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审片】《夺冠》其实是个反集体主义主题,主创怕是认为没有啥女排精神

【本文原标题为“从夺冠说说主旋律的创作”,风闻社区进行了修改】

夺冠这部这部电影我看了,总体感觉非常别扭,感官不太好,整部电影可以说没符合大家女排的期待,再上映之前我对陈可辛还是有信心的,感觉他对时代把握很好,这类题材就得把时代放到第一位,能表达时代精神就感觉稳了,成片一看发现这其实是个反集体主义的主题,主创怕是认为没有啥女排精神,在结尾处变成了为自己打球,为自己打球,突破应试体育也不能算错,但是这不是观众想看女排,观众并不想看一个伤痕文学,一个疗伤过程,整部电影拍的像素媛,猪脚不像有曾经的荣誉,倒像是遭受了什么巨大阴影,当然这也某种程度也没有错,但是只有这个就不对了,欧美主旋律,还是韩国电影,都会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说承认现实残酷,依然相信理想伟大,这是好的主旋律,但是这部电影否定完了,就不再否定了,16年的夺冠变成救赎,而且努力和家国切割,最后结尾没有高潮,更搞不起共鸣,结果口碑当然两极化。

这部电影具体来说就是该详细的不详细,不该详细的瞎详细,比如和日本的决赛用了很长篇幅,但是啥用也没有,而16年的夺冠也是非常简略而且努力切割和家国关系,八十年代比赛里,有群众在电视围观,到了16年没有了,这是想说体育和他人无关吗,也许有一定道理,但是体育依然在世界范围上是和民族荣誉挂钩的,其次这部电影很多人物不完整,比如黄渤这个角色少了不少戏份,但是我是非常理解本人为啥不愿意,因为很简单电影本身想把这个角色变成反面教材,来衬托猪脚的改革,也就说主角是代表技术科技的,而其他本土教练就知道题海战术,所以这个不好拍,遮遮掩掩不停的暗示,还有吴刚饰演的教练,后面也不太出来了,出来也不许说话,为啥不能说话,因为按照编剧思路这就是反面典型,再见到队员是要痛哭流涕谢罪的,事实上这部电影编剧之前写了个少年班,就是这套路,里面招少年班老师孙红雷,最后要想当年学生谢罪,所以黄渤和吴刚饰演这两个重要人物没法交代太清楚,整个故事自然就感觉不流畅,因为编剧心思不敢说。

最后说说什么主旋律才是真的好,什么主旋律才是真的好,就是我说的否定之否定,这个好莱坞和韩国电影就这思路,比如敦刻尔克,经管撤退,卖队友,但是英国依然伟大,同盟国依然伟大,里面英国人也要无私的去接应撤退,比如韩国电影里,再黑暗现实,也要让韩国总统成为理想主义者,为啥,因为你不这样拍,岂不是要得出这个民族没救了吗,辩护人那部电影也是,经管主角被打压,依然要有希望,这就是主旋律,而我们主旋律要没有复杂现实,要么没有坚持理想,比如郭靖宇拍的那个剧,就没有前者,复杂现实拍不出来,只好套婆媳剧,这个咱们观网的新之讲的很清楚,大家可以看看那期,而夺冠也是没有后者,没有坚持理想,结尾出是打球为个人而打,和救赎结尾的,也就是把家国切割了,看看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鲜明的对比,在那部电影里,苏联队员虽然各有烦恼,但是依旧为集体而战,为国家而战,而这部电影里,为人体育无所谓了,国家自信也需要女排了,重点变成了个人成长,问题是观众买票是来看个人救赎的吗,是来看素媛的吗,如果你把这个情感写的好也行,为什么回来指教,电影里变成猪脚一种包袱,赢了救赎了什么,电影还是没说清,所以说这部电影主旋律不合格,作为电影,表达也不合格,我已经很宽容了,你不主旋律,做个好电影也行啊,但是也没有,最近这段时间主旋律接连拉跨,也看出文艺工作者和年轻大众想法差异,年轻人心里为集体荣誉奋斗那是多么慷慨激昂的事,在陈可辛和编剧张冀看来这是伤痕,在年轻人看来重新夺冠是女排精神回归,在主创看来这是救赎,这是告别伤痕,现在主旋律要不就是烘托不出环境,没有高明的手法,要么就是有手法,讲的确实相反的东西,比如集结号,八佰但是很有主旋律范,但是却是拍给果粉的,年轻人快成长起来的吧,冲刷一下文艺圈乱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