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术包工头眼中的衡水中学,以及河北与上海的高中和高考(三,完结)
三、衡中模式和高考杂谈
http://www.hbhszx.cn/#/article?id=57507&fId=1&sId=15
衡水中学教师暑假培训,大家都没闲着……
前两篇文章的链接
一个学术包工头眼中的衡水中学,以及河北与上海的高中和高考 评论 43 国内
一个学术包工头眼中的衡水中学,以及河北与上海的高中和高考(二) 评论 238 国内
第一篇文章讲了河北高考的大背景,第二篇文章讲了衡中/衡一的老师学生,顺带对比一下上海。前两篇文章发出来后,大家关注很多,讨论也很热烈。原本准备再分析一下就结束这个话题的,现在看来还可以多写一点。首先声明,“衡中模式”只是借用目前流行的说法,我其实觉得“衡中经验”更准确一些。因为河北乃至的著名高中实际上都是在高考这个大框架下运行,石家庄二中、一中、邯郸一中,还有我未提及的那些中学,都有各自独特宝贵的经验,上海乃至外省的中学也是一样的。本篇中的话题,也可看作是我对大家讨论的热点问题的简单回复。还是那句话,我尽量从客观的角度来写,不引申,不地域攻击。
现代高考的博弈,河北高中的兴衰
既然高中都是在高考这个大框架下运行(当然,也会有人不认同,说学校就是教书育人,围绕高考这就是应试思维,我也不多解释,愿意这么想也好),我就先讲讲高考。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而且是一张卷——不是指全国,而是全省(市)。这就意味着上至清北,下至某不知名专科的人才,都要在这张卷子上得到划分。以河北为例,上清北,985和211的总共能有多少?如果总录取率90%以上,河北(其他地方也一样)被录取的大多数是没法上211的那部分人。因此,在高考卷子之外,各校乃至地方又会有自己的政策,比如清北交复的各种“营”、某些省份(如上海)的综合评价录取、以及刚刚实施的强基计划等等,其用意无非是将各高校想要选拔的人才网罗到自己的校园之中。其间也会损害某一群体的利益,或使某一群体得利,我也不多引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没有哪个高中不去研究高考(包括考卷、政策等一系列内容),衡中只不过是其中做得最好的之一。
以新高考为例,上海浙江最早实施,其他省份也已经逐渐跟进,河北明年将是新高考。新旧交替,对各大中学而言就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新高考我只熟悉上海,就说说上海。原来地理是冷门学科,现在成了除了语数外大三门(反正都要考)最热的科目。无它,就是高二下半学期考试,而且花费的时间较少——毕竟地理能玩的花样肯定比不上物理化学,又不像政治、历史很难踩准得分点。因为大家都去选,四校孩子考A+拿70分的希望也大。还有一个是生物,如果地理生物双选,也可剑走偏锋,毕竟自家高三就只剩了四门,别人家五门,也增大胜算。今年七宝的不少学生就用了地生双选的策略。物理因为很多优秀高校、热门理工专业要求必选或者物化择一,学霸云集,学渣无事就不去碰它。其中再夹杂着各类高校不同规定,规则比老高考复杂得多,不深入研究是不可能的。比如某七宝考生,选了地理生物历史,加上大三门,分数都挺高,想上复旦或者交大的自然科学实验班,结果人家一个要求物理必选,一个要求物化择一,他就没机会。这还只是上海,等到了明年河北新高考,由于政策不同(河北是全国卷3+1+2,1必选历史或者物理),还会出现不同变化。其他如裸分录取、强基录取、综合评价、竞赛录取比例等等,规则也与上海不尽相同。无论如何,新高考政策和科目的变动对高中的研究能力要求是更高了。你不研究,别人研究,你就会落后,特别是竞争激烈的河北。
规则的变动和经济的兴衰,当然还有领导的魄力等等因素,在河北高中的兴衰中起了重要作用。八十年代,辛集中学、正定中学等一批“县中”的风头很劲,跟现在除衡水中学之外的河北著名城市(公办)中学一起群雄逐鹿(当然,与教育发达省份比起来是有点“菜”,但说是菜鸡互啄也不好听)。主要原因是当时农村人口比例较大,学生集中住宿,学习刻苦;县城著名高中与城市师资力量差别不大,岗位相对固定,而且外语分数占比相对较少等等。到了90年代,城乡差距拉大,唐山等经济发达城市和省城高中能够吸引到优秀教师,城市人口扩大,高考由文6理7转变为3+2(英语占比1/5)等因素,使得当时的石家庄一中、二中、唐山一中、邯郸一中等中学有了一定的优势。到了21世纪初,石家庄二中反超一中,除了领导魄力大、敢于对中考生承诺和对高考研究更透彻之外,另一个因素是竞赛和保送规则的修改。我参加竞赛的90年代中期,一省仅有两三名选手可去参加全国决赛,金牌清北,银牌科大,省一等奖仅仅加10分或者保送河北工大,参加的都是真爱或者学有余力者;到了竞赛扩容和省一就可保送交大复旦和其他985的年代,重视竞赛,基础深厚的石家庄二中无疑就成为优秀生的首选。借助政策,二中南校区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优秀生。当然,河北其他城市高中也走了类似的路子,形成了目前的主要格局,衡水中学的崛起则是其中的异数。衡水故事在20年前是有可能的,如今大格局已定的情况下,河北很难再看到类似衡水逆袭的场面了。
上海与河北高中的生存之道
衡水系(衡水中学是公办学校,不能招收费生,这里只能用衡水系)一个被人诟病的地方是收费生,因为衡中名气很大,慕名而来的学生需要按照成绩缴纳不等的学费,很多人义愤填膺。但仔细研究一下河北其他超级中学,实际很多也是类似的,只不过衡水系名头最大,它甚至都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
收费生存在的基础是公办民助的模式,这是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现状的缩影。即使强大如美帝,也难以支撑将全国教育公立化。上海是我国第一大都市,人均GDP媲美发达国家,今年上海市教委教育方面的总预算支出是不到300亿元,看起来似乎是不少的一笔钱,但实际上在沪高校才是巨大的吞金兽,高中教育分到的钱还不及他们一个零头,总共只分到5.67亿元。当然,上海各区普遍也有钱,给各个中学的应该也不是个小数目。以上海的财力,目前尚能维持公立占据优势的高中教育体制,加上上海每年只有5万多考生, “四校”、“八大”的规模都是一届几百学生,再办办分校(也是公立的,所在的区更要给钱)扩大影响,建国际班(这个得收钱)满足一下家境好,学习也好的同学的需求,也就够意思了。基本上上海编制内的(教师编制,非职工编制)中年高中老师,哪怕不去拖小猪,搞小班课,到手的年薪也可超越大学教授,如果胆子大点的就不多说了。真要是只靠学费,最贵的示范性寄宿制中学学费是2000/学期,住宿费连成本都不够,按照魔都收入水平,比起狼爸虎妈们上辅导班的钱就是毛毛雨而已。
河北的GDP比上海略少,各市经济比起上海各区差距也挺大(最富的唐山2017是9.06万元/人,勉强超过闵行),然而考生数量是上海的11倍。如果也是同样水平的教育预算(河北政务公开搞得不好,时间有限我就偷懒了),哪怕给高中的再多点,想要维持上海这样的形式也是不可能的——衡水中学一个学期的学费才900元,这些学费只能是“有益的补充”。第二篇里我也讲过,学校最重要的是教师队伍。要维持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除了情怀之外,还得要有相对体面的收入和职称上升的通道。否则不是人才流失到外地;就是上班混日子,下班捞外快。这样过不了几年,学校就垮了。说到人才流失,即使现在的衡中,也不能说把所有人都留住,毕竟发达地区的吸引力更大,但人家年轻教师能快速成长。有心者可以看看衡中和衡一的新闻栏目,衡一一直在与衡中联合招聘,开出的薪水是7-30万每年,承诺在全省高中的最有竞争力收入。今年衡中新入职的教师达到200多人 (http://www.hbhszx.cn/#/article?id=57463&fId=1&sId=15),还有海归加盟。衡水一中不知,应该也有不少,新高考科目增加对教师需求量大增(从前两年新高一就开始准备新高联考)可能是主要因素。
因此,以公立学校的名气,开办收取较高学费的非公办学校,给教师一个相对体面和稳定的收入,并且反哺公立教育,也是河北等经济不太发达的省份保持甚至提升其教育水平的必要手段。大家都知道高校、科学院评职称难,其实中小学更难。上海特级教师名额一年也没多少个,还要小学初中高中大家分分,除了特别出色的人才,一般人四十多岁能熬到高级已属万幸,河北又能如何?年轻人成长慢,四校八大可以从外面挖特级和高级,京津广东等其他发达地区也差不多,河北怎么挖?不被挖空就烧高香了。当然论起挖人,高校比中学更厉害,手笔更大,但这里不再多谈。非体制内学校没有职称,薪水要更高才能留得住名师或者明师。如果只有衡水中学没有衡一,还有衡一前身的复读生学校(公立中学不能招收外地生、复读生收取高学费),恐怕当年的衡中奇迹也无法坚持到现在。每年衡中都要表彰一大批工作10年,20年乃至30年的老教职工,也是一个暖心的举动。
招外地生带来的一个效应就是“掐尖”。掐尖可不是衡水系一家,有资格的都行,只不过衡水系名头太大,好学生都冲着它去了,大家也都盯着它。掐尖这事对河北那几所超级中学来说是,肯定是好事;对学生而言,被掐走的学生多了机会,没被掐走的也有机会从原来的“高铁班/汽车班”进位到“火箭班/飞机班”。受损失比较大的是被掐的当地著名高中,上清北交复的学生少了。然而放到河北全省来说。大家相互掐了这么多年,也没见到河北省的分数降下去,通过各种途径上好大学的考生倒是多了起来(比如河北参加全国各类竞赛获得金银牌的同学就多了不少,只有在超级中学里他们才有机会跟竞赛强省掰掰手腕,这些学生可是不占清北交复全省高考招生和强基名额的)。其实,河北这点掐尖不算什么,衡一的“掐尖”主要依据不过是中考+面试,比起上海真是小菜一碟。上海的“掐尖”如同篦子一般,每年还没过年,四校的招生老师就已经跑到市北理、华育理等著名初中班轮番轰炸+各种秘考,从初中入选国家集训队的超级天才,拿下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的学霸,到各类近似学霸(比如初一托福110以上的,参加多个高中竞赛均有斩获三等以上奖的,在市北理、华育理、兰生理四年名列前茅的等等),统统预先协议收入囊中——中考还是要参加的,只要闭着眼睛考过重点线就好。当然,上海另外一些学霸,人数也不少,已经分流到上外120之类去爬藤了,四校的国际班能捞到的比较少,此处略过不提(河北这个渠道比较欠缺,大家都挤在高考一条线上)。等到过完年一模结束,四校八大再定个日期凭借一模成绩和初中全校排名,筛一批同学去参加自招考试(难度远高于中考),这是四校八大高水平学生的主力军,按照自招成绩,内部再有一二轮考试,基本排定各类特色班座次。等到中考之后,凭借裸分进去的还有一批同学,大部分落在平行班。经过这样一轮轮筛选下来,留给除了四校八大之外的市、区重点的高水平学生也就没有几人了,谁给你南汇、市二这些中学机会?所以怎么掐,各省、直辖市都自有省情在此,我也不多讨论了。好在沪、冀两省名校的“掐尖”也还都受行政区招生名额的限制。回到河北省来说,人家本来降龙十八掌已经练到炉火纯青了,你非让人家自宫练葵花宝典,还未必成功,何苦来哉?
再谈老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
说到这个话题是看到评论里相当一部分网友认为衡中是“模板化”,会造成思路的僵化。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担忧。没有衡水中学,其他中学也会走上深入研究高考+严格的时间管理的路线。原因我已说过,河北的高考压力是一方面;另外高考针对的是全体考生,不是仅仅清北交复985211。考生越来越多,录取率越来越高,对考生的区分度就没有那么好。当考生之间竞争由“对得多”变为“错得少”,掌握答题的要点也就变得非常重要,特别是语文、历史、政治等科目。现代文中心思想、作文、简答、解析这些类型的题目,如何答到标准答案要求的得分点,或者写出高分作文,如果没有老师对高考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以及针对性的大量训练,仅仅靠学生自我领悟,是很难做到的。数理化也不仅仅是得到正确答案就好,中间需要哪些步骤,都缺一不可。做好这些,不仅仅对高分考生,对全体同学也都是有好处的。按照上一篇说的“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来看,老师传授学生的这些知识、技巧,加上学生自己的领悟和努力,就是让学生的下限不断提高的过程。而衡中老师对知识、技巧的提升把控,其理念应该是很先进的;学生的管理虽然严格,也不是杨永信教授蛮不讲理那种管法,其着眼点还是营造“团结(跑操)、紧张(吃饭和上厕所时间)、严肃(课堂纪律)、活泼(远足、运动会和社团)”的整体氛围。
学习压力会不会给学生带来心理问题?我相信是肯定有的。至于是不是衡水系比别的地方更严重,没有数据我也不好说。上海各中学对自家出的事情一贯严控,媒体也统一不做报道,以免引起模仿效应。我多年来陆陆续续听了不少,肯定也不是全部。河北各中学我们一年去一次两次,人家介绍先进经验、优秀学生还来不及;说今年有多少学生出问题,把高校吓跑了不是自己找不自在么。不过从我多年从事教育的经验来看,学生心理上的问题,与同学个性(比如同寝室人际关系难处)、家庭背景(离异、家暴、过分宠爱)、家长或自己过高期望值、感情受挫等等均有关系,学校方面老师的批评、学业压力仅仅是其中一部分罢了。回到学业来说,要是一个人的解题能力和知识水平不断在涨,刷题之后感到有收获,心情肯定是差不到哪里去的;最容易感到受挫的是没头苍蝇一样,刷了很多题,问题没解决,反而该会做的也不会了。相信在让“解题能力和知识水平不断在涨,刷题之后感到有收获”这方面,河北那几个著名中学的老师都是有心得的。
那么,学生把老师教给的答题技巧背熟,再通过刷题就能考高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你背的模板再多,也不可能穷尽文理各科所有变化。老师的教授和刷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帮助你把别人的知识技巧转化为自己熟练运用的知识,并且还能发展出自己的经验的过程。在这方面,衡中充分发挥了“教师队伍”这一团体作战的能力。比如说要打石家庄,敌人有铁甲列车,有内外市沟,有碉堡和火力点,光靠尖刀连连长一个人想对付的办法不行。只能发动战士开诸葛亮会,讨论打铁甲列车有啥办法,突破外市沟有哪些方案,怎么打掉碉堡和火力点,再具体到每个人的任务,预备的方案等等,最后形成完善的作战计划,这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样每个老师研究高考都有自己的心得,经验,加在一起采各家之长,自然就更有效果。通过刷题,让学生形成类似“肌肉记忆”,从而尽快答完送分题,高质量地答好挣分题,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积累的经验去对付难题。其实现在竞赛的套路也一样,同样需要教练组深入研究和预测出题,尽最大努力把可能出现的题型、变化训练到位。去年罗马尼亚大师赛,代表中国出征的上海队在第三题上全军覆没,就是因为没有练到过这一类型(主要还是不太重视,大家都在备战中国队选拔呢)。
写在最后的话
本文谈了很多应试,谈素质很少。我不知道何时,“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就成了一对冤家对头。但是,说实话目前高考成绩是唯一比较公平,能够量化的选材比较手段;创新性和创新能力更是难以量化的:君不见现在小学生研究的课题好多都是让博士生汗颜的高深领域;参加科创大赛的作品也是一言难尽。其他的手段,比如面试等等都只能是辅助的。个人认为,目前我们的教育,是在应试的基础上,加入其他的素质内容。加入多少,那要看各个省面临的高考压力,由各中学自己决定。同时,对于各中学的素质内容,大家按照一个标准,一视同仁就好。也不好说衡中的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是应试教育的掩饰;上中的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就是素质教育。
衡中的学生香不香,高校有发言权。反正TOP2出马宣讲的都是重量级人物,每次两个大讲堂都是满满当当的人,全国各大高校也一个不落,甭管在河北招多少人,石家庄、衡水肯定是必去的。每次踏进河北这些知名中学的校园,无论是那些笑脸相迎的老师,还是在烈日下举着牌子迎接我们的学生志愿者,都让人倍感亲切。他们和其他省的老师学生一样,都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
最后感谢大家读完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