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审片:讨论点《金刚川》的军事层面,那些看似不合理的细节其实是你没看懂
关于《金刚川》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了,之前咱们侧重于剧情方面,但是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电影,《金刚川》也讲述了很多军事层面的细节,很多观众在看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军事细节有所疑惑。
比如电影一开场,张译饰演的张排长就和吴京饰演的老关说,炮弹运不过来了。
所以电影后面重点描述的高炮班和美军侦察机对决,就只有那几十发炮弹,打下了2架飞机。
这合理吗?
电影里还有一些军事层面的细节,比如既然知道了桥的位置,美军榴弹炮阵地能摧毁一次,为何没有持续轰炸呢?
要如何理解这些细节呢?
咱们仔细讨论讨论。
1、金刚川的地形及金城战役
由于电影《金刚川》的热映,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这条叫做“金刚川”的河流。
打仗,首先要熟悉地形地势,所以咱们先要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金刚川。
朝鲜这个国家,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可能除了首都平壤,基本上我们再也没听过其它朝鲜地名。除了平壤,咱们听过最多的朝鲜地名,可能就是开城和金刚山。
开城就不必多说了,朝鲜和韩国共建了开城工业园,是朝鲜对外开放的窗口。
而金刚山自古就是朝鲜半岛的著名旅游胜地,朝鲜专门搞了金刚山观光区,给韩国游客观光,赚点外汇。中国游客也有去金刚山旅游的经历。
金刚山地区地势险要,交通非常不便,一直到现在,这个地区都没有像样的公路,游客要想游览金刚山某些区域甚至要坐船。
而金刚川,就是发源于金刚山的一条河流,它属于北汉江的一部分,最终注入汉江。
金刚川是条季节性河流,枯水季水流很少,但是在夏季台风季,由于降水增多,它的水量会大增,所以电影里志愿军要过河,必须架桥。
《金刚川》这部电影的大背景,是1953年志愿军发动的金城战役。当时志愿军和美军正在进行停战谈判,为了在谈判桌上争取最大利益,美军和李承晚的南朝鲜军不停在战场上搞点小动作,所以志愿军决定发动金城战役,彻底给对手一个教训,让他们老老实实签字。
而《金刚川》这部电影里的故事,讲述的就是志愿军某部要在1953年7月12日下午渡过金刚川这条河流,在指定时间(7月13日凌晨6点)到达预定位置。
从金城战役态势图可以看出,渡过金刚川的这支志愿军部队属于侧翼,并不是我军主攻方向,所以这支部队穿插的目的,是为了配合主力作战。所以这个方向上我军投入的力量并不多,当然美军也是如此。
注意这一点,它对下文咱们理解这部电影讲述的攻防战很重要。
志愿军作战历来是大规模穿插,在运动中寻机歼灭敌人,所以在发动战役之前,一般都会调动部队穿插到敌军薄弱部位,或者提前抢占重要位置。比如长津湖战役发动之前,就提前派了几支小部队攻击并炸毁了美军后撤路上必经的水门桥。奈何美军后勤能力太变态,3次修复水门桥,最终让陆战一师逃出了包围圈。
这是题外话了,由此可见,在战争中某个关键点非常重要。而在《金刚川》这部电影里,这座桥也分为重要。
2、美军既然有榴弹炮阵地,为何不持续轰炸?
好了,了解了金刚川的地理形势以及金城战役的基本情况以后,咱们就可以理解开头提到的那些疑点了。
那就是:美军既然在对岸有榴弹炮阵地,为何不持续轰炸呢?
尤其是,美军榴弹炮第一轮轰击,给邓超所部造成了一定伤亡。
所以很多人进而会问一个问题,既然美军榴弹炮杀伤力这么大,为什么不对志愿军潜伏区域进行密集炮击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联系电影开头张译告诉吴京,高射炮弹药运不过来是一个道理。
为啥呢?
前面咱们说了,金刚山区域交通非常不便,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啥像样的公路,而志愿军穿插行动,选的就是交通不便的山区和大量丘陵地带,很简单啊,越是交通不便的区域,美军这种依赖机械化行动的部队越是不可能出现,那么志愿军穿插行动就更容易成功。
志愿军最初的穿插行动,美军不可能察觉,后来是侦察机发现金刚川上正在架桥,这才判断志愿军部队要往这个方向行动。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工兵部队架桥真实场景电影只拍了这一天的故事,但实际上穿插行动几天前就开始了,就是在金刚川上架桥的过程,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这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志愿军的动向美军侦察机发现了。
所以说这些背景,《金刚川》电影里前面几天发生的故事,限于时长,电影里没有拍。
电影虽然没有拍,但是我们作为观众,要自己结合相关背景知识来理解。
所以匆忙之间,美军能够调一个榴弹炮连过来,就很不容易了。而由于交通的极度不便,不可能携带大量弹药。同样的道理,电影里吴京和张译的高炮班,也没有携带足够的弹药。
还有一点,前面咱们说了,志愿军在金刚川的穿插行动,只是金城战役侧翼,并非我军主攻方向,在这一带也就不可能投入更多资源,同样的道理,美军虽然后勤强大,但也不可能往这个方向投入太多资源。能派几架侦察机和轰炸机过来就不错了,毕竟空中力量调动起来容易,但是榴弹炮这种重装部队就不像飞机那样方便了。
同样,我军最后解决了美军榴弹炮阵地,是用了喀秋莎火箭炮。而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抗美援朝战争后期志愿军火箭炮阵地发射场景)美军榴弹炮阵地的出现,以及位置等各种信息,志愿军先行渡过金刚川的侦察部队肯定在前两天就探知了,因为知道榴弹炮阵地的威胁太大,所以志愿军紧急调动喀秋莎来支援,但也是因为交通不便的原因,能够进入攻击距离的喀秋莎以及弹药也不会太多,所以齐射一轮,后面就没有出现了。
所以说,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了在金刚川的战斗中,双方都没有太多的牌。少数能拿出来的大牌,数量也很少。
所以,美军的榴弹炮要省着点用,它就不可能对志愿军可能潜伏区域进行饱和式轰炸,而在志愿军高炮阵地存在的情况下,美军轰炸机也不敢贸然出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军榴弹炮阵地没有在志愿军后续修桥过程中持续密集轰炸,说白了,都是因为弹药有限。
一场真正的军事行动,要牵涉到方方面面,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打仗,不是游戏里面,你鼠标点一点,就什么都有了。
真正的战争,为了交手那一刻,前面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就要求后勤能力一定要跟上。所以说彭德怀最后总结抗美援朝战争,说首功要给负责后勤的洪学智。
3、高炮部队这么少的炮弹,真的能打下2架美军侦察机?
看了前面的分析,相信大家对《金刚川》所描述的这场战斗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
接下来,咱们再说说这部电影的重头戏,吴京和张译的高炮班,怎么和美军飞机对决的故事。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高炮部队是志愿军的防空主力。尤其是初期志愿军入朝作战时期,苏联空军还没有任何援助,全靠自己,后来虽然苏联空军建立了米格走廊,但也仅限于鸭绿江一带,在三八线附近美军空军依然横行霸道,志愿军还是靠高炮部队和美军飞机周旋。
所以,在《金刚川》这部电影里,志愿军没有空军力量和美军对抗,只有2个高炮班对渡河部队进行掩护。
但是,志愿军的高炮部队确实牛。据相关资料统计,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的高炮部队攻击击落了2300架飞机,战果颇丰。
当然,志愿军的高炮部队自身伤亡也很大。毕竟飞机是在天上飞,移动速度非常快,想要命中高速行进的飞机,难度非常大。一般来说,靠一门高射炮就想打下飞机基本不可能。
所以电影里吴京说不能交叉开火,很难。
其实高射炮打飞机,主要不是寄希望于瞄准了射击,而是用高炮群,在飞机必经之处的空中组成一个火网。
据相关统计,二战期间用高射炮击落一架飞机平均要耗费2000发炮弹。
所以,《金刚川》电影里,2门高射炮,仅仅靠不到100发炮弹,就先后击落了2架飞机,而且张译最后击落希尔的那一次,是真正的一发入魂。
这个难度相当大了。
当然,作为一部电影,肯定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夸张。张译饰演的志愿军战士,在被炸掉一条胳膊和一条腿的情况下,身负重伤,背着仅剩的3发炮弹,一个人拄着拐杖去关班长牺牲的阵地上,单人操作高射炮,一发入魂击落希尔的战机。
这个桥段,肯定有一部分是出于电影的需要。相信很多观众看到这里,都是热血沸腾,都被志愿军战士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感动,观众的观影情绪,经过前面的积累,在这里得到了释放。
这个环节,就如同《战狼2》里我海军舰艇发射的导弹穿过云霄,击杀了反派的坦克一样,让观众的情绪得以释放。
但志愿军历史上,确实出现了少数高炮部队的奇迹。比如志愿军65军高炮第31营三连三班的战士刘四,就曾创造过所在高炮班其他战友全部牺牲情况下,单人操作高射炮击落敌机的案例,因此荣立一等功,并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
电影《金刚川》里,张译的原型就是刘四。
所以说,虽然有一定的艺术夸张,但志愿军在真实的战斗里,确实创造了很多奇迹。志愿军战士很多时候,就是靠着这股精神,才能在装备全面落后美军的情况下,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对手。
因为我们有大量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这样的战斗英雄。所以能创造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70年前的这场战争,给新中国带来了太多太多。作为中国人,要永远记住这些最可爱的人,要永远缅怀那些为了祖国牺牲的英雄们。
电影《金刚川》只是一个开始,后面还有张艺谋拍摄的以狙神张桃芳为原型的电影《最冷的枪》,还有张涵予等主演的《冰雪长津湖》......
希望有更多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上映,让更多的观众去了解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