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谈汤恩伯滥杀无辜事

李宗仁汤恩伯滥杀无辜一事

 

    在政协界首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的《界首史话》第一辑中,有纪英才先生撰《汤恩伯在界首二三事》一文,提到汤恩伯从叶县至漯河,说要乘船去界首,船上慌了手脚,立即分头找回师傅生火。在抗战时期各地都缺油,车船都改烧木炭或栗碳,一时柴湿烧不着,汤大怒,几次令副官催促,还是发动不起来,汤恩伯叫来大副下令道:“妈的,汉奸,毙了!”这位船员不卑不亢,以理力争:“柴是湿的,我有啥法?毙吧!”“什么?你敢犟嘴,拉出去!”就这样不容分说,推至河边。执行枪决的士兵不忍枪杀自己的同胞,子弹没朝要害处打,只要他倒下骗过去就算了。然而,这个船员立而不倒,大骂汤恩伯无道,一排机枪子弹射来,血染河滩。

    故事渲染了汤恩伯的残暴,但这件事还有另一个版本,出自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的《李宗仁回忆录》。

    1949年1月21日, 南京中央社播发了蒋介石声明:“战事仍然未止,和平之目的不能达到......本人因故不能视事......决定身先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三天后,国民党中政会作出“政府迁穗办公”的决定,首都从南京迁往广州。但李宗仁接手的乃是一个庞大的乱摊子,军事上,历经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事主力已基本被人民解放军消灭;经济上,蒋介石将4亿美元运到台湾,每月只给新政府1200万元,其余让他们自行解决;政治上,已经“下野”的蒋氏依旧在后台把握着政局。9月份,蒋介石在张群、蒋经国等陪同下又空降广州,居梅花村的原陈济棠公馆。当月中旬,李宗仁在原陈济棠公馆与蒋介石晤面,一肚子怨气的李代总统以“以国家元首的地位来对你谈话”的态度与蒋氏作长谈,反思蒋氏在军事、政治、用人上的种种不足,其中特别举“抗战期间,河南民谚曾有‘宁愿敌军来烧杀,不愿汤军来驻扎’的话。”来说明汤氏“性情暴戾……所部军纪荡然”,李宗仁回忆录中言:“抗战时,某次汤自河南叶县乘汽车往界首视察,因雨,乃自洛河改乘小轮船东驶。启碇时,船身碰及囤船,稍为震动,此亦常事。不意汤氏竟大发雷霆,饬该船公司经理前来责询,在大骂奸商之后,竟拔出手枪将该经理当场击毙。一时传遍遐迩,叹为怪事。斯时我驻防老河口,听人言及此事,犹以为汤纵暴戾,当不致任性若此。然言者谓,彼时汤的总参议沈克在旁目击,可为证明。后来我在北平行辕任上,某次沈克便道过访,我偶尔想起此事,以问沈氏。沈克叹息说,他那时以为汤总司令不过装模作样,持枪恐吓而已,谁知他竟认真开枪,轰然一声,对方已应声倒地。沈氏想抢前劝阻,已来不及了。沈克并说在抗战期间曾追随汤氏数年,类此任性杀人之事已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言下不胜慨叹之至。”

    《李宗仁回忆录》中的记载,脉络清晰,兼有人证,较之有纪英才《汤恩伯在界首二三事》当更可信。李宗仁之所以特举此例,是因为他是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汤恩伯为黄埔骨干将领,蒋介石嫡系,二人的矛盾由来已久。

    1937年台儿庄会战中汤恩伯有功劳,但不服从李宗仁指挥,亦种下二人之间的不和。1939年5月1日,日寇发动随枣战役,以第三、第十三、第十六师团和骑兵第二、第四旅团等,向随县、枣阳地区进攻。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将所属部队编为左、右两个集团军和江防守军进行防御,并实行反击。战役中汤恩伯一心保存实力,不配合友军,不接受李宗仁从桐柏山侧面出击命令,致使事先策划的大包围圈计划落了空,导致整个战局急转直下。在李宗仁严令之下,汤恩伯才会同孙连仲自豫西南下,向唐河一带出击。14日,汤恩伯和孙连仲克复新野、唐河,与包围圈内的第五战区友军相呼应,恰好达成了李宗仁所要求的战略效果,他立即下令全军于15日发起总反攻。战至23日,第五战区部队先后收复枣阳、随县。日军退回钟祥、应山,恢复战前态势,会战宣告结束。1944年日军全面进攻河南,很多河南百姓趁势拿起锄头、大刀、成群地向国军部队发起攻击,汤恩伯警卫旅被缴枪,汤恩伯本人化装成伙夫逃走。

但对于“论品论才,汤氏任一师长已嫌过分,何能指挥方面大军?”的愤慨,蒋介石也只是“含笑”简单“道歉”而已,令李宗仁颇为无奈,“遂不再多言,起身告辞”。

 

作者:柴进

通联:皖界首市委老干部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