠取人的人大有人在。  

   其实格律对于诗而言不就是一件花衣服吗?律诗律诗,首先是诗,无有诗情,何谈诗律。不谈意境,只讲格律,犹似着红,老妪扮萌。格律对于诗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关于读音方面的)修辞技巧。  

   记得一位著名作家的散文《记一架纺车》选入了高中课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口沫横飞的讲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什么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多么高明。他女儿听了课,回家问他父亲吴伯萧,说你写文章时想过这些手法了吗?作者哈哈一笑,我只是觉得这篇文章不写不行,什么写作手法都没有想过。    盲

    目的格律崇拜者不懂这些。他们都是一些自视甚高的文人骚客。他们认为格律就是诗词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腹有格律气自华,懂点平仄口气大。腰揣三文钱,必振衣作响。见到一首诗,如果不用格律效验一下,心里技痒。挑出人家一点(平仄韵律上的)毛病,心中暗喜,面有得色。如果不当众说出来,对不起自己的学识才华。站在中国诗词之巅,居高临下,轻蔑地说:你这个地方出律了,那个地方失粘了,还有那个那个地方落韵了。点评到最后他们不会忘记严肃的提醒你:“不懂格律就不要去写诗”。看来盲目崇拜格律是一种病,它会让你飘飘然。    

   格律崇拜者都有一种误解,认为格律很高难,很专业,一般智商的人学不会,反对格律的都是不懂格律的低能儿。你与格律崇拜者讨论问题,他会时不时的质问你“懂不懂格律?”   

要说格律难学吗?网上到处都是“半小时教你学会格律”,“三句话教你学会格律”的帖子。与微积分,概率论,计算机语言比一比,那个难学?年轻人作格律诗的操作程序都能设计,难道学不会“格律”?而是时代变了,不是古文学专业,没有必要非得去学“格律”。  

      现在科技进步,你憋几个小时才能写一首诗,人家的电脑软件十秒钟就能写出一首严整的格律诗(词),现在,懂得一点格律知识,真不知还有什么好骄傲的?  

     其实呼吁“诗要废律”的新文化运动旗手,都是从旧教育模式中走来的,谁不懂格律?谁不会写几首古诗词?陈独秀是当时最有才气的(格律诗)诗人之一。一生中写过几百首近体诗。有人老是拿胡适的《两个蝴蝶》说事,认为胡某人连诗词押韵都不懂,殊不知胡也写过很不错的古诗词,有歌词《兰花草》传世。还有胡某人的词《沁园春》,也颇见古诗词的功力。(附后)  

   经常有人说,你不懂格律,有什么资格反对格律?你这是“酸葡萄心理”。

   且不说我懂不懂格律。要知道不吸烟的人也可以劝告烟民戒烟,不吸毒的人也可以前去戒毒。不会喝酒的人,也可以动员别人“限酒”。不裹脚的男同胞也可以反对妇女裹脚。不会炒菜的人也可以点评厨师的菜炒的好不好。没生过孩子的林巧稚也能当妇产科专家。我为是什么就没有资格臧否格律?  

   主张“废律”并不是不让你写格律诗,而是打破你心中不合格律就不是诗的魔咒。破除你们“罢黜百家,独尊格律”的“垄断”思想,诗词的高雅世界,不允许某一门派妄自尊大,拿着格律的棍子到处打人。  

   况且,现在有了作诗软件,谁还好意思夸耀自己会写格律诗,谁还敢嘲笑别人不懂格律?如果我愿意,一下子可以贴出几十首严守格律的近体诗,你说我到底算是懂格律还是不懂格律?作诗软件到底是诗歌的救星,还是催M判官,真不好说。    

有人说:不讲格律会失去形式的美? 

  如果你认为汉诗的形式美只有(格律)这唯一的一种,那么,你就说对了。可是汉诗的(语言)美也是多种多样的。字数整齐划一严守韵律格律的豆腐块是一种美,参差不齐错落有致自由奔放也是一种美。  正如评判一个美女也不能只看肤色,量身高,秤体重,测三围,看有没有双眼皮就能决定的。有人忘记了汉字是用来交流思想的,只注重外表,只在乎发音,沉溺于文字游戏,就是一种悲哀! 

 小鸟不懂格律照样可以叫得很美;乘法口诀既不押韵又不合平仄,照样可以背的滚瓜烂熟,脱口而出,听起来也很美。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就是从乘法口诀里借用的吗?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音节何等响亮?但是用平仄写出来便不能读了。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胡适先生举的例子)。  

  合乎平仄规律的几个字凑在一起,读起来并不顺畅,不合乎格律的字词组合,读起来反而铿锵有力,音韵流畅。你说这样的格律要它何用?      

  还有人说:跳广场舞的不必去找芭蕾挑刺儿,如果把詩詞比作舞蹈,則律詩就是芭蕾舞。如果要求跳芭蕾舞不要用腳尖跳,那還有芭蕾之美嗎? 

   一场芭蕾舞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用脚尖走路,都在踮着脚尖跳舞吗?京剧是每一句话都是唱段唱出来的吗?芭蕾舞有几段舞蹈使用脚尖跳就不错了。(一出戏)有几个唱段是唱出来的就可以叫(戏)京剧。诗人一首诗中有几个名句合律,就行了。好诗论句不论篇。不必每一联每一句都要“惦着脚尖走路”。如果一场戏,没有一句对白,全是唱,不停的唱,你觉得会好看吗?你认为芭蕾舞很美,还有人说,看着那些人踮着脚尖跳舞,心痛。  

  

500

 大多数“格律崇拜者”感情丰富多愁善感但缺乏逻辑思维。有人说:格律詩做不好的人,古風也做不好!其实这句话荒谬绝伦,唐宋前,写古风的诗人还没有格律的概念,这么能写出千古流芳的“古风”来?说明写古风并不需要什么格律这种破玩意。 

  现代人学习古典诗词,不辨真伪,源流不分,在某些迷信格律的小文人误导下,一入手便开始习作律绝,宛然一棵嫩苗刚一出土就被删减修理,按照人为设定的(格律)模式生长赋性,先天即被剥夺自由生长的权利,在有限的思维空间内畸形生长,形如病梅馆里的梅花树,枝条扭曲,缺乏生命力。    

   有人说格律是好东西,永远不会过时。格律诗诗词高峰,永远不会被超越。  中国古代的珠算,是不是好东西,现在过时了。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动马”是不是好东西?现在即使有人破解出来也不会有人使用了。青铜器,战马,盔甲都曾经是好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将要退出历史舞台。攻击型无人机出现,盛极一时的坦克也快要过时了。月盈则亏,盛极乃衰,这是自然的规律,是天道。  

   格律并不能教你怎样写诗,就是一个空架子:最多就是一个《高考作文宝典》。宋代诗人杨诚斋的话说:“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这话好像是为千年之后的文人准备的。虽然 时过境迁,仍如药如石,似就今人病痛而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