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教授的“烫碗恶心”论:究竟恶心的是谁?

500

500

500

500

.

近日,一位自称担任“茅台集团特聘顾问”长达十余载的教授,在抖音这一流量汇聚的平台上,抛出一番惊人言论,直言对广东人用开水烫碗的习惯感到“恶心”!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下,这番“高论”迅速在网上发酵蔓延,激起了关于对饮食习惯和地域习俗尊重的激烈辩论。原本我无意卷入这场争论,但联想到当下中国专家群体的种种乱象,深感有必要借批驳这位教授的谬论之机,呼吁政府重视专家队伍现状并推动全面整顿。 否则,专家群体的公信力恐将在一次次不当言论中消耗殆尽。

.

广东人用开水烫碗这一习惯,绝非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深深扎根于当地的文化土壤之中。广东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漫长且高温湿热,冬季相对温和,这种独特的气候环境为霉菌等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在过去,卫生条件有限,烫碗这一行为主要是出于对卫生的担忧,是人们应对潜在健康风险的一种朴素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兼具实用性与仪式感的生活习俗。在广东的街头巷尾,无论是高档餐厅还是街边小馆,餐前烫碗早已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当那滚烫的开水注入碗中,热气氤氲而上,仿佛为即将开始的用餐增添了一份庄重的仪式感。它不仅是对餐具清洁的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执着,承载着广东人民对健康、对生活的热爱。

.

然而,汪教授却用“恶心”这样带有强烈负面情绪和生理厌恶感的词汇来评价这一习俗,显然缺乏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作为自称专家(若其身份属实)且有着丰富经验的“特聘顾问”,他本可以秉持客观态度,讨论烫碗的杀菌效果。比如,从卫生学角度分析开水烫碗能去除多少细菌、存在哪些局限性等。这样的讨论既能增进公众对这一习俗的科学认知,也有助于推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他却选择了最情绪化、最不恰当的表达方式,这无疑是对“专家”身份和影响力的滥用。

.

由汪教授的言论,我们不难联想到当下专家群体的乱象:部分徒有虚名的“伪专家”,如同古代的南郭先生,混迹于专家队伍之中,损害着专家群体的整体形象和公信力。他们缺乏必备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却顶着耀眼的光环招摇过市。不进行严谨的科学研究,不深入实际调查,仅凭个人臆想或无端猜测便草率做出结论。比如在食品安全领域,有的“专家”在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情况下,随意发表关于某些食物有害或有益的言论,引发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在医疗健康方面,个别“专家”推荐一些未经证实的养生方法和治疗手段,误导患者,甚至可能耽误病情;在经济领域,一些“专家”对市场形势的分析缺乏数据支撑和深入思考,给出的投资建议让投资者遭受损失。他们的行为犹如挂羊头卖狗肉,不仅无法贡献有价值的观点与建议,反而严重误导公众认知,招致社会恐慌与混乱。

.

为了维护专家群体的公信力、保障社会与公众利益,政府对专家群体的整顿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资格认证与审核制度,严格规范头衔授予标准,确保专家名副其实;同时,加强对专家言论监管,建立追责机制,对发表不实言论的 “伪专家” 依法追责,形成威慑;媒体与平台也需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对专家言论的科学性审核,拒绝传播无据观点;此外,可通过建立专家信用评价体系,让公众了解专家的真实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

.

专家群体本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保障公众利益至关重要。我们不能让“伪专家”的乱象破坏了这一群体的公信力。从本质上讲,整治“伪专家”不仅是对知识权威的捍卫,更是对社会理性的守护。唯有让专业回归专业、让理性主导舆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构建起以科学认知为基础的公共讨论空间。当每一份专业意见都经得起实践检验,每一次公众沟通都传递严谨态度,专家群体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智囊中枢”,为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的愿景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

笔者2024年11月在观察者网上写的文章《莫让“专家”一词在中国沦为贬义词》

网址:https://user.guancha.cn/main/preview?id=1346216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