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到了生存关头,自主产业链该下定决心了

【文/余鹏鲲  柳叶刀】

大家好,我是观察者网《科工力量》栏目主播,冬晓。9月15日,120天的缓冲期结束,美国对华为的芯片管制令正式生效。台积电已停止为华为代工生产麒麟芯片,高通、三星、美光、SK海力士都将不再供应芯片给华为。这下不仅设计的芯片没有人代工了,而且还买不到别人的CPU和存储芯片了。

华为作为中国科技水平最强的民营企业之一,已经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战斗了很久。

华为和美国刚开始博弈时,海思总裁曾表示:“今天,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华为早就在为“极限生存”做着计划和准备。华为的忧患意识,不仅帮助它在斗争中获得了主动,而且鼓舞了国内民众的信心。有媒体曾评价道,“在一定意义上说,华为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标杆”。

华为的芯片找台积电生产,定制性很强,封了少数几家公司,华为确实没办法。但是英特尔的芯片、英伟达的显卡,国内还有大量的企业可以拿到成品。在美国没有全面封禁中国公司的情况下,华为通过其它渠道拿到成品芯片,还是有可能的。但华为再怎么努力,毕竟只是一家企业。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自主产业链。那么,中国产业链为何不能给华为提供全方位支撑呢?

实事求是地说,在以“核高基”、“大基金”为代表的国有资金持续投入下,中国在芯片的设计和制造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一批龙头企业。一个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在国内已经初步成型,将来还要发展成自主产业链。

其中存储芯片的国内产业链,已经取得可观的成绩,紫光的存储芯片,被用在固态硬盘和内存条上,而且有价格优势。搭载紫光芯片的产品已经进入民用市场,在网上就能方便买到。

芯片制造方面,中芯国际曾经为高通和华为的中低端手机芯片做过代工。目前已经拥有了成熟的28nm工艺,14nm工艺也已经开始了产能爬坡。对于手机而言,14nm曾经是市场的绝对主流,华为的中端手机对应的麒麟650系列,曾经用的都是台积电的16nm工艺,而麒麟710用得是12nm的工艺。麒麟935及之前多款曾经的旗舰级芯片,用的则是28nm工艺。

从工艺的性能来衡量,如果华为能用上中芯国际的14nm,将有助于缓解危机。但是中芯国际的14nm代工能力,市场接受度无法和紫光的存储芯片相比。为华为代工可能需要更多的磨合,可能比不上其他厂商的14nm工艺。

有总比没有好,但可惜的是中芯国际不能给华为代工。今年6月,中芯国际在A股上市,招股书上写到“若干自美国进口的半导体设备与技术,在获得美国商务部行政许可之前,可能无法用于为若干客户的产品进行生产制造”,这个若干客户中就包括华为。中芯国际已按照相关规定向美方申请继续供货华为,并重申将严格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

中国的芯片代工企业,制造中国企业设计的芯片订单,居然要看美国的脸色,受美国的节制,甚至还要“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这样一家企业甚至还是中资股份占主体,并得到国家大基金长期扶持,但面对现实环境,确实无奈。中芯国际的股权大部分属于中国,但来自海外的资本也占了不可忽视一部分,甚至一度有传闻,新加坡特许半导体要并购中芯。

业内人士还透露了别的原因。一是原材料受制于人,并非有了光刻机就能生产芯片。以光刻胶为例,2019年本土企业光刻胶销售额约为70亿,占全球10%左右的市场。但是其中有94%是技术含量较低的PCB电路板光刻胶,只有2%为急需的半导体光刻胶。而在国际上,两种光刻胶的市场份额接近1:1。 二是设备受制于人,在引进部分先进生产设备时,必须签订附加条款。保证不向条款中所禁止的国家、地区和实体出售服务。中芯国际为华为代工,为什么要获得美方许可,这就是原因。另外,没有获得许可,中芯私下为华为代工,可能会触发美国的长臂管辖,购买含有美国技术的设备,将失去保修和技术指导,今后失去购买新设备的机会。

说CPU被断供,可能会有人不接受。华为明明自己就能做CPU,比如麒麟系列,这是混淆CPU和芯片的关系。在手机的SoC芯片里,CPU体现为一个IP授权。

华为的麒麟芯片为了商业上的通用性,购买的是ARM设计的CPU架构。接下来华为做的,一是对ARM的架构进行改进,主要是进行物理设计,保证顺利流片;二是将CPU核心与周围器件如基带、陀螺仪、DSP、GPU相连,集成进同一个芯片里。

能够做芯片,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CPU。现在华为已经可以用ARM指令集创作自己的CPU了,类似于用英文写文章,自主化程度大大提高。但最近英伟达与软银达成了收购ARM的意向,如果收购成功,美国未来干预华为续费ARM的授权将非常容易。

如果华为没有ARM授权,首先是不能海外销售,然后华为的指令集会落后于市场主流的ARM指令集,系统适配、软件移植成本会越来越大。如果华为采用自己定义的指令集,那么绝大多数安卓应用未经重新编译和修改,都将无法正常使用。

截止到7月5日,今年中国半导体企业的融资额约1440亿元人民币,刷新了历史记录,仅半年时间就达到2019年全年的2.2倍。集成电路投资又掀起了新的高潮。

过去的20年,国家和社会资本在集成电路、计算机产业链投资巨大。这些钱有的失败了,有的则被背后操盘的手割韭菜了。但还有很多孵化出了技术先进、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在生态各个环节占据一席之地。

这么多钱投进去,为什么就砸不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坚强屏障呢?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过去建设的是,西方主产业链的某个环节,而不是完整的自主产业链。

过去的这种现象,与计算机产业的特点是有关系的。民用高性能通用芯片,是大宗战略性的商品。核武器是战略的,但不是大宗商品,没有哪个国家争着往外卖。衣服和水果是大宗商品,但不是战略性的,没听说过哪个国家把禁售衣服和水果当作制裁手段的。

民用高性能通用芯片既是战略的,又是大宗的。这就决定了:第一,相关产业聚集效应明显,企业合作伙伴之间的物理距离越小越好。第二,智力投入大,产业竞争激烈,马太效应非常明显。

民用信息产业聚集效应之强,就连大部分卖电脑的都要集中到中关村这样的电脑城里,而马太效应又使得这些电脑城里的企业利润微薄。龙芯总裁胡伟武曾说过:“现在中关村卖个人电脑的企业利润率,比卖猪饲料的还要低得多”。

这使得扶持起来的头部企业,不能不想办法,尽快融入成熟的产业链。最底端的App开发者,不愿意为不成熟的系统写应用,哪怕是Windows Phone这样由微软主推的系统,因为市场占有率太低,都被开发者抛弃了,移动端App聚集的是Android平台。在Android平台是主流的情况下,华为做手机肯定倾向于和Android适配最好的ARM的指令集和CPU核心。中芯国际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变成了现在这样。

9月15日前,华为已经包飞机到台湾,从台积电及其它厂商运回了目前最后一批芯片。有网友提出疑问:“华为不是有‘备胎’吗”?其实,所谓的“备胎”更像是民兵和预备役,虽然基本了解武器的操作,但不够熟悉武器的性能,更没有大规模协同武装活动的经验,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充当战争主力的。

该怎么建设自主产业链呢?我们拥有产业链各主要环节,却无法达成自主可控的目标。想要自主可控,首先就是要下定决心用国产的,过去哪怕是政府部门采购,也不太喜欢用自主可控的产品,因为性能上有时确实不如国外的。

自主可控产品每多一个环节,每扩大一个使用者数量级,就会放大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在使用中解决,不使用,则没有机会解决。过去龙头企业遇到这些问题,是内部协同解决。但各龙头企业之间,甚至同一个企业的各个“备胎”,想要协同和磨合,必须在使用中解决,要给自主产业链这样的机会。

建设自主产业链,必须适度掌握应用开发者。过去我们说到卡脖子,往往谈的是芯片、操作系统、中间件、编译器等高科技的内容,很少考虑应用。因为中国的App开发能力确实很强,中国人手机上流行的几乎都是中国软件。而且在一些人看来,App不是产业急需的。

但是一个操作系统的好,是需要App来证明的,国产系统起步为什么难?一个重要原因,缺乏APP生态。反过来思考,如果在国产操作系统上,开发自己的App,就算更新速度慢一点,也能从芯片、编译器等多个角度优化软件,从底层设计开始,让应用更流畅。

这就是倪光南院士最近强调的“中国体系”的优势所在。某雷达显控应用,海量目标场景下,X86商业CPU只能达到每秒10帧的速率,而使用龙芯CPU,经过应用开发单位联合龙芯公司的深度优化,达到了每秒20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中也衍生出一个问题,国家应该如何扶持关键领域的这些项目?直接用钱扶持是可以的,但也留下了太多的教训。比如说,最近的武汉弘芯事件、福建晋华事件、贵州华芯通事件等。

给政策,应该给怎样的政策?扶持国产系统的App生态,是重要的一点,有了自己的生态,才能有持续的动力,支持国产系统更新换代。这次华为被断供,可能也是一件好事情,大家期盼在高科技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呼声,从来没有这么强烈过。正如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所说:“把美国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

这并不是一句空谈,自从2018年开始,每个省的科技厅,每个市的科技局,乃至于每个开发区的主管部门,都会向该管的科研院所、组织、公司和个人征集“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比尔盖茨近期接受采访时曾说“现在迫使中国自己制造芯片,意味着美国将失去一批高薪工作,让中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这样做真的对美国有好处吗”?

好了,如果你喜欢我的节目,请给我个一键三连,或者是轻轻点个赞。我们的微博、微信、B站账号都叫“科工力量”,欢迎大家关注,那里会有更多的科技工业资讯和观点分享,我们下期再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