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确实需要反复刷 现在它是我第二喜欢的诺兰片了……

首先每个人观影口味不同,我很喜欢诺兰的这个调调,如果你不喜欢,那我说的评价可能也是废话。

目前我依然觉得当年《盗梦空间》是诺兰电影的巅峰;之后的《星际穿越》虽然实现了很多过去只以文字形式存在大家只能自己脑补的科幻点子的视觉呈现,但自身没有什么让核心科幻粉丝感到新奇的东西,而且最后的五维空间的画面让人失望,所以这个我觉得是垫底的;《敦刻尔克》里面晃晃悠悠嘎吱作响的二战老飞机座舱,我给满分,在VR上玩伊尔-2的时候座舱的感觉就有点像那样,当然了电影里表现的还是略夸张一点感觉,但这已经比所有历史上其他电影都真实了。而且本片中大量从近乎第一人称视角表现战争中士兵真实感受,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虽然影片中依然出现了诸如英国人舰艇型号不对啊,飞机型号不对啊,飞机没了燃料还能飞好远啊……等等这些问题,但依然掩盖不了本片是从“个人感受”方面可能最接近真实士兵感受的影片;《记忆碎片》是诺兰第一次拍摄“诺兰电影”,剧情设定极其精彩,但是和后面几部片子相比,在视觉奇观方面差了点意思,所以不太好说。

500

但总体来说,我个人对诺兰这几部片子的排名是《盗梦》=>《信条》=>《敦刻尔克》=>《星际穿越》。《记忆碎片》另算。

至于蝙蝠侠啊,什么的,那些超级英雄片我觉得不应该算诺兰的个人作品,这种命题作文我觉得还是需要开除出导演个人作品。

诺兰的“自由作文”影片中,《信条》的科幻点子其实很有创新,它不是时间穿越,而是时间逆行,然后在逆行之后又可以有“逆行后再逆行”,这有点像《盗梦空间》中多层梦境的感觉。而当正行、逆行、逆行的逆行,乃至“逆行的逆行的逆行”的同一个人,在某一个时间点,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之中。而周围又有正行和逆行的双方两支部队在进行战斗……

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特效,不论是导演的编排出这个戏,还是最终将这样复杂的场景实际执行出来……令人叫绝。

而影片中的很多细节实际上要二刷甚至三刷才能感觉到——当然这可能有些个人。

比如说我第一次看,男二和男主第一次见面,两人聊天时你只感觉男二似乎是一个崇拜资深主角的新特工,就像007电影里的部分邦女郎那样。

而第二次看,你已经知道男二是从未来逆行回来,然后再逆转,来和主角见面,而且还是受到未来主角的派遣。

500

500

当年的霍格沃兹校草、暮光之城花痴吸血鬼……的帕丁森,在《信条》里真的演技上线了

500

这一段戏,很有点意思

于是你再看这一段,你就会发现很多小细节,比如他的那种“终于见到了我的上司年轻时的样子”的憋笑,又忍不住要开玩笑的感觉。

而后面的剧情中,两人也有浓浓的CP感。

而第三次看的时候,我已经了解了网上关于男二其实是女主的儿子的传闻——比如他的名字是小男孩名字倒写,比如演员染了头发与小男孩保持一致、还有他最后背包上那个红绳系着的越南铜钱(里面不是方孔是圆孔)——那么再看的时候,就感觉这一段的表演与其说是“见到了上司年轻时的样子”,不如说更接近“见到了我爸爸年轻时的样子”(因为按照剧情推测,后面男主应该和女主有一段感情,很可能扮演了养父的角色),那种跃跃欲试要让老父亲再宠自己一次的那种感觉,有点微妙。

而后面两人的CP感,如果你把他们想象成父子关系那就更是说得通了,尤其是在两人说起不能提前告诉过去的人他们未来的命运的时候,男二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这是我们的规矩”

这个“我们”显然是指他们两人,这一段在你把这种关系想象成父子关系后,感觉就不一样了。

当然关于这部电影可以脑洞的地方太多了,下面是我三刷后又想到的一个问题。

500

虽然处处暗示女主的重要性,可是在影片中给人的感觉……反正以我的直男感觉——挺负面的一个女人……连带着影片中间好长一段都是她和反派男主的家庭纠葛,看得我好烦,看了三遍依然好烦……

比如说未来的“女奥本海默”为什么大费周章要把“算法”送回过去。未来政府明明知道“过去不可逆”的基本原理还要折腾这么一大出。

前面刷的时候我在设想可能“女奥本海默”是未来的“寒春”,她真正想要做的是打破“算法”技术的垄断,让未来其他势力也获得“算法”,从而形成恐怖平衡。

但似乎这也不成立……而且强行增加了无法论证存在的实体,过度解读了,而且未来政府本来就想引爆“算法”来摧毁时间连续体,说白了他们并不怕别人拥有这个东西,别人有,别人炸了,那大不了重新来过,历史还有机会走向更好的未来。

那么,未来政府怎样才能取胜呢——首先他们的时间炸弹在过去没有爆炸,这是一个既定事实,无论如何他们无法改变,所以不论他们如何折腾,这个炸弹是不会炸的……其实这也是按照影片的逻辑肯定的事情。

而影片中另一个“隐藏前提”是未来政府可能由于资源限制,或者人类社会即将灭亡,再也无法制造出第二个“算法”了……

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唯一取胜的办法是,让过去的人把“算法”埋藏到未来政府能知道的特定地点,而别人都不知道……

但这个很难,只要留下信息,难免会被“信条”组织发现。

于是——或许也有一种可能,就是“算法”埋藏到一个地点,没有任何人知道——但迟早会有人找到它,甭管是谁只要引爆这个东西就行了。

500

讲真,参与“曼哈顿工程”的女科学家,又将核武器的秘密带给“冷战”的对手,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寒春,关于她的具体事迹各位可以自行搜索,就不说了

所以,未来政府真正的取胜办法就是确保“算法”能够被造出来,并且被保留到他们能够接触的时间点之后。

所以——只要“算法”还存在,未来政府就还有胜利的希望。

于是……真正一劳永逸确保未来政府无法取胜的办法就是把“算法”在现代毁掉,破坏到无法从残骸中获得任何有效信息的程度。

于是,我就想到,影片中主角最后没有摧毁“算法”,只是把它拆成几块分别隐藏。

……

这就有点……

或许我还是想多了吧,又或者这是诺兰埋的一个深层梗,就像《盗梦空间》最后的陀螺的镜头在将停未停的那一刻给切掉一样。

或者至少表明,影片中的故事本来就只是一个更加庞大的故事的一小段,在这里似乎成立的设想如果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就不成立了。

不过,《信条》本来就是一个科幻中短篇小说的创意而已,它的结构严谨性也仅考虑了它影片本身涉及的事件之内,像这样继续向外延伸的话,这类创意大部分是会出现漏洞的, 因为作者还没往那个方向想。

但总的来说一个能让硬核观众满足的科幻片,就应该是这样,复杂而有趣的科幻点子,看似杂乱无章实际还是能够理清的剧情“线团”,再加上顶级的视听感受,与剧情丝丝入扣配合加分的音乐……

科幻片是电影工业的顶峰,诺兰的科幻片又是当代科幻片的顶峰(我当然不会承认它们比《太空漫游2001》等更高)

500

太空漫游,永远滴神!

当然了,对于电影营销号,以及“电影专业”媒体……以及大众观众来说,这样的影片并不友好,票房反应一般也是很正常的。

去年《中途岛》我反复刷了好多遍,作为一个重口味的硬核观众,我也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我对于自己喜欢的电影的支持了。

希望《信条》至少不亏吧,不过我相信以《信条》最终呈现的视觉奇观水平,只要之后有机会,诺兰还能创造出更加让喜欢他风格的粉丝颅内高潮的精彩视觉奇观。

顺便,视觉奇观其实是一个很难搞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被好莱坞顶级导演们用顶级视觉奇观轰炸过的观众来说。

当然了,我这又是城市小资视角,没有考虑“三四线下沉观众”了……

不过我觉得吧,当年陆文夫《美食家》里有这么一段话,挺适合拿来说大家在电影方面的不同见解:

“一直走到阿二家,我心中的怨气才稍稍平息。这里是个欢乐的世界,没有应酬,没有虚伪,也谈不上奢靡。天井里坐满了人,在那里嗑瓜子,吃喜糖。我的一家都来了,包括我那个刚满周岁的小外孙在内。

这孩子长得又白又胖,会吃会笑,还会做眯眼,捏捏小拳头和人表示再会。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娃娃可以有六个大人在他的身上花费物力和精力。满天井的人都以娃娃为中心,给他吃,逗他笑,从这个人的手里传到那个人的手里。

有人把硬糖塞到我那小外孙的嘴里,他立刻吐了出来。

‘怎么,他不吃糖吗?’

‘他呀,要吃好的!’

‘试试,给他巧克力。’

有人拿了一条巧克力来,剥去半段金纸,塞到孩子的手里。果然,这孩子拿了就往嘴里送,吃得咂咂地流口水。

人们哄笑起来了:‘啊呀,这孩子真聪明,懂得吃好的!’

我的头脑突然发炸,得了吧,长大了又是一个美食家!我一生一世管不了个朱自冶,还管不了你这个小东西!伸手抢过巧克力,把一粒硬糖硬塞到孩子的小嘴里。

孩子哇地一声哭起来了……

满座愕然,以为我这个老家伙的神经出了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啊,我觉得认为真心觉得《八佰》好看,《信条》是垃圾的观众,或许他们也有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道理。

毕竟,你若是和上面的故事相反,反过来把巧克力硬塞进吃惯了硬糖的小孩嘴里,只怕他也会苦的哇一声哭出来呢,是不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