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少芬、洪欣、Angelababy……香港女生为什么喜欢嫁内地男

早年间说到香港与内地的跨境婚姻,脑海里会自动呈现“香港老夫+内地少妻”模式。随着内地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两地婚姻中的实用因素越来越弱,感情因素越来越纯粹。根据港府2017年底公布的统计数据,2016年的5.5万宗登记婚姻中,内地与香港的跨境联姻占整体数字的41%,约2.25万。香港女性嫁给内地男性占其中的1/3,达到7626宗。

对比回归之初的1997年,仅675位香港女性在内地寻夫,这一数字二十年翻了十倍以上。统计数据显示,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最近几年。2010年,跨境婚姻中仅17.5%是港女嫁内地男,2014年飙升至26.3%,2016年达到35%。“内地男+港女”组合由当年每20宗有一宗,变成每3宗有一宗。

香港社会一直女多男少,每1000名女性之中只有925名男性。内地经济实力不济、发展水平不高时,“多出来”的港女选择外籍男士或台湾人。现在时移世易,大陆男也成为了港女寻夫的热门选项。

人们最熟知的例子,莫过于演艺圈的张晋与蔡少芬,黄晓明与Angelababy,洪欣与张丹峰。“港婿”在文艺界流行,大概源于内地娱乐业多金。香港TVB演员知名度虽高,可如果不去拍广告代言,薪水和一般人差不多。内地一线明星演一部电视剧,薪水动辄百万。港星纷纷北上的时代,香港女星配内地男星也是必然结果。

500

500

500

香港第三大政党经民联的副主席、立法会议员、执业大律师梁美芬,也有个内地夫婿。1987年,梁美芬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放弃了美国和法国的奖学金,赴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师从曾宪义及许崇德,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刚离任的特区政府律政司长袁国强常被称为是她的“大弟子”。

她的丈夫王贵国是法律专家,先后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哥伦毕业大学、耶鲁大学,曾就职外交部法律司。王贵国1986年首次来港,在律师行工作,一年半后辞职返回北京教书,1991年定居香港,与梁美芬结婚。这一婚姻在香港政圈知名度极高,也被视为“一国两制”的典范。王贵国现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世贸组织研究中心主席,曾任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院长。

从两地跨境婚姻的总体比例看,目前“内地女+港男”的组合仍然是绝大多数,反过来是凤毛麟角。笔者了解到港女与内地男的婚配案例中,男方广东籍的是大多数。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愿意接受访问。

以下从不同渠道了解到三对寻常人的案例,与读者分享。为保护受访者隐私,均隐去姓名。

第一对不满30岁,恋爱三年,计划两三年内结婚。男方自述2014年还在学校读研究生时认识女方,觉得双方聊得来,有共同兴趣爱好,遂产生好感。因为女方是活动班长,男方便主动帮忙,熟络之后男方表白,确定恋爱关系。

现在男方是报社数据分析员,女方在社区教育机构做钢琴老师。平时交往中,男方主要说普通话,女方主要说广东话,讲对方语言的能力都差一些。除了对方之外,两人也均没有来自内地/香港的朋友。双方亲友对他们找个香港/内地人谈恋爱的事都好奇地问,“你们平时说什么语言”?

两人承认,跨境交往确实会为一段关系带来额外的摩擦。最开始女方普通话说得很别扭,男方慢慢教,慢慢习惯,反之亦然。再如饮食,香港和内地的美食虽然都是中华美食,但口味差异不小。南方饮食清淡健康,北方比较重口味。因为生活在香港,男方让步。

两人表示,在相互交往前,对对方所在群体都是“印象流”。女方认为内地男生“有钱挥霍”,男方认为港女“比较轻浮”,但交往之后才觉得完全不是这样。他们说,相识至今最满意地方,是大家可以走到一起。生活上香港或内地人的身份,对这段关系不构成特别大的影响。不过每到一起出游的时候,女方总是免签,男方要办签证。两人自我安慰,至少可以省去部分签证费(笑)。

香港这些年纷纷扰扰的政治运动,两地不时紧张的关系,是否影响到两人恋情?女方表示,担心社会运动会对市民生活带来危险,也担忧以后出门会变得不安全。无论是游行、示威或表达意见观点,在香港都是可以的,但希望不要使用暴力,影响其他人的正常生活。男方对此表示赞同。

第二对相识至今7年,结婚2年。女方在赴内地做志愿工作时认识男方,开始艰难异地恋。为了维系恋情的发展,男方放弃北方的工作,来到与香港紧邻的深圳,为了工作和生活方便,定居香港北区。女方每天在香港岛上班,男方仍在深圳工作,由于广东话不灵光,一直不敢赴港寻工。男方天天往返港深两地,常被误认是水货客。

恋爱伊始,男方感觉压力不小。身边的朋友分成两派:一部分认为,港女要求高,未来没希望,不如早点分手。另一部分认为,找个港女,以后就能有香港身份,是赚了。对于找“经济适用型”内地男,女方的父母要逐渐适应。女方自述,父母开始觉得男方广东话不好,沟通有障碍,好在现在搬回香港,算是有了交代。香港流行晚婚晚育,女性结婚几年,30多岁再要孩子非常普遍。可她一回二线城市的内地公婆家,就被催生。

女方普通话不错,两人周末经常一起去深圳逛街、拜访朋友。女方第一次看到公园里有上了年纪的人唱红歌、打太极,觉得不可思议,立刻联想会不会有人“盯梢”?男方马上解释,以后又多去了几次,才放松警觉。相比女方比较好的融入了男方的朋友圈子,男方对女方的朋友圈子有所保留。一是语言问题,二是觉得有些港人对大陆的批判“过了头”。

500

第三对结婚至今20年多年,有一儿一女。男方原是内地公派香港工作,两人一见钟情,迅速确定关系。不过普通话与广东话的隔阂,为恋爱制造了不大不小的麻烦。比如约会,说好在二楼,可广东话的二楼,普通话听着像是一楼。结果到了时间,干着急找不到人。

20多年前,内地的开放水平远不如现在。北方小伙娶香港太太,是不大不小的稀罕事。男方最终也离开北京,到香港定居。女方的朋友听说她找了内地男,个个惊讶。2003年金融危机,香港楼价大跌,男方趁此时机买了房子,女方的朋友们才对“港婿”另眼相看。

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内地女嫁港人,广东话是家里的官方语言。倒过来的组合,多是大家各说各话,能相互听懂即可。这个案例中,男方尽管娶了香港太太,20多年广东话不咸不淡,听无障碍,说就辛苦些。太太的普通话好过先生的广东话,平时也不习惯讲。某些时候,这样也有“好处”:吵架的时候,说急了一个广东话,一个普通话,吵得费尽,差不多就偃旗息鼓。

他们的两个孩子广东话、普通话流利,都在以英文授课的传统名校读书,英文也很流利。孩子在香港出生成长,香港是第一认同,中国认同也不是问题。不过对父亲北方的故乡,只有模糊的概念。每次有机会回去,孩子的爷爷奶奶会准备北方馒头包子饺子等等,香港不常吃到的东西。在孩子的认知中,这是为数不多的对“故乡”的具体理解。

男主人公经常给孩子报内地夏令营,让他们长时间游览祖国山河,参加志愿活动,确保其对国家有足够具体和深入的认知。谈到孩子的未来,男主人公希望女儿学法律,这在香港是稳定多金的职业,流利的两文三语是基础,也是优势。至于儿子,男主人则希望他回到内地学理科,因为内地基础学科的研究水平扎实些。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