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精神万岁!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同一个地方,在同一段时间,曾经发生过两场战争,一场是朝鲜民族内部的朝鲜战争,另一场则是中国人面对已经逼近鸭绿江的16国联军,毅然举起“保家卫国”旗号,艰苦奋战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前者始于三八线,终于三八线,在志愿军充当中流砥柱的情况下,朝鲜政权艰难地赢得了一个平局,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半岛半壁河山;后者始于鸭绿江,终于三八线,中国人用巨大的代价换回了一个巨大的胜利,毋庸置疑,这个巨大的胜利也有着巨大的代价和一定的不彻底性,以至于一度能为某些人所利用,欺骗着另一些人借着这些个不彻底,把一桶桶硫酸和污水泼向这座巨大的胜利雕塑,但中国人自己又怎能遗忘,在胜利的背后,是三年内彻底恢复的国民经济、是一支连美国人都在惊呼一夜实现现代化的军队、是一块基本可以稳定下来的战略缓冲、也是一个113年以来第一次重建起来的国家信用和威望。这个胜利何其伟大,何其重要,何其不容遗忘!
有些观点认为,由于国际格局的改变,抗美援朝战争不再具有它的现实指导意义,对此我很不认同。抗美援朝战争作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宛如一个坐标一般固定在自己的刻度线上,从战略设计、国力建设、主权塑造、民心士气、环境营造等多重维度都有着极为强烈的现实意义,将一直启迪着我们如何去应对一场场地球棋盘上的高手对弈。
(一)抗美援朝战争首先变告诉了我们,如何面对自己所处的地缘环境,施展自己的地缘战略。到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的那一刻,我们国家其实正处于险象环生的境地,东北已明显受到17国联军的压迫,东南的海峡直接面临着第七舰队的入侵以及伪军海空方面的袭扰,与西南边境接壤的印度支那地区也正燃起战火。当此之时,即使注定要面临巨大的牺牲,开展一次反击势在必行,否则将永无宁日。我们这个立志要荡涤旧中国一切浊泥污水的新政权,选择却并不是在已经被入侵的东南方向开展反击,而是将拳头收拢后直接在东北区域打出了国境线。一方面这里反映出我们对于自身战略投送能力的精准判断,另一方面也体现着我们对于整个国家地缘环境的清醒认识。
摊开中国地图,把时钟的刻度调至千年,把目力的视线放至万里,一部中国史,不啻为是一个始终在西、北两条战线上与异族搏斗角力的历史,任何一条战线的失败,都会导致另一条战线的连锁垮塌,最终导致一个灿烂无比的朝代崩溃。而在这两条战线上,东北作为北部战线的重要一环,其作用不可估量。出鸭绿江进入到白山黑水,一条辽西走廊向南直通燕山,跨过去,眼前便是这块古称幽蓟、今名京畿的地区。安禄山在此作孽,葬送大唐百年盛世;金、清的骑兵沿此推进,直捣宋明千年衣冠;倭国关东军在此寻衅,为祸民国十四载,亿万同胞荼毒,伤痛至今不绝。可以想见,这条至关重要的战线,一旦随着鸭绿江的洞开,暴露在这个千年来软硬实力绝无仅有的新帝国面前,将会引起多大的波澜。而东北之于全国的全局性影响,也在历史长河中一次次显现,大唐东北有失,吐蕃乘机图谋陇右,自此两线作战;大明辽事紧急,西线遂全面收缩,腹地内民变四起;大清在20世纪的开头,也面临着满藏两地同时硝烟四起的危局。回望建政仅有一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第一枪的打响,距离新疆的解放,只有一年;距离云南的解放,只有大半年;距离解放海南岛,只有5个月;距离全面恢复对西藏行政管辖意义关键的昌都会战,只有1天。可以想见,一旦朝鲜丢失,再次如同1894甲午年那般,如一块跳板而为对方所据,北部压力的骤增,势必带来本已有限的资源的挪用和转移,这对于立足未稳的西部战线,将意味着什么?更不敢想象,在60年代毛熊在蒙古陈兵百万的同时,鹰酱若在一个已经统一了北部的韩国,一样陈兵百万,对于中国又意味着什么?
因此,当年的新中国,哪怕冒着东南一块领土将长期游离的巨大历史代价和舆论风险,也要把全部力量集中到东北方向,去打一场注定不是开疆拓土只是清理门户的战争。在不同的核心利益取舍之间,如何去对自己历史使命的优先级做一个精准的把握,最终在资源相对有限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抗美援朝战争无疑开了一个好头。我们可以看到以那场战争为开端,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开展的数次博弈,都有这种“放弃次要战场,哪怕短期吃亏,集中优势力量,核心部位打出”的战术,为我们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国际局势又进入到了风急浪高的战略拐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期而至,东南、西南各自有人撑腰后的蠢蠢欲动又一次形成了联动干扰,如何咬准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被哪怕是非优先级的核心利益牵绊,我们依然需要回顾抗美援朝积累下的宝贵历史经验。
(二)应对任何一次博弈的基础,是我们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根本又来自于经济建设。当我们在一系列磨合乃至阵痛后得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的本质,那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几十年国家的宏观战略清晰可见,那就是:利用和主动营造一系列有利的内外条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自身的壮大。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知道下,我们不惜对那些林林总总的“非优先级核心利益”作着一轮轮“穷搁达古” 式的拉锯战。
回看抗美援朝时期,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交出的答卷,那更是可圈可点。这个问题一度总被断章取义,其实算账极为清晰:与朝鲜直接接壤的东北地区,不仅是一个可靠的战略地带(朝鲜半岛在手,则可靠。半在手,则可靠中动荡。若全失,则不可靠),也是当时这个国家最重要的,甚至唯一能发挥规模效益的重工业地区,当时她贡献给全国的,是一半的煤产量、近九成的生铁产量,以及九成五左右的钢材、发电量和机械工业。更为严峻的,不仅是对手方的先头部队已经开进鸭绿江畔,而且他们的空中魅影正一次次有意无意地蹭过边界,他们那个曾经从澳大利亚一路打回菲律宾、最终受降东京湾的五星上将,手握16国帅印,望着对岸积贫积弱百年有余的国度,而一次次叫嚷着把战火再烧到白山黑水。当年中国的“新陇右道”,就这么脆弱地面临着一次次挑衅。试问,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是否还有其他选择?而伴随着这场与全世界最强大战争机器肉搏的,非但不是国民经济的崩溃,而是2年后经济数据一跃超过上下5000年以来的最高产值,6年后一个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10年后全国工业基地次第兴建,东北终于再也无需承担如此国运不能承受之重。我们利用抗美援朝的巨大红利,成功营造了大陆国境线以内的安定环境,策应着国内生产关系至关重要的调整,激发起鼓足干劲热火朝天的民心士气,也争取到了本来疑惑的超级大国盟友与整个阵营的大输血,最终为我们国家后续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这段历史,思索着如何利用一个爆点去强化而不是削弱自己的国力,我感受到了历史内部深邃的辩证法。对于一个后进国家,一方面在宏观战略上讲求的是“厚积薄发、顺势而为”,快意恩仇或许在短期内畅快淋漓,但是可能形成对国力长期的消耗,需要时时刻刻冷一冷。另一方面在集中优势力量在慎重选择后果断的打出去,则或许要推崇“主动造势、大开大合”,将每一次国力的投送,都作为内部改革发展的契机,新增长点的整合,民心士气的凝聚,战略伙伴的集结,各个方面都尽可能热火朝天。这种冷热共生的冰火式辩证法,在抗美援朝战争时候得到了一次相对完美的体现。中国当前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国力与世界地位也处于近代以来的最高点,用总书记的话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是我们都深知我们仍处在并长期处在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帽子也会牢牢戴紧,离“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理想境界还太远太远,因此我们也需要抗美援朝贡献的这条冰火辩证法,继续为我们在国际舞台的博弈,提供宝贵的经验。
(三)如果说综合国力的底蕴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那么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综合国力,必然直接体现在国防实力之上。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在国防实力建设上的表现无疑是相当亮眼。
抗美援朝战争的前夜,中国军队光步枪一项,就面临着一个甲子后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同称“developing country”的难兄难弟依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十几种口径外加国内没有子弹生产线。当年苏德战场面对虎式近乎无效的火炮,在这里都能被当作反坦克炮使用。为了出兵甚至要中央军委调动全国“打扫仓库”,运送枪支弹药。当这支无肩章、无钢盔、扛着三八大盖的部队出现在美帝的望远镜里时,甚至一度被误认为“朝鲜预备役部队”。但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干净利落地在2个月内把联合国军从哪里来,送回了哪里去。在边打边建的过程中,仅志愿军就拥有了15000门火炮,整个炮兵部队杀伤了60%的美军,“火力不足恐惧症”初露庐山面貌;白手起家的空军在3年内,从开国大典飞过天安门那可怜兮兮的十几架,发展到23个航空师近3000架飞机,而且拥有了与世界王牌飞行员过招的宝贵经验;我们还建立起106个标准化陆军师,彻底告别了自明中以后武器装备“万国造”的尴尬局面。对于这份小米加步枪过江,打到飞机坦克火炮俱全,运输还有汽车队的成绩,只需援引鹰酱家60年前的今天,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感叹即可:“我们的失败在于敌人仍然没有被击败,并且甚至比以前更为强大及更具有威胁性。我说更为强大的意思,是指共产主义的亚洲陆军已学会如何打近代的陆地战争。”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所不曾得到过的褒奖,此时的耳边,自然而然的,又会回荡起我们那位横刀立马之帅的惊世豪言:“西方国家在海岸架起几门炮就能占领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回顾这段历史,不难看出我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学会战争,是一种系统化的更新迭代,不只是引进了多少装备、投送了多少人力,更是在部队编制、军种协同、战术战法、后勤供应、标准化生产上面初步形成了一个系统打法。可以说,这样的学习能力和集成思维,也决定了中国今天在国防力量上的高度。虽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经历了一段相对混乱和忍耐的年代,但是从十多年前开始,在国力高速发展下的军队建设呈现了一波到今天也没有收拢迹象的高潮。中国注定将长期面对接壤邻国多、东亚怪物房、跨海有强手的战略格局,如何处理好国力、军力的辩证关系,发展好国力的同时维护好、使用好军力,利用每一次宝贵的窗口期实现军事力量整个系统的与时俱进,更好地为我们在地球上一系列伟大斗争提供备手,将会是历史老人留给我们的一道需要不断更新答案的思考题,而整道大题的第一小题便来自于抗美援朝。
(四)说句心里话,一说到抗美援朝,我自己便会止不住地热泪盈眶,心中总是澎湃着一团火,在尽可能冷静地敲击完上述文字后,心情已是不能自已,因为这场战争赋予了我们的“国家主权”一份份神圣的情感。早在7年前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文章里,我就写到过一句:我们为何而战?“主权”带着“尊严”、“威望”、“信用”、“信仰”这些110年中或丢失、或蒙尘的字眼,庄严地递上了自己的答卷。这场战争首先是真正让全国人民在同一时间不分区位、不分民族地意识到自己国家的主权是什么,与自己的腰杆子有什么关系,也让国际社会第一次看清楚了新中国究竟新在哪里。
我们的最高领导人把自己唯一健康长大的儿子作为志愿军的第一名战士送走,从此一去不回,哪怕面对亲友的一片唏嘘甚至埋怨,哪怕自己一个人的漫漫长夜会时不时叠起爱子的衣服,但在人前他的回答却永远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他不去谁还去!”,此时谁也不知道一个新生共和国面对头号强国作战的结局,“镀金说”也只有可能在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氛围下才能出笼。率先垂范之后的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就有了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画面:冲锋号响起的一刻,负责截断美军归路的志愿军冒着地上炮火和空中炸弹,以血肉之躯冲下山坡滚滚向前无人回头,要知道,此时距离这个国家遭受“盟军反攻,我军溃退”的豫湘桂,只有短短六年。在战争中学习的战士们充分利用当地地形,挖掘了数百里规模五六十里纵深的坑道体系,达到了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的“七防”要求,让敌人平均要消耗掉660多发炮弹才能有希望杀伤一人,真正实现了上山打也出血、下山轰也出血的战争轻喜剧。还有新生的志愿军空军,只经过十几个几十个小时的飞行训练,便突入朝鲜战场与拥有几千个飞行小时的敌人过招,战果里不乏二战王牌飞行员,仿佛屠格涅夫文章里对着猎狗的麻雀,最后却飞出了雄鹰一般的身姿。更忘不了那些以生命诠释着壮烈的烈士们,每次都会含着眼泪不忍看又不断看黄继光烈士这一辈子仅留下来的那几张照片,想着一个肿成马蜂窝状的胸膛依然倔强地贴在那个口子上。一度有那么些人会去花式计算这类事件的不可能性,孰不知这样的人,这样的案例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也不是独一无二,这是任何一个保定“保家卫国”信念者,面对那样的的情况,都会做出的选择。70年过去了,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有些早已传遍大江南北,有些却只停留在采访亲历者的那个圈子,但眼中出现的都是一批批真正做到精忠报国的大写的“人”,《我是传奇》里男主人公拉响炸弹冲向僵尸只是杜撰,但当年又有多少志愿军战士,却是真真正正地选择了这种方式作为自己的结局。几十年来的好莱坞大片曾让多少国人热泪盈眶外加感慨中国无英雄,孰不知我们的英雄有着比这些好莱坞强人更为惊天动地的故事,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在智力、体力上都没有那么的超人,这却恰恰高大了他们的英雄形象。在他们的英灵永在下,每当响起“一条大河波浪宽”,我们即使从没有见过他们,也会含着热泪与感恩,以最大的声音合唱着“风吹稻花香两岸”。
抗美援朝,是一个国家,在遭受一百多年接连不断的外敌入侵情况之下,面对新一轮的外族威胁,勇敢地跨出国门,拒绝战火再在国内燃烧的第一战;也是一个承诺要让中国和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政权,在成立仅一年后,打出的第一战;更是一个在麦卡锡幽灵附体的对手不断逼近,老大哥盟友却在不断妥协时候,毅然决然独立自主打出的第一战。经此一战,全世界才总算听懂了“勿谓言之不预”的赤龙之吼,才总算明白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天下宣告,才总算知道要遵守“中国神圣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不容侵犯”的大白话,才总算确认了“中国始终是受压迫、受欺凌的弱小国家和民族可靠朋友”的真实性。当某些人在聒噪“得不偿失”的时候,似乎不应忘了停战仅一年后,中国总理终于能够到日内瓦与美苏英法平起平坐,从此约定俗成至今也已一个多甲子,而不是以三等国家身份在巴黎和会遭遇出卖,而不是以名义上的“四警察”“五大国”身份在雅尔塔会议遭遇出卖,这个座位的背后,又意味着多少的“得”?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瞻仰着无数志愿军战士用血肉、全体中国人民用血汗堆积起的这座巍巍高耸的主权丰碑,只要牢记我们曾有那么多人的前仆后继、万众一心,面对今天的博弈,我们的豪气、胆气、锐气就永远不会消磨,这是我们在国际舞台对弈之时一笔永远熠熠生辉的“心之力”。
(五)中华民族应该是世界上最早意识到战争与和平辩证关系的民族,我们把“以战止戈”的思想牢牢地融入了我们自创的“战”字之中。我们从建国开始便一次次真诚的呼唤着和平,我们在国门终于不被人按住的时候,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才应该作为时代的主题,这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实实在在的肺腑之言,早已刻到了文化基因的骨子里头。即使在历史上最强大的时候,我们依然发出的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哪怕要说“虽远必诛”,也有个“犯强汉者”的前提。在如何面对战争、使用武力的问题上,可能蓝星上再也找不出比中国更温柔、更理性的列强。
在朝鲜我们也充分运用着我们东方式的哲学,打得一拳开,莫待百拳来,用三年不到的时间,却为国内带来了一个绵延至今本土无战事的局面。正如一篇文章所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将中国的安全‘红线’稳定在朝鲜半岛的‘三八线’上,也深深刻划进了美国决策者的脑海里。”三八线上的这一战,不仅彻底打消了外来势力再想跃马扬鞭中国本土的幻想,也在现实中的的确确避免了中国在未来为一七线、为巴基斯坦、为香港、甚至继续为朝鲜再打几场外战。此时回想起一个美国总统如何为了结束越战,专程到北京的鞠躬一瞬,回想起撒切尔夫人一步不退时,总设计师一句:“中国人穷是穷了些,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便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这些经典画面的铸就基石,都来自于抗美援朝。从那之后,中国人说话终于能让人信了,让人相信的原因来自于他的实力和决心,而带来的结果就是和平。面对仍开销着抗美援朝创造的巨大和平红利,却整天嚷嚷着“得不偿失”的清谈客们,大概能引用的还是那句出自鹰酱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却频频被用错的话:“如果我们和中国开始战争,那么将会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试想,如果我们当年真的犹如这些清谈客般,任朝鲜丢失,金日成的流亡政府开进了东北,斯大林自然有着无限期磨蹭在中东路和旅顺港的理由,试问那时的中国东北,又将是谁的天下?而那个国内麦卡锡主义横行,国外反华包围圈越收越紧,三天两头核讹诈中国一番,隔三岔五巡航台湾海峡一次的鹰之国,又会对我们干什么呢?全世界看到中国再一次丢弃了“唇亡齿寒”的古训,又会作何感想呢?真到那时候,我们真的会如他们所说的“失大于得”吗?我不知道一个连自家基本的和平、安全和秩序都维持不住的时候,还有什么得失可谈的。同样的中国人,两种鲜明的态度,两条注定将截然不同的路径,将提醒我们在博弈、在周旋、在不可避免的争斗中,以什么样的态度求和平、求团结、求生存、求发展,是乞求还是追求。抗美援朝对和平造就的巨大红利到今天我们依然在享有,历史也要求我们自己在当世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这份红利大厦添砖加瓦,我们更不能忘记这块奠基石带给我们的启示。
历史将永远铭记下,曾经有过一个刚刚建政仅一年的国家,它有着千年辉煌,它也蒙受着百年屈辱,如今刚从泥淖中走出,面对全世界最强的的国家率领16国联军步步紧逼,在战火即将烧到自己国土的时候,只是拍了几下身上的泥土便毅然出手,让敌人回到了他们自己的出发点,从此国内70年无战事,还在不断刷新纪录。长缨在手,敢缚苍龙,今日我们固然生长于和平之中,但理当时刻缅怀这些“最可爱的人”的牺牲与精神,将他们当年的一举一动牢记,由他们的所思所想启迪,让他们的灵魂长伴我们,突破物理生命与时间空间的阻隔,时刻引领我们披荆斩棘,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