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纽约时报的作者与马云聊了两句,就敢这么写?

阿里巴巴宣布将会在一年后的今日更换管理层。创始人马云将卸下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一职,CEO张勇将会接任该职位。

同日,《纽约时报》发了一篇文章来报道马云退休的事情。一个简简单单的新闻竟然憋了一肚子坏水儿。文章在说完马云退休的事儿以后,莫名其妙的插入了两段表述:

一、《纽约时报》和马云交流时,马云表示他的决定和中国政府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或商业环境的疲软无关。

二、文章说“纽约和香港的一些投资者表示……中国经济和政治条件的信心如此之低,以至于像马云这样的标志性人物都要离开,他们要重新思考投资组合”。

500

第一个表述,给人的感觉就是《纽约时报》冲上去和马云聊了两句,然后就脑洞出了一出大戏。

平心而论,这个问题可以是任何一个问题。不一定非要和中国经济有关。它甚至可以问退休是不是和家庭有关,是不是和健康有关,是不是和兴趣有关。任何一个问题在这种语境下被问出来然后放在报道中都会给读者产生一种“疑惑感”。

《纽约时报》硬要把这两件事放一起:

1、马云要辞职了

2、他说这和中国经济没关系

然后抛给你,你怎么看?

这其实是一种很典型的技巧,无非就是我什么都没说,我就把这话放这了,你怎么看?

500

那么小志要告诉这位Yuan记者,马云退休不单单跟中国经济环境无关,而且跟今天的洗脚水温度无关,跟昨天吃的晚饭无关,跟特朗普吃了几成熟的牛排更加无关。

500

美国有一个笑星名叫Russell Peters,他的特点就是开各个族群的玩笑,由于他什么族群都黑,所以反而很吃香。

小志记得他在一次演出中曾经说道:

我认为媒体对目前世界的很多问题都要负责,他们喜欢灌输偏见。他们不告诉你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只是告诉你“你要怎么想”。它们知道人们的大脑是怎么运作的,所以他们就把破烂儿灌输给你。

他们做的就是给你看一个人的图片,然后立刻给你看另外一样东西。它们不会这两个东西是相关的,他们只是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然后问你“你怎么看?”

比如他们放一个亚洲人,然后放一个车祸图片。“你怎么看?”

比如他们放一个阿拉伯人,然后放一个爆炸的图片。“你怎么看?”

500

第二个表述就更是奇怪了,主语竟然是“纽约和香港的一些投资者”……

姓甚名谁?不会这种事情也需要匿名吧?那我家隔壁吴老二买了一点儿港股,是不是也成了一些投资者了?以后我问他的意见,是不是也可以写进新闻来代表全天下的投资者了?

500

给人的感受就是: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你就不是,是也不是。

其实马云式的辞职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任何一家大公司都要面临迭代。

比如当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也是经历了一连串的安排,成功实现迭代。

2008年,比尔·盖茨从微软退休,保留公司董事长职位。工作重心转向他的基金会。保驾护航多年以后,盖茨于2014年正式卸任微软董事长。

500

而马云的操作也基本一致,他早在2013年的时候就已经卸任集团CEO一职,之后的马云不断出现在各种会议、论坛和演说现场。阿里巴巴集团的日常工作早就已经交给新CEO张勇来操持。

从个人实现的角度来说,马云已经做过首富了。他已经打造了一家超级企业。对于马云来说,他完全有理由“move on”了。

500

阿里巴巴作为一个承担了大量社会职能的企业,稳健的管理权过渡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行为。对于管理权更迭一事,阿里巴巴也没有藏着掖着。

马云除了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以外,他还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他和盖茨一样完全有理由、有资格去选择为自己的兴趣做点什么。盖茨选择了医疗科技,马云选择了教育。

500

企业家在实现企业成功和财富积累后希望做更多回馈社会的事情,不管出发点是什么,这个行为小志认为是光荣和高尚的。

而《纽约时报》的报道就显得阴暗的多了。从这种拙劣的操作来看,也难怪美国的保守派要称这家媒体为Fake News了。

最后,小志祝马老师在新的人生阶段取得新的突破。也祝《纽约时报》可以心态光明一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