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对今年经济学诺奖不知说什么妄语合适

暂时对今年经济学诺奖不知说什么妄语合适

今年的经济学诺奖,给了“拍买理论",我暂时不知道说什么合适。

我以前曾妄议过经济学诺奖,我以前还胡说过经济学应回归简单。

看到成千上万的中国专家对今年经济学诺奖如潮的评价,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也不知道这些专家是如何做研究?

我无语……

但我始终相信,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实践,一定会让经济学家生产出比诺奖先进的经济理论。

重发关于诺奖

我现在的“土豆学习"已到600余份了,“土豆胡扯"已到800余份了。我把旧帖重一下。

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几句妄语(上)

土豆学习之七十三

这些妄语,不是一天形成的。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崇拜,是从上专业学校时做梦开始的。后来,在省里参加某学会成立大会期间,在图书市场买到打折处理的几套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集。当时啃不动,现在也啃不下来。

我就想,马克思把一些经济问题理顺后,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深奥复杂的问题,是不是有人故意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不是有人故意把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公式化、数学化、模型化。但是,费里德曼的《自由选择》因为写得通俗,我多少看懂一点,知道了费里德曼与凯恩斯的说法相反,进而知道了对同一经济制度、同一经济活动,不同学派有不同的看法。当时,对费里德曼是五体投地。

从那时起,比较关注经济学诺奖成果的选题,由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太小,根本看不懂,越关注越失望。

甚至发现,经济学诺奖不是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论,而是象牙塔中的文字加数字游戏。这个游戏,话语权基本上是欧美垄断,亚洲几乎没有话语权。

回过头来看,是自己的无知给自己带来了偏见,当时,内心也在想着“理解和包容"之类的词,可是,用一个小碗去包容一个水库或大海,这是包容能解决的吗?

再后来,中国经济在艰难中崛起,从事实上证明了中国理论的先进和可行。而中国人却从未得此奖,这足以说明,诺贝尔经济学奖有局限或偏见。

再后来,知道了有人认为经济学奖的颁发,违背了诺贝尔遗嘱中“对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要求。获奖最多的新古典主义学派的观点,根本不存在“处理金融灾难的知识系统”。但现在看,每年的获奖选题,并不是针对每年的具体问题。如果变成了每年具体问题的答案,这不成了《经济问题应急条例》吗?而如果总是在应急,不是高瞻远嘱,理论还有什么用?

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几句妄语(下)

土豆学习之七十三

再后来,又知道了,诺贝尔家族成员曾公开批评诺贝尔经济学奖,降低了诺贝尔奖的格调,认为此奖只不过是一些经济学家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采取的“公关策略”。

当时认为,最可悲的是,多数获奖者没有真正预测到经济危机或者没有解决重要的经济问题,仅仅是提出了很多“哗众取宠”的“经济模型”罢了。

直到201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对这个奖项又改变了看法,看法的改变,是因为本届获奖理由是:将气候变化和技术革新的因素融入了宏观经济学分析之中。

颁奖词表示,获奖者设计了一系列方法来解决我们时代最基本和最紧迫的问题——如何创造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该成果至少提出了三个基本点:

第一,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

第二,大部分的技术进步是源于市场激励的有意识的投资行为,即技术是内生的。

第三,创新能使知识成为商品。

这以后,又回头重看以前诺奖的简况。

1972年获奖的评语就有,获奖者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86年,获奖评语中有这样的话: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一政治法规的选择。

1995年,获奖理由是,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98年,获奖理由是: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 ……

够了,不再列举了!我相信:当代中国,会用实践解决诺奖未解决的问题!

经济学可否回归简单?(要点)

土豆胡扯之二八六

经济学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跑偏,越来越枝节,越来越数学模型和曲线。看似成果创新,实则鱼目混珠,舍本求末。影响因素和影响方向没搞准,模型和曲线纯属游戏。怎么改?经济学可否回归简单?

怎么回归?不超三层,超过三层的,合并成大三,大三之一分别析成中三,依次渐分,直至与实际结合。这是一种思维,不是一刀切,不仅是二分法,是三分法。最好也不要因四分、五分、六分法而跌入繁琐。三分即可,既不简单化,又不复杂化。

第一层,经济学中最主要的矛盾,即需求产生与需求满足的矛盾。

需求层次与结构的变化特点。

需求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向。

需求满足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向。

第二层,联结需求产生与需求满足的方式及结构。

市场方式与非市场方式的要点、结合点、补充点,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期、不同结构的变化规律。

未来联结方式的改进方向,淘宝的启示、局限与升华!

第三层,调节需求产生与需求满足的政策工具组合与升级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工具细化与升级。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工具结构配合与升级。比如,财政支出结构中行政成本的占比问题再认识。

货币及财政政策以外,还有哪些政策工具列举,全部政策工具选择后的配套使用测试。

政策工具执行强弱度与效果反思!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