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种子研发,不搞是等死,搞了是找死。”

他说:“种子研发,不搞是等死,搞了是找死。”

中国三农报道 2020-09-21 15:52:02

500

500

“三垧八亩地,一棵倒的没有,别人家一片一片全倒了,我的没倒。”家住梨树县东风村的宋德山老汉向记者介绍。就在半月前,吉林接连迎击三场台风,玉米地出现严重倒伏。宋老汉感到庆幸的是,这几年他改种矮秆玉米种子,自家的玉米地才在这场台风中站稳了,收成才保住了。

500

梨树县,地处吉林省西南部,有“东北粮仓”之称,全县81万人口,农业人口就占了61万。作为全国主要的产粮基地,当地粮食产量的高低不仅仅关系着农民收入,对全国粮食安全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500

自2000年《种子法》颁布以来, 我国种业市场全面放开,跨国种业集团来势汹汹,迅速覆盖国内种子市场。在吉林,国外玉米种子曾一度占据3/4的市场份额。一些做种子代理的个体户,赚的满盆。

500

张彦民是梨树县第一个个体户,在种子代理的风口上赚了几年“大钱”。“啥快卖啥,财富积累地快。”

500

国外的玉米种子虽然米质好,但是杆高、易倒伏,对处于大陆季风性气候的梨树县来说,显得水土不服。

日子原本过得滋润,2012年他却在这时做出了一个让周围人意想不到的决定。“种子是农业的灵魂,是关键的关键。我想我们这么重要的生产资料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里,自己组建育种团队,搞育种。”

500

张彦民是土生土长的梨县人,世代种地为生,小时候家里曾遭风灾,受损严重。小时候受灾的经历,仍然历历在目。他说自己深深知道种子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

从事种子代理之后虽然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但每每看到农民因种植不适宜种子而遭受损失的时候,他感同身受,他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500

“种子是农业的灵魂,是关键的关键。我想我们这么重要的生产资料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里,我就想自己组建育种团队,搞育种。”

农民出身,没有制种经验,一切从零开始,建基地,搞育种,访专家,旁人都觉得他疯了。用张彦民自己的话说:“不搞研发在等死,你搞了研发去找死。我们有时候也很纠结的。你搞这玩意,花了一大堆钱,干着本来不应该你干的事。”

种子是农业科学的“芯片”,农民搞基础科研意味着超常投入与付出,意味着一次次自我否定、被否定。“一年一起手就投了一百多万,一分一分地挣,一把一把地花,口勒肚攒,攒点钱都投到科研上去。”

500

每年新品种组合1万多个,这1万多个选出1、2个,是真正的万里挑一。

张彦民指着试验田里的一个发蔫儿的玉米,告诉记者:这个品种培育了好多年,结果长出来的玉米有穗腐病,将被淘汰。淘汰了,前期的投入就白搭了。

淘汰意味着前期所有的投入都打了水漂。大海捞针一样选品种,目标只有一个——抗倒伏。从亲本的选育、测配组合到审定,张彦民花了5年的时间,才成功选育出第一个自主研发的抗倒伏矮秆玉米品种。

500

在玉米田里,我们看到张彦民引以为傲的抗倒伏矮秆玉米品种。高度不到一米三,根系发达。张彦民把这叫做“底盘重”。用力往边上扯拉玉米杆,一松手,玉米杆就会迅速有力地回弹。“像竹子一样,抗倒伏。”提起矮秆玉米抗倒伏的特性,张彦民很骄傲。

500

八年时间,张彦民的富民种业在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的科技示范园里,选育出适宜不同气候类型、复杂土壤状况的玉米新品种百余个。

采访结束,张彦民感慨:“农民是直接的消费者,他们对种子的知识很迷茫,一定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变农民的种植方向,引导他更科学地把适宜的种子种到适宜的地块上去。达到丰年保丰收,灾年不减产。”(总台央视记者 齐曼桐 图文编辑 相静思)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