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型外交政策不应成为我国外交常态

在智库论坛上,乐副部长有理有据地阐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战狼外交”的污蔑只是另一个“中国威胁论”,其本质就是要封闭中国的话语权。在主权问题遭受攻击时,要奋起反击,不能被这种话语恐吓。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外交也不应该走向进攻型,也就是将最近对澳的攻讦形式作为一种常态外交方式。这是由国际话语权体系和政治关系所共同决定的。

在赵立坚漫画事件之后,新西兰迅速回应称“相关推文不符合事实”,美国回应将支持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英国议员指责中国外交“咄咄逼人”,加拿大外长也声称赵“捏造照片”。可以看到,五眼联盟作为一个集体被刺激了,它们一起从外交上对我国进行了攻击,并被我国外交部有礼有节地一一驳斥。

但是,请注意,我们的所有战斗都是在西方话语体系,也就是“人权大于主权,自由大于生命”的这套逻辑下进行的。能在澳洲事件中赢得上风,是澳方行径过于卑劣和反应过于愚蠢的结果,并不能被总结为一种常胜定式。

试想如果澳方声称一切都只是士兵个人行为并全部在法治下受到应有审判,而后反过来说你中国言论不自由,人权问题无法像我澳方一样民主解决,加上港藏疆老三样,一起攻击过来,我们只能退回“国家主权不容干涉”的堡垒,并在现行国际话语“人权高于主权”的概念中处于下风。

所以,在新的有利于更广大第三世界人民的国际话语体系被建立之前,这种戴着镣铐和人搏斗的行为应当尽量少,而应当把更多精力放在国内事务和主权问题保卫上。如果只是因为澳大利亚的惊慌失措就产生胜势在我的错觉,那就大错特错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