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良师》:坚守一方理想热土,指引万千学生追梦
张桂梅校长,十二年间1400多次家访,将散落在大山里的数千名女孩带回了教室;曲比史古,瓦吾小学唯一的公办教师,扎根在彝族凉山里,至今已送走了四届毕业生;张廷芳,与爱人次旺俊美,在西藏奉献了五十多年,让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学拔地而起。
这是在中国真实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有同一个称呼——教师。
9月10日,在中国第36个教师节之际,由北京师范大学出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监制的纪录片《良师》——第一集《传道》,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频道(CCTV-9)播出,引发社会热烈反响。
并列式叙事结构,突出教师职业形象
纪录片《良师》将镜头对准教师,探求新时代下不同教师所代表的教育人生。第一集聚焦三位主人公,仅用20多分钟,完整讲述了三个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育案例。三条叙事并进,形成三个支线,每个教师背后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但放在一起,交相辉映,形成一种互文,意义由此产生。
云南滇西、四川凉山属于贫困地区,西藏拉萨则地处雪域高原,张桂梅、曲比史古、张廷芳夫妇扎根在这些地方,坚守着教育事业。此前,张桂梅作为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校长,已经受到媒体关注,在社交平台上引爆话题。作为大众熟悉的教师,第一集《传道》带领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张桂梅的日常工作、生活琐事等。
与此同时,三位主人公的教师经历跨越了时间刻度,从几年到几十年。纪实影像将观众置身于时代与空间的缝隙中,从此刻回望过去,从此处探寻他处,在对比中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贫困地区教师的毅力,一旦在一个地方扎根,通过几十年的持续投入,以教育之力改写孩子们的人生。
引人入胜的解说,营造影像沉浸氛围
作为人物纪录片,解说词既要交代人物背景、也要推进情节发展。如何让观众迅速掌握三条叙事线索信息,完全沉浸在影像构筑的世界中,这是一个难题。《传道》解说词具有平实的叙述美感、较强的内在逻辑性。全篇解说词非常凝练,不是宣教式、歌颂式的口吻,而是娓娓道来、平缓推进的风格。
从“高考倒计时”、“午饭前修路”、“重返拉萨”这些时刻,镜头切入到三位教师的现实生活中,纪录片抛下一颗“石子”,主人公的故事由此“荡漾”开来。好奇心驱使,观众主动在解说中了解人物的故事,张桂梅为何为这所女子高中奔波,曲比史古为何要带孩子们踢球,张廷芳为何在多年前来到拉萨创办大学。润物无声,观众虽然很少听到三位主人公直面镜头的讲述,但跟随纪录片的画面,配合解说词的讲解,早已掌握这三位老师的经历,为他们的每一件事牵动,为教师们的坚守与奉献精神而动容。
总的来看,纪录片《良师》第一集,推开了一扇好老师的门,让观众走进鲜为人知的教师故事中。聚焦贫困地区,三位教师在艰苦环境下仍坚守教育事业,主动托起孩子们的知识梦。解说词言简意赅、平缓叙述,贴近三位教师的风格,也贴近每一个观众的心。三条叙事结构并列式推进,各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给观众留下徜徉回味的空间。期待纪录片《良师》后续两集的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