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某电视台辱华事件:他们哪里是真的不明白?

500

“一家三口”事件一波未平,瑞典某电视台在节目中辱华一波又起。面对中国有关方面和众多普通人的群起抗议,肇事者一副轻松语气,称“只是开玩笑”、“在瑞典很普通”,并反指表示不满的华人“不理解我们都幽默”。

认真说,对于前几天的“一家三口”,笔者并不那么同情(甚至不妨说“不同情”),并一直公开抱持“桥归桥、路归路”的态度,即旅馆与“一家三口”争执的是非曲直和瑞典警方执法应根据当地法律和客观事实来判断,国人没必要因为“一家三口”是同胞而刻意护短,但中国驻当地使领馆有义务第一时间为本国公民提供领事协助,而不管被协助者是否有理的一方。

同样,在对待瑞典电视台这一行为上也要“桥归桥路归路”,“一家三口”的行为和性质我们可以争议,但无论他们的是非曲直,都不应妨碍我们对瑞典某电视台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言行的判定,不应妨碍我们对此表示应有的愤怒和抗议。

无论电视台方面如何巧言令色,这种行为即便以欧美国家标准而言都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行为,是“政治不正确”,对此那几名辩解者大约不可能不清楚,之所以狡辩,一是有恃无恐,觉得中国人不能将他们如何,二是自己也知道种族歧视的严重性,打算避重就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关机构不站出来表明立场,则反倒是一种失职。

正如许多热心海外网友所指出的,类似的海外辱华风波近年来可谓密集曝光,远的,有2003年“大鲨鱼”奥尼尔用“ching-chong-yang-wah-ah-soh”和前NBA明星、时任ABC解说员史蒂夫.科尔用“Chinaman”调侃当时刚到美国打球的姚明,在舆论压力下公开道歉;近的,有法国大巴黎欧贝尔维利耶市一首在幼儿园公开教唱的辱华儿歌《矮个子中国佬张》(Chang le petit Chinois)在舆论压力下于2018年第一个工作日被叫停。就在几个月前,亚马逊英国和eBay英国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辱华事件:一名兜售“中国男童喜爱服饰”的网上卖家,配发了一名用双手食指指着自己眼角的白人男童照片,这一行为被包括亚裔和许多非亚裔网民认定为辱华、“典型的种族歧视”,纷纷加以谴责,迫使亚马逊英国和eBay英国将相关产品和图片下架。

回到瑞典某电视台辱华节目上。事实上一些“护短”的瑞典人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所谓“玩笑”在瑞典媒体并不罕见,但只针对中国、俄罗斯等民族较普遍,而对另一些民族比如非洲裔、阿拉伯人则不敢,这其实揭示了一个残酷而真实的道理:尽管“反对种族歧视”已是国际共识,但“固化共识”到具体言行和特定族裔、肤色上,则需要相关族裔、群体的自觉、自尊和自强。

常住北美的朋友都知道,在北美存在所谓“黑色禁忌”,“黑人牙膏”、“黑人”这样在我们看上去并无褒贬涵义的词,在美国社会都是约定俗成的种族歧视,会遭到集体抗议,会迫使涉事人道歉,而我们呢?华夏球员拉维奇前几年公然做出“眯眯眼”这个美洲华裔痛心疾首的赤裸裸歧视黄种人手势(这个手势的歧视性含义连许多美加候选人都知道),却有很多人(包括在内地的人)为他掩饰;美国有人上传侮辱黄种人“鸡小”的嘻哈歌谣,著名网红“谷某某某”还当成“佳话”在国内热门网络社交平台公然传播……正是我们以往常常不在乎甚至有人出于种种目的替侮辱我们同胞者掩饰回护,才会有这么多欧美公众人物敢于对我们说出作出对非洲裔不敢的言行,才会有如瑞典电视台工作人员这种明知自己言行性质,却有恃无恐继续狡辩的做法——严肃地说,这实际上等于第二次侮辱。

应该指出,至少在华人社区较强大的海外城市,近年来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前面提到那些事例既是“辱华事例”,同时也是华人维权成功的事例。事实上,近年来排华、辱华问题的密集曝光,首先是华人地位提高后维权意识的增强,和当地社会以更正面、积极和重视的态度对待华人的诉求。传统上,海外“老侨”习惯于隐忍、自省,这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影响所致,另一方面也不免有“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的想法,就以“Chinaman”(“中国佬”)而言,是典型的蔑称,和“黑鬼”(blackman)在历史上同样臭名昭著,但与黑人早早起来抗争不同,北美华裔长期敢怒而不敢言,以至于美国规模最大的“美式中餐”连锁外卖店曾长期使用“Chinaman”作为送餐盒和送餐广告的主题词,竟然也无人抗争。如今新一代华人不论“土生”或新移民,则普遍不存在这种“矮人一截所以必须忍”、“否则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心态,更敢于呛声、抗争,而当地其它族裔,包括许多媒体和政治家出于各种考量,也更重视这些“新生代华裔”的声音。

不仅如此,媒体资信、尤其网络的发达,让辱华和抗争的声音都能更快、更广地传播出去,并形成联动效应,产生巨大影响。几十年前海外的辱华、排华即便性质恶劣,但影响往往局限于有限范围内,而如今哪怕是一件小小的辱华T恤,也很可能在某个契机下,成为引燃全球华人怒火的导火索。随着华人维权意识的提高,一些以往见怪不怪的辱华线索、现象,如今被视作不可容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幼儿园的那首辱华儿歌,那首将中国人影射为“身材矮小、眼睛眯缝、语音古怪,饮食离奇”的儿歌在那家幼儿园里教唱了十多年,直到近期才被新一代华裔和其他族裔家长认定为“辱华”,并迅速上升到种族歧视高度,引发各界广泛重视和快速回应。

还应看到,中国和华人地位的提高,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让公众人物更重视纠正自己在这方面的无心之失,如奥尼尔和科尔在遭到舆论广泛批评后,都迅速公开进行了道歉,此后也多次向姚明本人和华人社区示好。这些从另一侧面让“辱华问题”无形中得到更多关注机会。

再次回到瑞典某电视台辱华节目问题上。

话说到这个地步大家应该一清二楚,当事人何尝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性质就是种族歧视,只不过自信“我就是这么做了又能如何”,如此而已,而某些“带节奏”的国人则在有意无意将各种本应“桥归桥、路归路”的概念混为一谈——事实上他们何尝不知道,对某些国人及其不良习惯的看不惯,对有关部门及其上级的不满,都不应成为容忍、甚至掩饰回护辱华言行的理由。这并不是什么“中国人的矫情”,而是21世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正确”。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