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康熙射虎的御围场||王本辉

500

伊通火山

“伊通”这个名字很费解,只看字面不得其意。这个名字是满语,古称“一秃”“伊敦”“伊屯”等等,均系满语音译,它源于伊通河名,意为宏大汹涌之河。

今天的伊通河由于寿山水库与新立城水库的拦截,穿过长春市时它已是盈盈一脉,不堪一握,多亏滚水坝使河面变得宽阔,南关一带水面如美丽的湖泊,但它平静无波没有了昔日磅礴的气势,它把辉煌留给了昨天。

在古代,伊通河水量丰沛,有黄金水道之誉。据《满洲地志》记载,1868年(同治七年)“伊通河中游河幅三丁(即河宽327米),水深一丈,沿河两岸林密如壁;水清见底,游鱼如梭”。而下游的农安县伊通河沿岸,据民国初期县署文件记载:伊通河两岸从亮衣门到嗽叭营子,长200里,宽里许,每年夏季,水清柳绿,鸟语花香,景色宜人——这是一条多么美丽的大河!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康熙帝祭告祖陵后巡幸吉林乌拉,了解那里山川地理水陆交通,检验水师战船,开始擘划抗击沙俄的东北防务。次年春,“令宁古塔副都统瓦里祜等,自伊屯口至伊屯门,伊尔门河口,验试水势”,验试后得知“伊屯河可行三丈五尺之船,吉林地方伐木造船百艘,由伊屯河运米松花江于伊屯门、伊屯口筑仓收贮”,最后裁定,东辽河、伊通河、松花江、黑龙江等江河水陆联运建造兵站粮仓,乐山地处伊屯边门,是第三兵站。十年间,由大小运输船组成的船队,在伊通河上像威武的长龙浩浩荡荡地进入混同江(松花江)向黑龙江瑷珲城进发,为前线提供后勤支援,在反击沙俄入侵的雅克萨大会战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伊通河也因此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

伊通河至今仍在默默地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从1958年开始,新立城水库每天向下游河道供水28m³,为长春南岭水厂提供水源。2000年起引松入长工程向石头口门水库供水后,新立城水库通过地下管道向长春三水厂每天供水20万m³,2005年起每年春季通过三水厂向长春南湖补水150万m³。2013年起每年向伊通河下游河道注入生态流量300万m³。

500

西尖山

伊通处于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它有美丽的河,更有奇异的山。2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两列分布着大小不等的16座火山,构成了伊通火山群。这些火山均为平地起山,造型奇特,多数为锥形。其中,东尖山、西尖山、马鞍山、小孤山、莫里青山、大孤山、北尖山等7 座火山分布似北斗七星形状,得名“七星山”,故有“七星宝地”“七星落地”之称。

大孤山为七星山之首,满语名阿勒坦额墨勒(意为金色的马鞍子),海拔高度413米,大约形成870万年前。大孤山分4峰,东北峰构造奇特,玄武岩柱状截面多呈四边形,节理柱状直立凸起,长短参差不齐,构成奇特的塔林,故称“塔林峰”。山中有“石炮”“石炕”等天然景观,有较大规模的断裂岩洞,独具特色。山上建有青云寺。

“莫里青”是满语,意思是“圆而孤”。莫里青山位于县城西偏北17公里处。山体呈圆锥状,山巅有十多米高的鹰嘴峭壁,巍然挺立,人们称之为鹰嘴崖。冬日远眺莫里青山,平原之上拔地而起,山顶白雪映日,山腰云雾缭绕,有日本富士山的神韵。

西尖山位于县城西北4公里处,巨大的岩柱向外伸展,自上而下发散,像一座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气势雄伟。山半腰有一溶洞,石柱或屹立或悬垂,千姿百态。溶洞蜿蜒,神秘莫测。西尖山与东尖山遥遥相对,成为姊妹山,世有“二郎担山”的美丽传说。

伊通古时为肃慎东胡挹娄等族领地,隋代时属高句丽渤海国时,伊通属中京显德府管辖;金代属东京路元代辽阳行省初属奴儿干都司。明末伊通大部分属于海西女真叶赫部领地。顺治元年(1644年),有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灾民进入东辽河沿岸定居垦殖。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设伊通河分防巡检,属吉林厅。由于人口增加,于光绪八年(1882年)升为伊通州,属吉林府。至宣统三年(1911年)全州人口已达到31万人,是吉林省所辖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州县。1913年,撤州建县,称伊通县,隶属长春道。

伊通历史悠久,境内发现了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明清时期的各种类型文化遗址276处,其中最典型的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五台子城子山山城商周遗址、青铜时代遗址。

小时候在伊通黄岭子山村居住,经常听老人们说“南围里”“北围子”等地名,觉得可能是比较有名的财主家大院,是普通地名。还有我们家乡的人都把“打猎”叫做“打围”,也让人觉得很奇怪,后来知道都与围场有关。

满族是崇尚骑射的民族,满族的先祖生活在山高林密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中。为了安全,更为了生存,必须进行大规模射猎。《大金国志》载:“金朝首都四季皆猎,每猎皆以随军密布四周,名叫围场。”

说到围场,人们就自然地会想到“东盛京,西木兰”,两座皇家围场可谓闻名遐迩,让人没想到的是伊通境内的围场大部分都归属于盛京围场!

500

康熙东巡

大清统一全国后,为保持满洲八旗的尚武传统,先后设立了南苑围场、木兰围场。而在东北的“龙兴之地”,清朝统治者很早便设立了盛京围场、吉林围场、黑龙江围场,各种围猎活动在这些地方持续了近三个世纪。

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在吉林境内建立了“吉林围场”,它包括吉林西围场、伯都讷围场和蜚克图围场。

吉林西围场是吉林围场的主体部分,因位于当时的吉林府以西而得名,也称“南荒围场”,以磐石为中心,方圆500多里,跨磐石、桦甸、双阳、伊通等地,东起饮马河,西至伊通河,南至桦甸县苏密,北至柳条边,西南同盛京围场相连,共设11处卡伦,21个围场。

伊通处于盛京围场与吉林围场之间,辖区内围场有二十多处,分属吉林围场中的吉林西围场和盛京围场。伊通境内的吉林西围场北从柳条边也就是景台与公主岭响水交界处起,南到伊通河源镇青顶山,东至长春双阳区,西至伊通河包括今新兴、伊丹、二道、营城子、河源镇等地,剩下的围场均属于盛京围场。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东巡时驻扎盛京围场内,曾赋《即事诗》:

吉林围接盛京围,天府秋高兽正肥。本是昔年驰猎处,山情水态记依稀。

依僵执役两将军,率下从公各效勤。都是沛丰诸子弟,争先奋勇起风云。

吉林西围场在伊通境内设有伊通卡伦、伊巴丹卡伦。伊通卡伦设在今天的营城子镇,与当时盛京围场的那丹伯卡伦隔河相望。伊巴丹卡伦设在伊丹,它管辖伊巴丹围场(伊丹镇、二道镇、营城子镇北部和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一带)。

盛京围场管辖的围场在伊通境内有20处,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木巴克围场,其一部分就位于伊通满族自治县城南15公里的西苇镇境内。

盛京围场是清政府设立的五大围场中最大的,设有12个卡伦,105个围场。围场封禁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盛京围场在伊通境内设有卡伦4个,即伊通、伊巴丹、赫尔苏、孤山河。

卡伦是清朝特有的一种防御、管理设施。由于任务、作用、设置地点和条件不同,有多种形式。如战时“营前卡伦”,皇帝专用猎场的“围场卡伦”,山川要隘卡伦,边境卡伦。如今许多地名曰“卡伦”,就是这个原因。

围场制定了严格的封禁政策。对私自入围打猎、砍树者,视其多寡处以杖刑、枷号、徒刑、充军、发遣新疆为奴等刑罚,并在面部刺上“盗围场”三字。对于看守围场失职的官兵,也会给予处罚。围场的周边挖壕、筑堆、设卡伦。清道光十四年实行巡卡,并循环递送“木筹”往返巡逻。每隔50步设封堆一座,以便瞭望。如今在伊通小孤山镇、三道乡、营城子镇、西苇镇、大孤山镇还依然可看到那时筑的围场封堆和边壕的遗址。

行围作为演练军队的一种方式,有严格的法令和纪律。行围时,无论遇到树丛还是苇塘,都要像上战场一样勇往直前,否则就要受到处罚。对行围中死亡的人,一律“照阵亡例”给予抚恤。

1681年,清政府开通了一条京师—盛京—吉林乌拉全程1122.5公里的一条驿道——大御路——因康熙、乾隆两帝东巡时走此驿道,俗称“御路”,是当时交通大动脉。其间设27个驿站,大御路在伊通州达122公里,伊通有5处驿站。阿勒坦额墨勒(大孤山)驿站就是当时的清政府设在伊通境内的5处驿站之一。大孤山驿站占地两亩,距清代皇家御围场即阿木巴克围场仅有6公里的路程。

根据《清会典》记载,清代东北驿站有以下几项主要功能:(1)文报传递。(2)官员接待,包括皇帝出巡。(3)军队调遣。(4)官物运输。

伊通境内还有一条“清代皇家御围古道”,西起小孤山镇的山河村瓦房沟屯南王八炕山,东至西苇镇腰苇村东山,横跨5个乡镇16个村,古道是东丰与伊通两县边界线,全长近100公里。古道两旁有烽台66座,其中有40多座目前保存相当完整。

清朝皇帝经常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各种围猎活动。

500

行猎图

据清代大学士高士奇的《扈从东巡日录》和南怀仁的《鞑靼旅行记》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巡视盛京、吉林乌拉一带。三月十八日到盛京围场扎兰芬围阿林山狩猎。三月廿一日,吉林将军巴海率八旗精锐200骑,至伊通大孤山迎驾,一路行围狩猎,于三月二十五日到达吉林乌拉。旅途中,康熙帝率随从走山路(即围猎古道),边狩猎边赶路,在阿木巴克围场时围猎时,一只斑斓猛虎窜出,玄烨弯弓搭箭,将虎射杀。

皇帝行围过程分为待围、撒围、合围、罢围几个阶段。合围圈逐渐缩小,把野兽围到一块没有树木的低地。之后,皇帝手执弓箭跃马进入合围圈中,亲自射杀猎物,或由太子射杀。康熙第二次东巡,有一天,康熙帝射杀了3只虎,太子胤礽才九岁,也射杀了1只。没有圣旨,亲王、大臣及侍卫不能在围中发一箭。一日两围,行八九十里路。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在第二次东巡中,行围时挑选出的随侍的弓箭手就有3000多名,其亲手射杀的猛虎有39只之多。

东北是清廷的后院,是“龙兴之地”,大清为防止汉人、蒙古人等进入后院,破坏龙脉,修筑了柳条边。

柳条边是宽高均为三尺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柳条粗约四寸,高六尺,埋入土内二尺,外剩四尺。各柳条之间再用绳连结,称之为“插柳结绳”,外侧挖口宽8尺、底宽5尺、深8尺的壕沟,壕沟与土堤并行,横亘在东北平原上。

柳条边分两期建造,第一期亦称“老边”,始建于皇太极崇德三年(1638年),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筑成。范围从威远堡(今辽宁省开原市)为中心点,南至辽宁凤城,西南到长城的山海关,长达1950公里。第二期亦称“新边”,自清康熙九年(1670年)由宁古塔将军开始主持修筑,自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成。新边从威远堡往东北走向,经四平、伊通、九台至吉林市,全长345公里,也是宁古塔将军与科尔沁蒙古王公管辖地的分界线。

柳条边上每隔一段距离开一座门,称为边门,以供出入。老边有边门16座,新边4座。还设置了168个边台,今天长春人熟知的九台,就是当时的一个重要边台。

新边在伊通境内有三百多华里,设有四个边门:布尔图库边门、赫尔苏边门、伊通边门、法特哈边门。其中布尔图库边门(四平山门镇半拉山西侧)、赫尔苏边门(在二龙湖水下)、伊通边门(在新立城水库水下)三座边门在伊通境内,那时伊通州面积比现在伊通县大得多。比如,磐石、赫尔苏、乐山都隶属伊通州

新边在伊通经过的地方主要有黄岭子、景台和发展。在黄岭子经过的地点是伊通与公主岭的交界处,过了魏大院岭在小顶山一带。过去人们常说“边里”“边外”就是分别指伊通与公主岭。

伊通边门因扼守伊通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据《乐山镇志》所记载的“伊通边门距镇驻地偏东北12.5公里乐山边界”。

边门的机构设置:边门与防御衙署两部分。

据记载,伊通边门有满洲防御员一人,笔帖式一人,领催一人,满汉八旗兵20人。边门建有门楼一座,以青砖、红松木料、石料及灰色鱼鳞瓦构筑而成。门楼东西长6米,南北宽5米、高6米,房脊的东西两端及房檐四角均饰有兽形鸱吻。门洞宽、高各2米,门洞过木上方正中悬书“伊通边门”长方立挂匾额,匾额的右上方小字写的是吉林将军所属。门楼的山墙与柳条边土堤相接,土堤很高,边壕很深,常存积水。边壕与门洞间架榆木板桥一座,中间是过道门洞,仅可过大车一辆。

防御衙门的牌子上写着:“衙门重地,国课攸关,有敢故违,定行究办”。有文、武两个章京,下有八旗骁骑营兵三四十人。平时八旗骁骑营兵分班守备,职责是掌管边门的启闭,稽查行人出入。过往行人都得从门洞走,否则就犯“爬边越口”的罪名,要受重罚。

凡进出边门者必须持有当地官厅签发的印票,其上写明持票人姓名、年貌、脸色,验证核准后方可进出。并且要从指定的边门出入,违规者一律拿获问罪。出边的人,先到衙门交验出边证件,检验携带物品。验准后,发给出边号牌,至门,交牌放行。入边者,至门检验,所带物品如无违禁品和其他可疑处,登记放行。

500

每当春天冰消雪化,开河了,伊通边门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四方辐辏,商贾云集。由于水陆交通的发达,伊通河流域的经济空前繁荣。清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在伊通河渡口设立了州城。渡口附近的“箭亭子”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商贾之地,亦是满族人习武比箭的场所,有“十个营城子,不如一个箭亭子”之说——可见其繁华程度。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东巡逻进入吉林省境内,写下一首《碧柳图》:旧识吉林路,遥瞻碧柳图。依然峰矗彼,曾忆句吟吾。

何日山为砺,流年隙过驹。拈髭长若许,罨画了无殊。

接着又作《入伊屯边门》诗:

部落行将遍,吉林望不遥。迎人山色近,碍路涨痕消。

村野经枫叶,边墙进柳条。初来原故土,所遇匪新招。

瞻就心何切,勤劳意岂骄。省方逢大吉,宝穑报丰饶。

从1616年起,清代三大国家工程:柳条边、大驿路、御围场和御围古道过境伊通,为伊通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彰显了伊通丰厚的文化底蕴。

清廷对东北的封禁限制了汉人与蒙古人进入,一段时间内保护了龙兴之地,可是,此项政策酿成了巨大的祸患,阻碍了东北地区的深入开发,致使边疆空虚,从而使沙俄乘虚而入。

辽东自战国时代的燕国起就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明末的时候,辽东地区仍然生活着数百万汉人,然而明末,龙虎将军、建州卫指挥同知、都督努尔哈赤造反,不断入侵辽东,不断将汉人掳为包衣或驱逐、屠杀。史载明军撤入关内时,辽东人口300万竟有280万汉人随军进关。其后满洲八旗挥师入关,绝大多数八旗子弟迁居关内,更造成东北地区人口严重流失,劳动力严重缺乏。

500

边门章京办公衙署

美丽的东北,地大物博的东北,人没了,开发与驻守成了一句空话。清统治者认为防住了汉人与蒙古人,就能保住清廷后院,没想到远在欧洲的沙俄早已虎视耽耽野心勃勃了,他们乘虚而入,轻易地侵占了中国的150万平方公里国土,海参崴也成了人家的,弄得我们黑龙江与吉林眼巴巴看着大海出不去。切肤之痛,勿忘国耻。

在本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故乡伊通应该充分地开发利用历史资源,让国人更好地了解伊通,让更多的人走进伊通,了解历史。康熙皇帝一生三次东巡,两次经过伊通,驻跸,围猎;乾隆驻跸伊通,围猎赋诗——这厚重的历史资源闲置太可惜了,比如,按照历史记载我们可以易地重建伊通边门,真正的伊通边门在水底下,那么重建边门便是理所当然的了,让“十个营城子不如一个箭亭子”的繁华重现,让人们既直观了历史,又拉动了经济。在大孤山景区建驿站,那是当年康熙驻跸的地方,形象地展示历史,让游人在享受火山景观的同时走进了历史——这也是功德无量的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