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绩效不及行政后勤的20%!儿科医荒,谁给娃看病?

几乎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会有和“儿科医生”打交道的机会,小时候生病了,家长会带我们去看“儿科医生”,长大后成了父母,会带自己生病的小孩去看“儿科医生”。

在我们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儿科虽然服务着20%的人群,却关乎国家100%的未来与希望。

然而,最近的几则新闻,却让我强烈地意识到,儿科医生的处境太艰难了!他们常年存在的“工作累、工资低、缺口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新冠疫情更是给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这一医生群体需要国家的支持,医院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

9月23日,一份网传的“安徽省宿松县人民医院儿科医护人员转岗报告”被媒体曝光,10名儿科医护人员联名要求集体转岗,原因太简单了,只有四个字:收入太低。

他们在报告里是这么写的:“儿科医护人员本月绩效比在医院有编制而整年不上班的人员都低,怎么养家糊口?(7月份儿科1.0系数是498.0元,行政后勤1.0系数是2600.0元)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都感到惊讶奇怪,我们受不了多次侮辱,再次强烈要求转岗,愿领导批准。”

500

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同一个医院,同是1.0的系数,行政后勤人员的金额竟超过了儿科医护人员的5倍!

谷贱伤农,酬贱伤医。

很快,这件事就引发了舆论关注,当事医院不得不迅速临时调整政策,给35名儿科医护人员今年七月的绩效按医院平均水平发放。

确实,这么做是解决了当事医院的当下矛盾,但是,后续会如何呢?会有根本性的调整和改变吗?还是值得继续关注的。

更重要的是,在我国的医院当中,儿科医护“活儿累钱少”的问题并未被触及根本。因为长期存在这些问题,所以主动选择儿科方向的医学生越来越少,而正式的儿科医生,离职和转岗率在日益增加。

进的少走的多,自然就会形成缺口,然后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最近,国务院发布文件称,2020年要大幅度扩大四类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其中就包括儿科。

不过,扩招能在多大的程度上解决儿科医生的问题呢?儿科医生的工作现状到底怎样?他们最需要哪些支持?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和两位儿科医生专门聊了聊,一位是儿内科的李医生,一位是儿外科的凌医生(均为化名)。

她们都是来自“上海某三甲级儿科专科医院”的规培医生,规培指的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为3年。目前,这几乎是每一个医学生成为正式医生之前的必经阶段。

那么,要正式成为一名儿科医生需要多久呢?

李医生介绍说,最快也得8年。“如果是一个博士毕业的儿科医生,那他的成长路线可能是这样的: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3年规培,有的医院还需要几年专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算下来,医学生如果硕士毕业正式工作,最少需要8年时间。博士的话,至少也要11年。”

李医生说,三甲医院的成人科室现在基本都要博士了,儿科因为缺人,硕士毕业要是不挑,也是能找到工作的。

500

小朋友正在医院扎针输液 图源:中新网

学医可是耗时长、成本高的“苦差事”,所以许多临床医学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选方向时,都会优先选择比较“吃香”的专业方向。儿科因为“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低”,一直以来都不太热门。李医生和凌医生的同学当中,选儿科方向的“没几个”。

凌医生说,她选儿科是因为真的感兴趣,属于用爱发电那一挂。李医生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小孩子,愿意给小孩子看病,另一方面是因为儿科医生缺口大,比较好找工作。

2017年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当时中国儿科医生总数约为10万人,却要服务2.6亿0岁至14岁儿童,平均每2600名儿童才能拥有1名儿科医生,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距离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1.5人的标准还有极大的差距。

随着我国二胎生育政策的开放,未来我们会需要更多的儿科医生。

按市场规律来看,儿科医生供不应求,他们应该能够拿到高薪。然而,并没有。“医学界”发布的《2018年中国医生薪酬报告》显示,儿科医生的年收入为10.21万元,低于医生平均线11.7万元。

凌医生和李医生告诉我,她们目前的年收入是十万元左右。凌医生说,“作为一名儿科医生,付出和收入并不成正比。如果要选这行,你最好家庭条件优渥。”

十万元,在上海是什么收入水平呢?上海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14962元。也就是,辛苦地读了那么多年书,每天为国家的未来付出那么多的劳动,我们的儿科医生们还拖了上海人均工资的后腿。

李医生也抱怨:“累死累活的,一个月就拿几千块钱,有时候真的是不想干了。”有一次她遇到一个加拿大医生,他问李医生,你收入这么少,为什么还坚持做?

我想,也许我们的儿科医生碰到许多国际同行时,都会遭遇这样的尴尬。

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医生收入高众所周知,但在这个高收入群体中垫底的,依然是儿科。就这点来说,这算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但问题是,在这些国家,医生的收入低于社会的平均水平,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比如说,今年5月,美国医学网站Medscape公布了美国《2020年医生薪酬报告》,站在收入“金字塔”顶端的是骨科和整形外科医生,儿科医生则以23.2万美元的年收入和公卫与预防医学科一起垫底,年薪不及骨科和整形外科医生的一半。

儿科医生待遇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儿科经济效益不好,创收能力一直不如其他科室,因此在许多综合性医院里会有政策上的倾斜,一些效益好的科室会补贴儿科。

儿科赚的少有很多原因,凌医生拿口服药举了个例子说,“用药是按照体重来的,你想想儿科患者的剂量,可能一天只吃成人剂量的几分之一。”

500

美国《2020年医生薪酬报告》截图

赚的少就算了,他们的压力还很大。

在疫情发生之前,儿科人多是常态。

在综合医院,儿科诊室所在的楼层往往是整栋大楼最嘈杂、最拥挤、最让人烦躁的地方。一走进儿科门诊,你可能立马就能听见小孩的哭声、家长的呵斥声、甚至是与医护人员的争执声。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周忠蜀25日曾告诉媒体:“有的儿科医生接待病人最多时,一天能看200多个,值个小夜班,看100多个病人也是常事。忙的时候连口水都不敢喝,怕上厕所耽误时间。”

也就是说,以工作8个小时计算,医治200位病人,医生需要每两三分钟就要完成对一位病人的医治。这是怎样的一种高强度的工作啊?!

而且和其他科室不一样的是,儿科分淡旺季。

李医生介绍说,她们忙的时候4天轮一次夜班,不忙的时候6天轮一次。对儿内科来说,一般每年流感的时候是一波高峰,开学的时候又是一波高峰。小孩子的免疫力比较弱,聚在一起就容易生病。

凌医生说:“寒暑假是外科开小刀的旺季,那时候人超多。”

忙碌之外,儿科医生还面临着来自患者“陪诊团”的巨大压力,一些不配合、不理解医生的家属甚至给诊治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困难。

凌医生告诉我们,一个孩子来看病,有时候能来6个家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全家总动员。她说,现在年轻家长基本都很配合,问题主要出在一些老爷爷老奶奶身上。有一次在骨科急诊,她直接把一个态度蛮横的爷爷“请”出去了。

事情是这样的,爷爷奶奶抱孩子来看病,进门爷爷就说,“医生,赶紧给我们开片子。 ”凌医生问,“孩子什么问题? ”老爷爷说:“他骨折了,他生病了,你不要管,你就给我们开片子,我们去做。”

这时候凌医生就说了:“你给小孩子脱掉衣服,我先看看他哪里痛,哪里有问题。 ”结果,老爷爷竟然不肯,说“你不要碰我孩子,你碰他他太痛了,不要碰他。”

这样的行为明显给医生的诊治造成了困难,凌医生不得不赶人了。她说:“我是医生,我当然需要摸一下你家孩子,你不让我摸,难道我要全身都给你开片子吗?我当然要挑一个部位去开片子啊。你们要看,就让这个大爷出去,不然我没法给小孩做检查。 ”

回忆起这个病人,凌医生至今都非常生气。作为内科医生的李医生说,她最头疼的是跟家长解释抽血。“住院的小朋友如果病情复杂,有时需要进行多项抽血检查。有的家长会说,怎么一进来就要抽血啊,抽十几管血,小孩子本来没什么,抽血都给抽坏了。”

对于这一点,李医生特别无奈,她说,“一管血一般1-2毫升,都是做检查要用的。”

500

医护人员正在为孩子抽血化验 图源:中新网

刚才说到的这一切都是儿科医生工作上的巨大压力,但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除了这些之外,他们还有巨大的科研压力,需要“白天当医生,晚上写论文”。

凌医生坦言,不发文章你就不能升职称,每个医院升职称都会有论文要求,只是量不一样。很多医生休息的时候就在看文献,她觉得这种压力也是很多人离开这个体制的原因。

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让儿科医生“狠狠休息了一把”。

疫情期间,去医院看病的孩子骤减。两位医生所在的医院也从人满为患,变得门庭冷落。

李医生说:“小孩子生病是因为抵抗力弱,只有一群人聚在一起,感染的可能性才大,疫情期间都待在家里,感染可能性很少。另外,疫情期间家长带小孩子去医院也变得更慎重,不会有点小毛病就往医院跑。”

病人少了,儿科医生的工作压力确实没那么大了,但经济压力随之而来,没钱了啊。凌医生说,她疫情期间还在上班呢,有个月一共发了不到1000块钱。1000块钱,在魔都的三甲医院,一位儿科医生,体面而尊严的生活就靠这?

疫情给许多行业都多多少少造成了影响,但对于儿科来说,可能是“寒冬”。在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医院的人流量也慢慢恢复。不过李医生说,“儿科恢复地比成人科室慢很多,很长一段时间里病人都少。现在算是基本恢复正常了,比如说呼吸科,之前都没啥病人,9月正式开学之后恢复了。”

了解了儿科困境和儿科医生的压力之后,我问了两位医生一个问题。

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2020年大幅度扩大四类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其中就包括儿科。这样的扩招能解决问题吗,你们怎么看?

凌医生说:“学儿科的多了,相应的,做儿科的医生就会增多,所以这是可以解决一时问题的。我们希望未来的儿科医生越来越优秀,但大幅度扩招会不会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也是个问题。”

李医生认为:“一个专业好不好,还是要看这个专业的前景。前景好的话,不用扩招,也有很多学生抢着选。

“坦白说,根本原因还是钱。钱多一点,哪怕工作累,人也会自然而然地留下来。现在儿科的‘蛋糕’就这么大,扩招之后分蛋糕的人变得更多,待遇会怎么样还是个未知数。”

钱,多么俗气又多么真实。

500

儿科医生正在给小患者检查口腔 @IC Photo

其实在这次扩招之前,国家卫计委曾在2015年提出“降分录取”儿科专业,根据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自2015年起,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儿科和院前急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

这个政策在当时引起了许多网友的质疑与反对,儿科缺人已经多年,正常人的解决思路应该是提高待遇吸引人才,如果降低儿科医师的执业门槛,也就是说,本来无法通过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可以通过加试的分数取得儿科的执照!这样的政策,太让人毛骨悚然了!当然引发了儿科医生们的反对,他们认为,这等于是降低儿科医生的档次,是歧视他们;而公众也完全没有理由不反对,怎么能拿孩子的健康大事当儿戏呢?

这次虽然没有说“降分录取”,却把招生的口子扩大了。在“压力大、待遇低”的根本问题没有改善的情况下,扩招真的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吗,各大高校为扩大规模会不会最终走向“儿科降分”这条路呢?

就像两位医生所说,扩招只能算是权宜之计,要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待遇一定要跟的上,这样才能“招的到人,留的住人”。

一方面国家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另一方面医院在分配上也要有所倾斜。

2016年国家卫计委发文,明确要求合理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

对于儿童临床诊断中体现儿科医务人员技术劳务特点和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要高于成人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调整后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避免增加患者就医负担。医疗机构内部分配中,要充分考虑儿科工作特点,合理确定儿科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儿科医务人员收入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的平均水平。

很显然,这一政策在落实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不然也不会出现安徽宿松县人民医院儿科医护要靠“联名”才能实现“倾斜”,靠“倾斜”才能达到“平均”。

公立医院具有公益性,医院的科室建设与绩效发放,决不能功利性太强,沦为赚钱的机器,而是要时刻考虑社会需求,提供托底保障。假如以“赚多得多,赚少得少”的思路来管理医院,一些赚钱的科室就会越来越强,而不赚钱的科室就会越来越弱。“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等负面导向作用就会更加明显。

在采访的最后,我问了两位医生一个问题,除了钱之外,你们还需要什么?

凌医生告诉我,“还需要爱和鼓励。”

医者仁心,儿科医生守护着孩子们的健康,也守护着未来的希望,希望他们的问题可以在群策群力之下尽快解决,尤其是政府和医院,责无旁贷。

本文为新闻视频节目《这个我慧》(第23期)文字稿,作者:王慧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王慧opinion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