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何以成管理学的最高正面典型?

孔明何以成管理学的最高正面典型?

——驳“孔明何以成管理学的反面典型?”

杨瑞华

【共和国同龄老三届红卫兵知青安庆人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机修工下岗观大商店业主兼咬文嚼理独编

此文虽然捧出所谓的大师级人物郎咸平来证明孔明是管理学的反面典型,但是,这也粉饰不了小肚鸡肠对伟人的抹黑阴谋:

日本称孔明是中华第一伟人,对孔明顶礼莫拜。

日本人是怎么认识孔明的?

正与此文所称“日本人认为《三国演义》是企业经营管理之宝”。

《三国演义》管理之宝是谁?

正是孔明!

郎咸平之类的小肚鸡肠是无法认识孔明的高超管理水平。

日本人心中的孔明:既有坚定不移的忠君报国的政治思想,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品质修养,又有能应对残酷竞争,应对战争的良好专业本领。其治世用兵之道,仁勇兼备,张弛有度,堪称“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完美结合。

一.此文抹黑孔明“不善授权”。

1. “隆中对”立国的成功,正是诸葛亮授权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完成的。

2. 诸葛亮长期在前线,授权蒋婉代理臣相,主持国政。所以其去世后政局平稳。

3. 魏延的辉煌战功,是跟随孔明北伐建立的——这就体现孔明善用兵。

4. 孔明去世前安排杨仪主持撤军,就是最后一次完美授权。

如果授权魏延,不是内乱的事了,而是立马灭国。

5. 孔明管所谓的鸡毛蒜皮事,正体现管理者的高超管理水平:

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达到这种水平?——“事必亲躬”!

“事必亲躬”是优秀管理者的最基本工作方法。也是任何有成就和想干大事业人的最基本工作方法。越深越透水平越高,能力越强。

诸葛亮被称为智慧的最高者。他的神机妙算与运筹帷幄令人折服,望其项背。

为什么有这种能力?

唯一原因就是“事必亲躬”。古今中外只有开国总理周恩来可比美(人称“日理万机”)。其他人都达不到他的程度。

“事必亲躬”就是99的汗水成就1的智慧。

诸葛亮“事必躬亲”并不是什么事都自已做,而是过问了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一点是掌握全盘的领导最重要的工用方法。否则千里大堤溃于蚁穴。

历史上很多朝代,现实中很多企业一把手,就是因不“事必亲躬”,天下烂了,企业烂了,还自以为天下太平,企业兴旺。

“十军棍都要过问”,这是在特定军事环境中的高超做为。

往往就可能因细小事外理不当造成全军大败。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统帅华元被自己的车夫驾车驶向敌方阵营。原来,宋军主帅华元正在搞赏能征善战的宋国虎贲勇士,以迎战郑国军队。华元的车夫羊斟没有分到羊肉,独自躲在军营角落里啃干粮。有人见了,建议华元给羊斟一块羊肉。华元撇了撇嘴,不屑地说:“打仗又不靠他!”不多久,宋军与郑军决战。两军鏖战正酣,忽然,羊斟驾着华元的战车冲向郑军阵营。眼看自己要孤身陷入敌阵,华元急忙呵斥羊斟,这时羊斟回头说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意思是说:“以前分羊肉的事,您说了算,今天驾车的事,我说了算。”说话之间,战车已经冲进敌营,郑军一哄而上把华元捆了个结实。看到主帅被俘,宋军人心涣散,顷刻间土崩瓦解、一败涂地。

诸葛亮以少于魏国的军力打得强大的魏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根本原因就是军队凝聚力强——军民团结于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什么原因?

就是“十军棍都要过问”!

谁不为诸葛亮这样的领导卖命?

所以诸葛亮去世后全军恸哭。

一.此文抹黑孔明“疏于培训”

诸葛亮执政11年 伟大之一是比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当权者更加重视培养人才!

1. 众所周知:三国中蜀国最弱,魏国最强,但是,在诸葛亮执政期,蜀国却打得魏国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这不仅是诸葛亮的能力强大,也是所有军、臣、民的合力强大。

军、臣、民合力强大也证明诸葛亮用人有方。

这才是现代不仅国家,也是所有企业值得学习的榜样。

现代人要研究的就是诸葛亮为什么能以弱势挑战强势。

. 蜀国立国后,老的人才相继去世,所以,诸葛亮深深感到,如果还继续这样耗下去,那么,过不了几年,蜀国将没有可用的人才,到时候不必谈北伐,就是守都守不了。

正因此,诸葛亮急于北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战争中培养人才。

出师表》写到:自臣到汉,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这段话,就道出了诸葛亮急于北伐的客观原因。

诸葛亮长期处在前线,国事交由蒋琬主持。就是在培养接班人。所以诸葛亮去世后,国家工作不受影响。一切照样进行。

古今中外有那位当权者这样关心后备人才培养?

正是诸葛亮培养,推荐了以后两届政府总理,姜维这样的大将,才保持了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安定团结,才使30年魏国不敢侵犯。

这是魏吴2国不可比的。

这2国都灭于内乱。实为前辈对后辈没有教育好。

古今中外有那位当权者,推荐了二代继任人?一国君民都以当权者(诸葛亮)为榜样?

二.此文抹黑孔明“错误用人

上文已谈孔明用蒋婉、费讳,魏延、姜维、杨仪,都是高明之举。

孔明用马谡也是正确之举:

上司用的人出差错这是常有的事。是否是上司用错人,这要以上司是否按科学用人标准。

按了就不是上司错,而是用的人错。

不按,上司也要承担责任。

其科学标准是根据此人平时的表现而定。

平时的表现可以当此用、就是正确的。

平时表现不能担此用,用了就是上司错误。要承担责任。

从马谡平时表现看,守街亭是能当此任的。他的错是自身做出的反常意外之举,这种自身意外之举出差错,就不是上司用人不当

1. 马谡是自已请战,且意志坚定,自愿立军令状,又无他人竞争和异议的情况下诸葛亮才同意的。

2. 虽然刘备曾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只是个人当时的看法,也没有定论。因为人是有变化的,才要诸葛亮“察之”。这就存在大用的可能。

诸葛亮确实长期把马谡放在“察之”而用的位置 。

马谡在“察之”时期的表现良好,这就有了步步向上提的基础。

这次同意马谡请战,也是对马的进一步“察之”和培养。

3. 守相比较攻是件容易事,俗话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入”。守街亭,是做为侧翼,保护主力。这在军事上,不会动用重要将军的。而是次要将军。

让长期参于战争谋略的马谡段练,是合适的。并给他配备了得力的副将王平。还在街亭的侧翼布防了保护部队。

并且,一再嘱咐他坚守不攻。

这种战术是万无一失的。

战国的赵括如果只守不攻,名将白起也无耐他何。

赵括出战,是背着赵王要他攻的压力。

而马谡出战是违背诸葛亮只要他守,不许他攻的嘱咐。

所以说,诸葛亮用马谡驻守街亭是正确之举。

三.此文抹黑孔明“决策武断

所谓的“决策武断”,实为孔明坚持真理。这正是主帅的优良品质。

1. 战略上“隆中对”的决策使刘备建立蜀国;

“北伐”以攻代守,不但孔明出世后30年魏国不敢进犯,并且培养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蜀国被灭不是“蜀中无大将”。诸葛亮培养的蜀国的大军,始终是蜀国的中流抵柱。抗击魏军。国灭了大军还在。

蜀国被灭,是魏军避开蜀国大军,绕道进入蜀国后方,魏国大军一到,从皇帝到大臣主动投降才灭国。

就这样以姜维领导的蜀军还在用计复国。

蜀军这种顽强的斗志,正是诸葛亮意志的体现。

2. 战术上“空城计”,是最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世界企业管理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孔明对任何人都不敢玩“空城计”,仅对司马懿一人玩。原因是孔明太了解司马懿是个极端自私的宵小之徒。

一个正人君子的将军如果判定诸葛亮演的是空城计,不会考虑个人得失,会尽全力拿下。

一个有野心(夺权),但大气的人物,也会全力拿下。曹操就是这种人。

在古今中外的现实中这种将军可说是绝绝多数。

象司马懿这种处处为私,置国家利益而不顾的人可说仅此一例。

本来这一战可以定乾坤。魏国也没有后来为抵抗诸葛亮6次攻魏付出的沉重代价,张合也不会死在诸葛亮手上。

这一战也定了司马懿伟大正面历史地位。诸葛亮反面成了反面人物。由于司马懿一已私利放过诸葛亮,后来的事实大家一目了然。

司马懿在“空城计”上的表现,十足的证明他是个蠢小人。

司马懿这种小人能和诸葛亮比吗?

这种性质的胆小和愚蠢,不仅表现的是智的层次,更是品质层次。

司马懿的这种认识也体现了他,对皇帝的误判,不忠。

后来诸葛亮去世,皇帝非但没有对司马懿“兔死走狗烹敌国破功臣亡”,反而更加信任。

证明司马懿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正是因为司马懿是小人所以才错过唯一千古留名盖过诸葛亮的机会。

所以说司马懿真的中了空城计。

这就是日本人崇拜孔明的原因。

2020年9月15日记于观大商店

 [附原文]

孔明何以成管理学的反面典型?

 

2018-04-30

标签: 孔明 管理学的反面典型 不善授权 疏于培训 错误用人

首先得承认,孔明是个厉害人物。这些年似乎流行翻案风,比如把林则徐说成中华民族的罪人,把刘禅变成大气英明的君主。孔明也被有些人说得一无是处,这是很荒唐的。毕竟,一个连死对头都称赞为“天下奇才”的人,一个令到处流窜的刘备割据一方的人,一个以不足曹魏五分之一人口和兵力,却令曹魏疲于应付的人,能力怎么会差?

    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孔明的有些做法确实有悖管理学常识,不少HRM的资料经常拿孔明作反面教材。去年郎咸平写了《诸葛亮是优秀企业家吗》一文,又从博弈的角度来批评孔明。我们不能盲目地崇拜孔明,应该用新时代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不是贬损古人,如果我们现在依然还用的孔明的方法来管理的话,那才是真的对不起孔明了。

     1,不善授权。授权是领导的分身术,但孔明也许是自恃过高,也许不信任下属,很多事都要亲自过问。“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司马懿评论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虽然我们称赞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但如果一个实际上的最高管理者连鸡毛蒜皮都管的话,是违法了管理学例外原则的,同时也犯了越级指挥的毛病。你能想象一个CEO每天都要过问公司的清洁卫生工作么?他需要从日常繁琐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处理那些重要的问题。

     2,疏于培训。这与第一点密不可分,如果不授权充分让下属去做事,下属的能力如何得到锻炼。一个优秀的教练,总是敢于启用新人,让他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前期蜀国不乏精兵良将,但后来却“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孔明是要负很大责任的。虽然孔明也殚精竭力地寻求人才(有人质疑说孔明像帕金森定律那样,喜欢启用平庸之辈,似乎言之有理),但没有有效的培训和梯队建设,没有人才储备库,衰落是必然的。你不会跟我说,蜀中确实没有人才吧?

      3,错误用人。对魏延的使用,孔明迷再怎么替他推脱都是说不通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起初就断定他不忠,后来就不应委以重任。其实不光对魏延,对其他下属,孔明从来都没有表露出充分信任。吩咐别人时总是“山人自有妙计”,如果你的父母上司老师这样待你,恐怕每个人心里都暗暗不爽。其实像魏延、李严、马谡这些人都是有优点的,孔明都没有把他们的优点充分放大。用人所长,避免其短是HRM的重要原则。马谡作为一个参军,能力是体现在出谋划策方面。孔明南征前,马谡的一番话充分显示这是一位好的智囊。但如同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实战能力不如他们的学生一样,马谡亲自带兵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垃圾是放错位置的人才”,换句话说,人才放到错误的位置也变成垃圾了。张飞去绣花,效果如何?而对于奸人,以孔明的聪明智慧,居然一直除不掉,难怪惹人联想翩翩。

      4,决策武断。郎咸平质疑孔明的决策,也有合理之处。决策者应尽量将风险降至最低点,但孔明的行为很多时候似乎是豪赌,这又与他的谨慎性格相冲突,所以鲁迅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否则很难解释得通。 东风的概率很小的,正常情况下这火是会烧自己人的;空城计更是赌得彻底,再多心的司马懿只需派小股部队探个虚实就可,所以不少人怀疑司马懿为夺取天下先留着孔明这个对手,否则在自己羽翼尚未丰满就消灭孔明,利用价值就没有了。在整部小说里,诸葛类似的“神机妙算”比比皆是,华容道、气周瑜、捉张任等等,孔明都博弈对了。那如果一个企业负责人决策的时候,会想买彩票一样么?

    《三国演义》虽然竭力美化孔明,甚至不惜把周瑜的功劳全送给孔明了,但依然摆不脱作者自身的局限性。然《三国演义》的魅力依然光芒四射,这也是日本人认为《三国演义》是企业经营管理之宝的原因,你通过它,可以思考很多管理学的知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