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教授撤职处分,黑幕隐藏多年,自己学生说了实话
【文/科工力量 柳叶刀】
大家好,我是观察者网《科工力量》栏目主播,冬晓。大学教授、专家论文造假事件多次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近期,天津大学陷入舆论之中,该学校化工学院的张裕卿被举报学术造假,而举报人恰恰是他的学生。
这位学生名叫吕翔,2016年从天津大学退学,他在一周前上传了一封123页的举报信,揭露自己的导师张裕卿教授,在2011年到2020年期间,大量论文造假,学术不端行为,还列举了大量的证据。
根据信中的内容,吕翔出身农村,本科毕业于一所普通大学,2014年选择考研,被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录取。本来满怀希望,步入科研道路。谁也没想到,却是恶梦的开始。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导师让他人为的调整实验数据,修改成自己想要的结果。在期刊上发表论文,直接抄袭上上届师兄师姐的论文。论文中使用的数据图片,直接PS造假。
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人敢举报?吕翔在信中写道:因为张裕卿在学生毕业时,逼他们签署一份声明,声明这些实验数据都是真的。如果不签字,他们就无法顺利毕业。吕翔退学后,曾通过邮件,与他导师沟通过造假问题,得到的回复是:你目前的行为已经构成歪曲事实,敲诈勒索,这个情况学校已经获悉,并在公安局报警,如果你不停止你的做法,将会承担相应后果。
信中还提到,2011年到2020年间,张裕卿平均每年发表四篇高质量SCI论文。他的履历也非常亮眼,2012年,任职英国爱丁堡大学工学院访问教授。2014年,成为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访问教授。2015年,担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工学院高级研究学者。张裕卿在天津大学的职位是博士生导师。
除了论文造假,张裕卿还给自己读本科的女儿“开后门”,发表论文。好几篇文章的第一作者都是女儿的名字。可吕翔表示,张裕卿的女儿从没来过他们的实验室。张裕卿本人曾说,女儿上高中的时候,就让她帮忙修改研究生论文了。
近年来,学术造假事件频频发生,有时往往牵扯到著名学者,甚至是知名院士。去年11月,南开大学教授被质疑,发表的论文中,数据图片也存在问题。
这次提出质疑的,是国外一家专业论文打假网站PubPeer,该网站2012年建立,鼓励科研人员评论已经发表的论文,对内容可以提出批评、质疑、建议。该网站发现这位南开大学的教授,有几十篇论文中,用了很多相似的数据图片。但是在真实的情况下,不同的实验背景,得到的数据肯定有差异,根据这些数据,处理出来的结果图,肯定不同。该网站还提到,有些图片疑似被人为改动过,意思是,为了得到漂亮的结果,图片可能被PS过。
刚提出质疑的时候,PubPeer也没有意识到,这位教授是中国的一位顶尖学者。事情发生后,论文的作者给出回应:有些地方可能是编辑失误,放错了图片,已经用新的实验数据替代,不会影响论文的最后结论。
实际上,论文数据插图高度相似的情况,在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都有发生。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一方面可能是实验室缺乏优质设备,但是研究人员又不得不发表论文。就拿中国来说,普通高校实验室的条件,肯定与985、211院校无法相比,科研资金向后者倾斜。没有资金,就无法购买灵敏的实验设备,就拿不出理想的实验结果,发不出高水平文章。
可老师们又要面临考核机制的困扰,想要晋升副教授、教授职位,要靠论文数量奠定,而且是发表的期刊质量越高越好。在很多大学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发表一篇英文SCI,可以抵消三到四篇中文核心。因为在很多人潜意识里,中文的核心论文,比不上英文的SCI论文。
高质量论文,要求是高质量结果。实验数据要理想,文章插图要漂亮。这样会让审稿人感到赏心悦目,再认真处理一下文章,让内容逻辑自洽,很容易就给通过发表了。问题是,有些教授,已经到达自己的学术顶峰,完全没有造假的动机,损毁自己的名誉,为什么还是被牵扯到造假事件中?
在学术界,有一个普遍现象,已经成名的教授,往往会招收几十个硕士和博士生,这些人很多已经不从事具体科研任务,而是在全国奔走,召开各种学术会议,不可能亲自指导学生,而是交给手下的其他老师。这些年轻的老师,往往也刚博士毕业,科研任务很重,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管学生。但是,他们又给这些硕士、博士施加了很大的压力,督促他们写出高质量论文。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老师没时间指导,学生自己只能干。基础科研成果不是一两年就能出成果,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能捏造数据交差。
类似的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师、教授都没有意识到,但是论文发表的时候,肯定会挂上他们的名字。有人觉得,发生这样的情况,导师是无辜。这显然是借口,既然你是学生的导师,就应该为学生的学业负责,你的任务就是教学生,而不是将他们丢在一边,等到最后要结果时,再逼迫他们马上拿出结果。学术科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突然凭空变出一个成果,恶性循环的最后,只能是造假。
学术不端、学术造假问题并非中国独有,国外情况也很恶劣,影响范围往往波及整个世界。2018年,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皮耶罗•安韦萨,心肌干细胞再生领域的领头羊,涉嫌31篇论文造假。消息一出,震惊全球。
心肌细胞是心脏泵血的动力来源,给全身供血,保持血液流通。要是心肌细胞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严重疾病,甚至死亡。如果能让心脏长出新的心肌细胞,替换掉有问题的细胞,就能修复心脏。这肯定是医学上的重大突破,谁要解决了这个难题,必定功成名就。
安韦萨看到了机会。2001年,他在纽约医学院工作时,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文章内容是,利用骨髓干细胞,可以让心肌再生。到了2003年,他又在美国《细胞》杂志上发表文章说,连骨髓干细胞都不需要,使用成熟的心脏干细胞就能修复心肌。
几十篇震惊学术界的文章,陆续发表后,他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心肌再生领域的祖师爷,全球许多年轻的学者都追随他的脚步,将他的实验结论奉为真理,借此开展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越来越多的顶尖实验室反馈,安韦萨的实验无法重现。如果他的理论是正确的,别人按照他的操作步骤,肯定能得到类似的结果。可其他专家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得到再生的心肌细胞。安韦萨给出的回应是:你们这些家伙不懂该做什么实验。
安韦萨在自己的实验室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所有提出质疑的人都会被他立刻解雇。外界有任何反对的声音,都被他压下来,无法重现论文结果,是因为你的研究方法不对。直到2014年,另一位心血管研究领域的大佬,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教授杰弗里•莫尔肯廷站出来,实名反对。这下子,安韦萨处境变得越来越被动,哈佛大学发起调查,整个过程历时三年。2018年,调查结果终于出来了,31篇论文造假,需要全部撤稿。
这样的结果,影响不仅是安韦萨一个人的前途,很多其他年轻的学者也跟着遭殃。从2001年开始,他们在这几十年里,一直关注的“心肌干细胞修复心脏”的研究,在安韦萨的激励下,投入该领域,可到头来却是一场空,理论基础轰然倒塌。摩天大楼盖到一半,却发现地基全是塑料泡沫。荒废了一代人的青春。
在国内,已经有140多篇相关论文发表,讨论的就是骨髓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至少有50个项目与此有关,这些项目的申请单位包括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哈佛的学术丑闻曝光后,引发了公众对干细胞治疗心脏疾病的深度怀疑。所有相关的技术研究,都受到了冲击。
在科研圈子里,有个名词叫作“学术共同体”,意思是,基于学术上的诚信,对于发表的论文是持信任态度的,相当于“无罪推定原则”,默认你遵守诚信原则,在实验和论文中的数据,都是真实的。这样,后来人可以放心的使用这些数据和结论,并在此之上继续研究,这样科学才能不断迭代进步。现在学术诚信出现问题,信任度从100%跌到0。这意味着,基础科研这项本来耗费精力的工作,因为欺骗,将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
今天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学术圈也逐渐变得越来越物质。许多高校为了综合排名靠前,都在追捧ESI指标。这项指标是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先提出的,大致意思是,根据一个学校的论文总数和论文质量,给出学校排名。这就好比计划经济时代“计工分”,干了一天的活,给你计一分,如果干的好,给你计两分。如果某个大学ESI指标提升了,就像节日狂欢一样,刊发报道:ESI捷报,热烈祝贺我校某某学科进入全球前1%。
像ESI这样的指标,正在慢慢渗透进高校管理者的血液里,大家专注的是论文的数量、名次的多少,不再关注基础研究本身。对科研工作者的评价,就是每年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发了多少篇文章,级别越高,篇数越多,奖励就越多。行政部门为了刷指标,还想出各种办法,其中最有趣的一项叫做“制定科研提升策略”,如果该学校的学科A接近前1%,而学科B离前1%还很远,那学科B的研究者可以提供战略支援,在学科A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帮助学科A冲上去,弃车保帅。
真正的基础理论,在最开始被发现的时候,往往是不被看好的。今天的很多诺贝尔奖,也是几十年前的研究成果,而这些学术论文很多都没有发表在顶尖的学术期刊上。1977年,屠呦呦有关青蒿素的研究,只是发表在中国的《科学通报》上,很多年内,都没有人去下载。同样是几十年前,中国最早的杂交水稻研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都是在国内中文期刊上发表的,而不是国外的《自然》、《科学》杂志上。虽然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但是期刊级别的高低,并没有阻碍这些基础研究本身的巨大能量。青蒿素让人类远离疟疾的困扰,杂交水稻减少了贫困饥饿。
对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的评价,不能唯利是图。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1865年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遗传学定律,但他发表的论文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直到35年后,才被人们认识到,这项成果意义重大,成为动植物和人类疾病检测的理论基础。
有人曾举例,美国大学一个助理教授的岗位面试要两天,而国内很多学校招聘,人事处仅仅靠论文数量,用期刊的指标笼统地评价一个人,对人品、合作能力、未来潜力、未来研究方向、职业道德等,几乎没有评价。
除了科研评价体系需要对研究人员的造假负责,期刊杂志本身也有责任。它作为论文发表的载体,拥有属于自己的版权,代表的是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需要对论文的质量负责。期刊发表了假论文,同样也要受到处罚,对外界道歉,不然怎么维护学术的严谨性?杜绝造假行为,必须提高造假的成本和代价,个人、期刊、评价体系都必须考虑在内,这样才能建立起良性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