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农村出身的刘强东可以上人大,现在则不同了

【本文由“春暖花开”推荐,来自《不想生就说不想生,别说什么养不起》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春暖花开

    你这话说的不完全对。有民办校,但是也有公办校,而且应该说是绝大多数公办校办的并不差,关键是孩子自己,而不是上什么学校,辅导班。自己努力,怎么都能成才。刘强东上的什么学校,照样考上人大。马云又上的啥学校?

你说的没错,但你不知道,刘强东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贫富差距并没有严重分化,教育尚没有产业化、教育资源还是比较平均的,那时候村村都有小学,刘强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高中时候,刘强东考入了宿迁中学,在江苏省,宿迁中学是一个老牌的省重点中学,师资力量相当雄厚。

那时候农村孩子只要靠自己努力就可以脱颖而出。现在则不同了,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叶,教育产业化改革后,农村实行合村并校,一般在县级城市的优秀教师都逐渐地被省城的名校高薪挖走,绝大部分村庄如今连小学都没有了,孩子从小学就必须进入几十公里之外的城镇和县城上学,学前教育更是无从谈起,父亲出门打工,母亲在县城陪读,更有甚者父母都出去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料,很多孩子不要说正规教育出问题,由于得不到父母的早期教育,连基本的做人道理都没办法学会,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现在的农村孩子更艰难了,贫寒学子靠自己努力想脱颖而出确实是很难了。

在城市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上也是按照学生家长的财力来分类的,进入新世纪后,很多学校是按照房产配置的,这就是所谓的学区房,贫寒家庭居住在老旧的小区里,周围的教育资源十分贫乏。

不计算个例,就普遍而言如今高考中状元、名校录取者多为高中名校学生,普通学校鲜能有脱颖而出者。其实教育环境对孩子影响是非常大的,亚圣孟子母亲为了教育孟子,不惜三次迁家这说明了这个道理,能够三次随便迁家,亚圣的家庭条件应该是比较好的。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孩子从小天生就很懂事,就很努力,但这是极个别的,孩子贪玩容易被环境影响是普遍的。

另外一个例子,比如清华大学一年的经费就超过了西安市所有高校的经费总和,如今像西安交通大学这样的名校,排名逐步后退,师资力量都被东部其他学校挖走,海归学者基本上都去东部名校任教。

教育资源的资本异化和过分集中,导致了基础教育阶段择校成为一种风气,也给校外辅导创造了巨大的商业空间,每年都会发生一些民办教育辅导机构卷款跑路的事件,而教育、公安部门对此听之任之,家长状告无门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一些贫寒子弟的父母,为了使孩子能够上比较好的学校,不得不到处借钱,个别的就陷入了套路贷的陷阱。所以,阁下比刘强东的例子是毫无疑义的,你这种说法,跟王健林说年轻人应当设置个挣钱一个亿小目标完全相同。

当今的社会,已经不是个人奋斗的时代了,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资源决定的时代了,谁能掌握的资源越多成功的几率越高。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个人努力,聚集资源本身也需要努力。择校、校外辅导就是基础教育阶段家长给孩子聚集资源的一种表现形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