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溜达】游杭州西湖有感:《论雷锋塔的倒掉》可能不是鲁迅写的。

小时候,老师带我们去参观或者外出旅游,回来总是要求写一篇游记,要有意义的:通过这次参观或旅游,你增长了什么知识。自组游,去了一趟杭州,每天都写日记,杂七杂八一大堆,就谈重点的吧,短小精悍一些,免得给人流水账的印象。现在开始:

 

入住酒店后,我第一时间就赶去西湖景区。远远就看到西湖边的雷峰塔。

500

 

雷峰塔非常有名,教科书是最好的广告媒体,列入小学的更是如此,因为很多老师非常“残酷”,不是要你读,要你背诵,你背出来才能回家,相当恐怖。只要课本上有谈论过的地理环境,通常能达到耳熟能详的地步。和名人鲁迅联系上的雷峰塔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确实有点令学生费解。这个塔就那么重要?妇女解放和它有啥关系?倒掉了就解放,这不是迷信吗?然后,老师还要大家去概括中心思想,估计当年全中国的小学都是如此一个版本:本文论述了……,表达了……思想:被逼的,强迫式的认同鲁迅单方面的想法。

500

                         

    现在了解了背景,还是觉得鲁迅过于“文人”,小题大做,对社会极度不满,非常敏感,捕风捉影,见到什么不顺,都要臭骂一顿。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个人的猜测:鲁迅很压抑,那篇文章是他老婆逼他以个人名义写的,表达的是他老婆的想法。当然,他写得不错,也得到包括广大男同胞在内的认可。这种猜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疑似证据一:

   在西湖荡舟的时候,问了船家,当地人,姓徐,他说:“在上海,95%的男人是‘马大嫂’,在杭州,没那么严重,只有60%。”很明显,江浙一带还残留着母系社会的一些古老传统:女人说了算,是一种阴柔的地域文化。同租一条船的是一对海南夫妻,男的就很直白地说,在我们海南,一般都是男人说了算,是不一样的。

疑似证据二:

   “马大嫂”一词是沪语“买汰烧”的谐音,也就是传说中上海男人每天要做的事情:买菜、汰(洗)衣服、烧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江浙一带的妇女至少从鲁迅时代开始就进入强势统治时期,如果要追溯,可能要去到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母系文化时期(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得名,距今有7000多年)。鲁迅个子矮小,身体弱,体力和精神上无法做过多挣扎和反抗,为了家庭和谐,很多文章都只能按他老婆意思写,加上长期忧国忧民,郁愤,积劳成疾,过早离开我们。

疑似证据三:

    另外,《论雷锋塔倒掉》一文最后一个用词“活该!”——是一个极女性的用词,许多女人都是用这个词来骂人,频率很高,男人很少用这个词,因此看起来更像一个女性写的文章。当然,这都成为了历史,谁也不清楚当时发生了什么,鲁迅是在什么状态写的。是被逼的,还是自愿的,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永远是个谜。

结论:

     不管怎么样,如果真如此,他老婆也算为中国妇女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一个隐名埋姓的女英雄。

现状:

 

    现在的雷峰塔重新建立起来,不过就是纯粹的博物馆,外壳是古代式样的,内部都相当现代化,有电梯直达顶部,连到达塔脚部都有电梯送游客上去,相比底层旧的雷锋塔基,早已失去那种古朴特征,从西湖上远望,也蛮是好看。至于当地的妇女地位,没有丝毫动摇,依然是当家做主,一百年不变。

500

500

附录:《论雷峰塔的倒掉》课文资料

500

500

500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