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审片:讨论点《金刚川》的军事层面,那些看似不合理的细节其实是你没看懂

关于《金刚川》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了,之前咱们侧重于剧情方面,但是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电影,《金刚川》也讲述了很多军事层面的细节,很多观众在看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军事细节有所疑惑。

比如电影一开场,张译饰演的张排长就和吴京饰演的老关说,炮弹运不过来了。

500

所以电影后面重点描述的高炮班和美军侦察机对决,就只有那几十发炮弹,打下了2架飞机。

这合理吗?

电影里还有一些军事层面的细节,比如既然知道了桥的位置,美军榴弹炮阵地能摧毁一次,为何没有持续轰炸呢?

要如何理解这些细节呢?

咱们仔细讨论讨论。

1、金刚川的地形及金城战役

由于电影《金刚川》的热映,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这条叫做“金刚川”的河流。

打仗,首先要熟悉地形地势,所以咱们先要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金刚川。

朝鲜这个国家,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可能除了首都平壤,基本上我们再也没听过其它朝鲜地名。除了平壤,咱们听过最多的朝鲜地名,可能就是开城和金刚山。

开城就不必多说了,朝鲜和韩国共建了开城工业园,是朝鲜对外开放的窗口。

而金刚山自古就是朝鲜半岛的著名旅游胜地,朝鲜专门搞了金刚山观光区,给韩国游客观光,赚点外汇。中国游客也有去金刚山旅游的经历。

500

金刚山地区地势险要,交通非常不便,一直到现在,这个地区都没有像样的公路,游客要想游览金刚山某些区域甚至要坐船。

而金刚川,就是发源于金刚山的一条河流,它属于北汉江的一部分,最终注入汉江。

500

金刚川是条季节性河流,枯水季水流很少,但是在夏季台风季,由于降水增多,它的水量会大增,所以电影里志愿军要过河,必须架桥。

《金刚川》这部电影的大背景,是1953年志愿军发动的金城战役。当时志愿军和美军正在进行停战谈判,为了在谈判桌上争取最大利益,美军和李承晚的南朝鲜军不停在战场上搞点小动作,所以志愿军决定发动金城战役,彻底给对手一个教训,让他们老老实实签字。

而《金刚川》这部电影里的故事,讲述的就是志愿军某部要在1953年7月12日下午渡过金刚川这条河流,在指定时间(7月13日凌晨6点)到达预定位置。

从金城战役态势图可以看出,渡过金刚川的这支志愿军部队属于侧翼,并不是我军主攻方向,所以这支部队穿插的目的,是为了配合主力作战。所以这个方向上我军投入的力量并不多,当然美军也是如此。

注意这一点,它对下文咱们理解这部电影讲述的攻防战很重要。

500

志愿军作战历来是大规模穿插,在运动中寻机歼灭敌人,所以在发动战役之前,一般都会调动部队穿插到敌军薄弱部位,或者提前抢占重要位置。比如长津湖战役发动之前,就提前派了几支小部队攻击并炸毁了美军后撤路上必经的水门桥。奈何美军后勤能力太变态,3次修复水门桥,最终让陆战一师逃出了包围圈。

500

这是题外话了,由此可见,在战争中某个关键点非常重要。而在《金刚川》这部电影里,这座桥也分为重要。

2、美军既然有榴弹炮阵地,为何不持续轰炸?

好了,了解了金刚川的地理形势以及金城战役的基本情况以后,咱们就可以理解开头提到的那些疑点了。

那就是:美军既然在对岸有榴弹炮阵地,为何不持续轰炸呢?

尤其是,美军榴弹炮第一轮轰击,给邓超所部造成了一定伤亡。

500

所以很多人进而会问一个问题,既然美军榴弹炮杀伤力这么大,为什么不对志愿军潜伏区域进行密集炮击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联系电影开头张译告诉吴京,高射炮弹药运不过来是一个道理。

为啥呢?

前面咱们说了,金刚山区域交通非常不便,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啥像样的公路,而志愿军穿插行动,选的就是交通不便的山区和大量丘陵地带,很简单啊,越是交通不便的区域,美军这种依赖机械化行动的部队越是不可能出现,那么志愿军穿插行动就更容易成功。

志愿军最初的穿插行动,美军不可能察觉,后来是侦察机发现金刚川上正在架桥,这才判断志愿军部队要往这个方向行动。

500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工兵部队架桥真实场景

电影只拍了这一天的故事,但实际上穿插行动几天前就开始了,就是在金刚川上架桥的过程,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这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志愿军的动向美军侦察机发现了。

所以说这些背景,《金刚川》电影里前面几天发生的故事,限于时长,电影里没有拍。

电影虽然没有拍,但是我们作为观众,要自己结合相关背景知识来理解。

所以匆忙之间,美军能够调一个榴弹炮连过来,就很不容易了。而由于交通的极度不便,不可能携带大量弹药。同样的道理,电影里吴京和张译的高炮班,也没有携带足够的弹药。

还有一点,前面咱们说了,志愿军在金刚川的穿插行动,只是金城战役侧翼,并非我军主攻方向,在这一带也就不可能投入更多资源,同样的道理,美军虽然后勤强大,但也不可能往这个方向投入太多资源。能派几架侦察机和轰炸机过来就不错了,毕竟空中力量调动起来容易,但是榴弹炮这种重装部队就不像飞机那样方便了。

同样,我军最后解决了美军榴弹炮阵地,是用了喀秋莎火箭炮。而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500(抗美援朝战争后期志愿军火箭炮阵地发射场景)

美军榴弹炮阵地的出现,以及位置等各种信息,志愿军先行渡过金刚川的侦察部队肯定在前两天就探知了,因为知道榴弹炮阵地的威胁太大,所以志愿军紧急调动喀秋莎来支援,但也是因为交通不便的原因,能够进入攻击距离的喀秋莎以及弹药也不会太多,所以齐射一轮,后面就没有出现了。

所以说,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了在金刚川的战斗中,双方都没有太多的牌。少数能拿出来的大牌,数量也很少。

所以,美军的榴弹炮要省着点用,它就不可能对志愿军可能潜伏区域进行饱和式轰炸,而在志愿军高炮阵地存在的情况下,美军轰炸机也不敢贸然出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军榴弹炮阵地没有在志愿军后续修桥过程中持续密集轰炸,说白了,都是因为弹药有限。

500

一场真正的军事行动,要牵涉到方方面面,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打仗,不是游戏里面,你鼠标点一点,就什么都有了。

真正的战争,为了交手那一刻,前面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就要求后勤能力一定要跟上。所以说彭德怀最后总结抗美援朝战争,说首功要给负责后勤的洪学智。

3、高炮部队这么少的炮弹,真的能打下2架美军侦察机?

看了前面的分析,相信大家对《金刚川》所描述的这场战斗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

接下来,咱们再说说这部电影的重头戏,吴京和张译的高炮班,怎么和美军飞机对决的故事。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高炮部队是志愿军的防空主力。尤其是初期志愿军入朝作战时期,苏联空军还没有任何援助,全靠自己,后来虽然苏联空军建立了米格走廊,但也仅限于鸭绿江一带,在三八线附近美军空军依然横行霸道,志愿军还是靠高炮部队和美军飞机周旋。

所以,在《金刚川》这部电影里,志愿军没有空军力量和美军对抗,只有2个高炮班对渡河部队进行掩护。

但是,志愿军的高炮部队确实牛。据相关资料统计,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的高炮部队攻击击落了2300架飞机,战果颇丰。

500

当然,志愿军的高炮部队自身伤亡也很大。毕竟飞机是在天上飞,移动速度非常快,想要命中高速行进的飞机,难度非常大。一般来说,靠一门高射炮就想打下飞机基本不可能。

所以电影里吴京说不能交叉开火,很难。

其实高射炮打飞机,主要不是寄希望于瞄准了射击,而是用高炮群,在飞机必经之处的空中组成一个火网。

据相关统计,二战期间用高射炮击落一架飞机平均要耗费2000发炮弹。

500

所以,《金刚川》电影里,2门高射炮,仅仅靠不到100发炮弹,就先后击落了2架飞机,而且张译最后击落希尔的那一次,是真正的一发入魂。

500

这个难度相当大了。

当然,作为一部电影,肯定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夸张。张译饰演的志愿军战士,在被炸掉一条胳膊和一条腿的情况下,身负重伤,背着仅剩的3发炮弹,一个人拄着拐杖去关班长牺牲的阵地上,单人操作高射炮,一发入魂击落希尔的战机。

500

这个桥段,肯定有一部分是出于电影的需要。相信很多观众看到这里,都是热血沸腾,都被志愿军战士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感动,观众的观影情绪,经过前面的积累,在这里得到了释放。

这个环节,就如同《战狼2》里我海军舰艇发射的导弹穿过云霄,击杀了反派的坦克一样,让观众的情绪得以释放。

但志愿军历史上,确实出现了少数高炮部队的奇迹。比如志愿军65军高炮第31营三连三班的战士刘四,就曾创造过所在高炮班其他战友全部牺牲情况下,单人操作高射炮击落敌机的案例,因此荣立一等功,并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

电影《金刚川》里,张译的原型就是刘四。

所以说,虽然有一定的艺术夸张,但志愿军在真实的战斗里,确实创造了很多奇迹。志愿军战士很多时候,就是靠着这股精神,才能在装备全面落后美军的情况下,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对手。

因为我们有大量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这样的战斗英雄。所以能创造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70年前的这场战争,给新中国带来了太多太多。作为中国人,要永远记住这些最可爱的人,要永远缅怀那些为了祖国牺牲的英雄们。

电影《金刚川》只是一个开始,后面还有张艺谋拍摄的以狙神张桃芳为原型的电影《最冷的枪》,还有张涵予等主演的《冰雪长津湖》......

希望有更多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上映,让更多的观众去了解那段历史。

热门评论 3

  • 狂飙旋风 狂飙旋风
    作者写了这么多因为我没看过这电影所以对于电影情节无法评价但作者是个军盲是肯定的,朝鲜战场上美军榴弹炮应该是M114,我志愿军的火箭炮应该是BM13。你让BM13去打击并且消灭M114阵地,这要开多大脑洞。M114射程14公里而BM13射程只有8公里且BM13散布极大加上朝鲜地形本来就复杂。不要难为志愿军炮兵了可以吗?更不要来洗白导演的无能!
  • 肆意追风 只聊常识,别吹技术。
    作者应该去复习一下真实历史上这场战斗本身的经过。除了地名,历史和电影几乎完全不一样。
    导演和编剧为了表现他们想象中的“惨烈感”,极大的压缩了整场战斗的规模和我方的防空力量。硬是把一场钢铁对决拍成“你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式的对比。
    金城战役本来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金刚川大桥保卫战本来表现了中国防空兵的强大战斗力和工程兵高超的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的对比更能表现出美军的战斗力,更能表现出我军胜利的可贵。
    然而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只能拍出激烈和壮烈,却偏偏拍不出导演需要的“惨烈”。
  • 首先,美军轰炸把好多大树都给炸倒了,志愿军工兵干脆省了伐木直接使用;然后挑了个地形不适合美军飞机俯冲、低飞的地方架桥;7天架桥然后美军把7孔桥炸掉5孔,志愿军几个小时抢修;这是在志愿军后方,所以美军校射只能通过空军进行,志愿军并设置了假目标、真假防空阵地,白天撤去桥板、共铺设三座桥等方法。志愿军勇敢但是也是巧干加力干但不是蛮干的。志愿军想的是保障前线的供应和胜利而不是军工,对比下影片里吧。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51
最热 最早 最新

  • 一边教育读者要调查了解当时的背景和情况,一边自己半瓶水晃荡,更没解释清楚后半截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不带脑子的战斗场面。一如既往的说胡话啊。
  • 海角愚人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考据如此详细,作者也算是用心了。
    而只陈述有利于自己论点的考据,作者是相当用心了。
    本文最核心的论据,金刚川区域地形崎岖,而原型志愿军部队属于配合主力作战的穿插部队,因此他们选择了轻装速行,造成了只有两门高炮守卫渡点、且弹药供给不足的问题。
    但作者如此详实的论证,唯独漏了最重要的一个史实:这座桥的历史原型是通车的、通车的、通车的!
    既然通车,哪里会出现只有两门高炮、弹药数十发的窘境?
    既然地形崎岖,道路稀缺,可供重装部队渡河的地点就那么几个,敌我双方都心知肚明。那么在我军“气多钢也足”的抗美援朝末期,你认为志愿军哪位首长会无视敌军的空中优势,选择一个防空阵地无法展开的渡河点,让重装部队在区区两门高炮的掩护下强行渡河?
    其实就算按作者想象,或者说编造的地理、历史背景来看,其逻辑也是混乱得一塌糊涂:
    假设这就是一支为了出其不意,选择放弃公路,抄山间小道奇袭敌军的轻装步兵。那么请问:
    1. 既然是轻装奇袭,你是会在无遮无拦的河面上造一座大桥,告诉敌军侦察机“大爷来了”?还是选择让部队用泅渡、排渡、简易浮桥等方式,于敌军侦查间隙迅速渡河?
    2. 如果是选择更合理的偷渡,那两门高炮带过去干什么?一支轻步兵又是如何扛着它们翻山越岭的?就算是拆成零件人背肩扛,这拖油瓶也会严重影响行军速度,你还谈何奇袭?
    3. 如果高炮都能化整为零,难道炮弹就不行了?这支渡河部队派一个团每人带一发,那就是上千发;若是一个师,那便是上万发。结果他们的选择是千辛万苦把上吨重的高炮弄上了炮位,接着就发现弹药只带了几十发…
    以上,请你们不要再用自己低劣的智商去侮辱我们最可爱的人了。

  • 全部楼层
    半杯咖啡
    所以喀秋莎就什么地方都能去了?你大概潜意识里把朝鲜的道路当成今天中国道路的样子了吧?
    还有啊,金城战役,金刚川,你似乎并不怎么关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大地理和小地方的关系
    那你就论证一下当年金刚川不能通行卡车吧
  • Thercherfx 川渝野人,疏懒成性
    全部楼层
    半杯咖啡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说的事儿,放在金城战役还有道理,放在西线更有道理。但是你大概太过投入,忘记自己进了什么房间了。
    这是金刚川,这是一个没有合格道路的区域,这是一个物资补充非常艰难的地区,《金刚川》的背景就是这样的,你那些合理的话,放在这里就是不合理的了。高射炮弹都补充不了,喀秋莎的车可以到处乱跑,想啥呢。
    我说这些不是讲《金刚川》有多合乎情理,因为我讨厌管虎这个人。我说上面那些是因为你非要在《金刚川》的故事背景下,去和那位网友讨论历史真实情况,这给我一个感觉:你想穿越。
    你要这样杠就真没意思了,说金刚川里的喀秋莎不能打榴弹炮的是你们,理由是真实背景里喀秋莎射程不足。

    给你解释了射程不是问题,之后呢又说地形复杂不适合喀秋莎作战。

    解释了真实历史背景下喀秋莎金城战役一共齐射69次呢,又开始玩架空说金刚川历史背景。

    讨论电影呢你给我说史实,讨论史实呢你又开始扯电影,反复横跳有意思吗?

    那金刚川历史背景里的喀秋莎不是已经消灭了榴弹炮吗?还讨论个啥?
  • Thercherfx 川渝野人,疏懒成性
    全部楼层
    半杯咖啡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说的事儿,放在金城战役还有道理,放在西线更有道理。但是你大概太过投入,忘记自己进了什么房间了。
    这是金刚川,这是一个没有合格道路的区域,这是一个物资补充非常艰难的地区,《金刚川》的背景就是这样的,你那些合理的话,放在这里就是不合理的了。高射炮弹都补充不了,喀秋莎的车可以到处乱跑,想啥呢。
    我说这些不是讲《金刚川》有多合乎情理,因为我讨厌管虎这个人。我说上面那些是因为你非要在《金刚川》的故事背景下,去和那位网友讨论历史真实情况,这给我一个感觉:你想穿越。
    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希望你查查历史上的金刚川桥梁是座什么桥再来说调查的事情。历史上的这座桥梁,汽车都可以过,既然汽车都能过,喀秋莎是不是可以沿着公路机动?盼解答我的疑问,谢谢。


    和讨不讨厌管虎无关,我之前对管虎不了解,再了解了他的一些所作所为之后,我知道这个人屁股施歪的,以后他的任何电影我都不会看?
  • 全部楼层
    半杯咖啡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说的事儿,放在金城战役还有道理,放在西线更有道理。但是你大概太过投入,忘记自己进了什么房间了。
    这是金刚川,这是一个没有合格道路的区域,这是一个物资补充非常艰难的地区,《金刚川》的背景就是这样的,你那些合理的话,放在这里就是不合理的了。高射炮弹都补充不了,喀秋莎的车可以到处乱跑,想啥呢。
    我说这些不是讲《金刚川》有多合乎情理,因为我讨厌管虎这个人。我说上面那些是因为你非要在《金刚川》的故事背景下,去和那位网友讨论历史真实情况,这给我一个感觉:你想穿越。
    我寻思着如果你真的调查了就会发现,金刚川战役我国的高射火炮强的美军都不敢飞过来。
    你调查啥了???
  • 全部楼层
    philly
    金城战役使用火箭炮兵两个团,共计47辆,所以呢?
    所以喀秋莎就什么地方都能去了?你大概潜意识里把朝鲜的道路当成今天中国道路的样子了吧?
    还有啊,金城战役,金刚川,你似乎并不怎么关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大地理和小地方的关系
  • 全部楼层
    半杯咖啡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在说之前,请移步到金城战场前线,然后再说。
    金城战役使用火箭炮兵两个团,共计47辆,所以呢?
  • 金城战役的时间线可以参考百度百科索引的资料。
    7月13日 21时,火炮准备以后,到第二日7月14日下午18点,南韩伪军就被撵回去了,整个突出部被抹平,我军转入防守阶段。
    我军记载,此役,毙伤俘敌7.8万余人,志愿军和人民军伤亡3.3万。这么说吧,美国人压根就没,或者是根本不想反应过来。
    从时间到对手的身份,再到战斗目的,《金刚川》都是个完全架空的剧本(也就是除了金刚川上的桥都被轰炸过这点以外);首都师被我军西线集团直接剿灭,东线3个师此后直接往后撤,金刚川的桥梁被毁是于美军执行反击作战的时候,而且这个地方是个明显的突出部,美军占领以后是直接交给韩国人来守,目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这电影引发的舆情麻烦的地方也在这块儿,你就算只查百度百科,也能找出一大串不符合史实的地方,针对是否符合史实的讨论不会有太大的意义,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
    在我看来,看电影的时候去对比我军的战史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亵渎——一个导演自己虚空脑补的战斗过程,有什么资格跟史实比呢。
  • 全部楼层
    philly
    说射程,别说火箭炮,手榴弹消灭炮兵阵地的战例都多得很。说精度,可以用火力密度弥补,一般志愿军采用一个连四车齐射的方式,一次发射64发火箭弹,打中一两发就解决问题。
    真实案例,很多。但是讨论问题,不应该先有个前提吗?超出《金刚川》的故事背景去讨论真实历史,你们干脆聚在一起开头脑风暴讨论会好了。
  • 全部楼层
    Thercherfx
    呵呵,还无奈心累?别一副教学的口气,就你一个人懂?一个军迷很了不起?
    第一,金城战役我军大规模使用喀秋莎火箭炮施有据可查的,地形复杂是不利因素,但也不是说完全就不能使用。
    第二,为什么使用喀秋莎,因为喀秋莎机动力强,可以迅速转移发射阵地,这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意味着什么你不明白吗。
    第三,喀秋莎本身作用就是以覆盖射击摧毁敌方的集群单位。
    第四,你给我证明金城战役地形复杂到不能使用喀秋莎火箭炮。
    第五,少来点教条主义,美军的轰炸也没电影里那么准,历史上的金刚川,美军在载重桥周围偷下了近千枚炸弹,2500的发炮弹。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说的事儿,放在金城战役还有道理,放在西线更有道理。但是你大概太过投入,忘记自己进了什么房间了。
    这是金刚川,这是一个没有合格道路的区域,这是一个物资补充非常艰难的地区,《金刚川》的背景就是这样的,你那些合理的话,放在这里就是不合理的了。高射炮弹都补充不了,喀秋莎的车可以到处乱跑,想啥呢。
    我说这些不是讲《金刚川》有多合乎情理,因为我讨厌管虎这个人。我说上面那些是因为你非要在《金刚川》的故事背景下,去和那位网友讨论历史真实情况,这给我一个感觉:你想穿越。
  • 全部楼层
    philly
    说射程,别说火箭炮,手榴弹消灭炮兵阵地的战例都多得很。说精度,可以用火力密度弥补,一般志愿军采用一个连四车齐射的方式,一次发射64发火箭弹,打中一两发就解决问题。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在说之前,请移步到金城战场前线,然后再说。
  • 全部楼层
    Thercherfx
    射程近的就不能消灭射程远的?敌人的榴弹炮先开火暴露目标,喀秋莎怎么就不能消灭榴弹炮?
    兄弟,这不是玩红警,谁打死谁都有机会。
  • 一世风雨
    一部《金刚川》暴露好多电影界,影视界达人军事和军史知识的匮乏!
    那么为了拍这个电影请个军事顾问和军史顾问很难吗?这并不是质疑观友你。
    非要靠编剧脑洞编写剧情,这不是强硬脱离史实、强硬改编史实吗?
    忽然又想起六小龄童的真言: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 锦化
    然而,历史上的桥是过汽车运输物资的,不是过轻步兵的。这才是美军持续轰炸桥梁的原因。
    电影里拍成是过轻步兵的,桥保下来靠的是美国人放了一马。
    这是歪曲了因果。
    最后的人桥是瞎编的。
    这种提取现实的地点和战役的部分事实,为电影的胡编乱造做解说,咋看咋搞,真难为打这么多字找这么多图。
  • bandtx 静听慎言
    金刚川战役后勤保障特别是工兵部队关于保路保桥是出过小说的,可惜那小说比较一般,名字我早已忘记,但是小说也不会像这个电影这样完全胡乱编造。
  • bandtx 静听慎言
    打仗,不是游戏里面,你鼠标点一点,就什么都有了。
    你要想分析战例或者参谋推想就不要用这个电影当案例,如果是想完善背景,吹嘘电影的合理性,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原话奉还。
  • 一世风雨 二十六,炖猪肉
    一部《金刚川》暴露好多电影界,影视界达人军事和军史知识的匮乏!
  • 全部楼层
    SFA张橘座
    支持您一下,在有战场迷雾的情况下,不一定大家都按最大射程开展攻击。能打的上就打,打不上就打别的目标。美军也不可能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榴弹炮阵地设置在距离桥在14km内和距离喀秋莎在8km外的地方。而且,喀秋莎TM的会跑啊啊啊啊啊!拿射程证伪,这个绝对是错误论证!
    现实情况,基本就没多少情况是发挥火器最大射程的。二战的栓动步枪标尺都设置为八百一千的,有几个这么远就打的。
  • 全部楼层
    狂飙旋风
    您不是军迷尽量通俗的解释一下吧。志愿军火箭炮和美军榴弹炮的射程:8:14如同一个臂展一米的人打一个臂展一米八的人。弹道特性:火箭炮因为火箭发动机的原因不具备高曲射性而榴弹炮是仅次于迫击炮的曲射武器具有良好的越山攻击能力。精度:火箭炮是无制导火箭,散布是以平方公里计算的,榴弹炮通过校射可以轰击几百平方米的阵地。其他:火箭炮特性使阵地极容易暴露,不可能长时间进行校准射击。
    所以要保全自己预防打击的是志愿军的火箭炮阵地。
    ……希望您看懂了。
    说射程,别说火箭炮,手榴弹消灭炮兵阵地的战例都多得很。说精度,可以用火力密度弥补,一般志愿军采用一个连四车齐射的方式,一次发射64发火箭弹,打中一两发就解决问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