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术包工头眼中的衡水中学,以及河北与上海的高中和高考(二)
二、老师与学生——努力到极致,向一个目标
在讲这一段之前再上一个链接:
【法制日报】河北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教师才是校园里最重要的因素
老师篇
首先闲话几句老师,因为我自己也是老师。
郗会锁校长比我大几岁,与我同一年大学毕业,算是同一时代的人。我听过他两次报告,作为教育工作者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前几天风闻的一篇自媒体文章中,有人认为高考是这样的:
作为一个从重点高中考上985的亲身经历者,我个人的体会,一个人的高考学习成绩好坏,一大半取决于他的天赋,可能有20%取决于老师水平,大概只有10%取决于刷题量。
这话呢,也有道理,也有问题。我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时候参加的高考,但是现在的河北高考(河南等地也都一样),大家分数都很高,700还上不了清北,而且一分就能差出上百人甚至好几百人去,可能清北就变了交复,985变了211。你说差着一分,天赋有啥区别?所以我一直对自己的学生说的另一句话“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放在这里可能更合适。努力,包括自己的努力,老师的努力,学习的方法以及客观条件等等。真要论天赋,很多省份比录取人数多3-5倍的考生很可能都有挑战清北和交复的实力,但是能不能做到,就要看你所有的努力。包括你自己的努力,你老师的努力,家长给你创造的环境,都是让你去尽可能接近你天赋理论上能达到的层次。那么老师重要不重要呢?差一分都很重要,老师当然重要了。
这样也就能解释,为啥大家都想去好中学,好班(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比如在上海,一个小孩学习成绩不错,各科竞赛都能排进前50,可以去上海中学,现在南汇中学要掐尖,给50万奖学金(没有看不起南汇中学的意思,打个比方,但上中的确是最好的),家长怎么选?我看除了吃不上饭的,家长都会去上中。上海高考除了头部考生,整体还不像河北这样竞争激烈,换到河北会怎样?我高中同学原来对衡中也不以为然,前天发朋友圈送孩子去住校(新高一),去的是衡水中学石家庄分校……
不仅仅对衡水中学,其他中学乃至大学也是一样,保持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学校长久发展的保障:毕竟学生三年就要毕业,大多数人也就高考那一下子给学校一个交代;一个明师(不一定是名师)团队,至少能保证个十年二十年的,通过传帮带让新人成长起来,那维持优势的时间就更长。我个人的理解,衡水中学的合格教师,不仅仅是能深入浅出地把知识点给学生讲透;还要把高考研究透,研究到极致,传授给学生所有的高考答题准则,变化,技巧——类似于独孤九剑的剑谱。后者则是目前上海高中欠缺的——当然,上海的老师也非常敬业,但由于环境不同,可比性并不强,后面我会解释。河北的其他中学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但是效果衡中最明显。一个超级中学,一届四五千人,老师配备少了不行,骨干教师不会有太多,依靠谁?只有依靠年轻教师。
衡水中学如何培养年轻教师?我本段的题图照片用的是衡水第一中学高三复习部的青年教师在假期进行说题比赛的照片——就在半个月前。链接请看这里。
方便起见,我直接引用报道中的话:
“本次说题比赛围绕“2020年高考题”展开,初赛选用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决赛选用2020年高考山东卷。学科组内通过初赛推举出优秀选手进入年级决赛,并由九大学科研课主任组成评审团为参赛教师进行打分……比赛中,各位参赛教师从试题考点分析、学情分析及对策、试题拓展及变化、命题趋势和方向预测、教学启示等多方面,对题目进行了全面解析……比赛结束后,复习部教学主任高静号召老师们努力培养扎实的高考题解析能力,深入研究每一道高考题,掌握其命题立意、难点分析等,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年级主任王剑对本次比赛进行了点评,希望老师们深入挖掘命题立意、深入研究新高考趋势,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争取早日成为学科骨干教师。”
短短一段话,信息量很大。要把高考题研究到什么样子才行?这还是一批(高三复习部)的,其他部的青年教师呢?于是我又多打开了几页……发现其实衡水一中官方网站是个信息丰富的大宝库,光新闻就有二百多页,比如这个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也很有意思,语文组完胜:))))
在上海这种说题比赛是不可能搞的,更不要说还要堂而皇之的挂在官网上。无它,素质教育是政治正确,对高考题的研究只能由教师个人偷偷进行,跟人家集体研究,实战考验不可同日而语。要是校长公开举办什么说题大赛,估计那是嫌自己仕途太顺利了。记得几年前夫人要申请上海市教委的教改课题,我就出了个馊主意说搞高考出题趋势研究,被好一顿奚落。
个人认为,青年教师的快速培养和积极性调动(后面会讲)是衡水中学的教学法宝之一。记得两年前去宣讲,听郗会锁说他们衡水中学年轻老师好多都是河北师大毕业的。想想我们上海同级别高中,都是公立,编制有限,交大复旦的博士也未必愿意要。大老板的一个女博士今年最终被华二录取,特高兴,还打电话来给我报喜。入职只是第一步,想要培养到独当一面的骨干教师需要更长时间。衡水一中的青年教师,起点虽然比四大的老师低,但人家是常年实战锻炼,更经常与老法师一起研究高考题提高水平,就如同全真七子练了天罡北斗阵法也能困住黄药师一般。比起你单打独斗,最多是教研组一起备备课来成长的速度就不一样。
有人也许会说,这更说明衡中掐尖招学霸,老师不行都能学好。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高中学习,基础知识要牢固,很多技巧也要靠明白人点拨,要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年我英语是大短板,高考拉分不说,四级过了三次才过去,考研就比国家线高1分,非常苦恼。高中老师的方法是听英文歌,看英文报,背单词,做题;大学老师讲完课文,下课甩手就走。等后来读研究生,缩在中关村礼堂听俞敏洪讲红宝书,GRE,感觉这钱是真没白花,学了很多学习英语和做题的方法,以前背单词背语法,背到头晕也没啥进步,等考G考托时候水平真是突飞猛进,所以我很感谢新东方和上课的几位老师。虽然最后因为老美拒签没去读洋博士,但我后来就没怕过英语。
扯远了,回到老师的话题上来。我接触过衡中几位老师,留了微信的,应该都算是骨干力量,还有一位在朋友圈晒过几次学校奖励,很出色。有一位年轻的女英语老师已经离职跟老公去了深圳(看郗的访谈,年轻教师离职率也不低,原因除了衡水的位置和衡中的压力外,可能也与更高的收入有关,后面我会讨论),她有时也会发点在任教的私立学校的成果到朋友圈。郗会锁曾说过,衡中的年轻老师离开去其他学校,都是受到认可的,看来此言不虚。而我在百度搜索其他中学的老师培养时却无意搜到了母校学生对某个老师不认可的评论,心下不禁怅然。
学生篇
有了好的老师,也要有“好的”学生来配合。这里“好的”学生并不是指天赋高的,而是有自制力,能够按照衡中的要求来学习的。作为考生家长,我个人是不会因为某个中学上清北的人多,就把自己孩子送去读。衡中一年大几千学生,清北就算有两百个,大多数人还是得去985,211甚至更差点的学校的。大多数人的希望,还是通过衡中三年的教学和管理,能让自己孩子在河北残酷的高考竞争中发挥出水平,考进一所期望值之内的大学。
网上流传的精细到分钟的时刻表就不说了。第一次去衡水中学,有几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是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涌出教学楼,真的都是一溜小跑去食堂的,在其他学校从未见过,上海的同学们都是用走的。第二是志愿者,服务周到,彬彬有礼。咨询间隙我跟他们表示我一个人宣讲就可以,让他们歇一会儿。两位同学立即退到教室后排,从书包里掏出卷子做题。而我儿子如果有这种机会,多半是会掏出手机来看……郗会锁说过衡中学生可以睡8个半小时,按照如此高的时间利用率来看,他们学习14个小时,恐怕都要超过很多同学学24个小时呢(如果能做到的话)。还有就是跑操。河北其他中学也有跑操,但是衡中的跑操是全班同学站成七八排,同排同学手臂相挽,前后排同学前胸贴后背,前边有班干部举着不同的班旗引领,喊口号,大家一起同步前进,特考验协同性和集体主义。有人说衡中教出来的都是精致利己主义者,我看就这个跑操,精致利己主义者都玩不转。
此外,还有些人说衡中学生是“行尸走肉”,有的说学校扼杀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我不知道这些人见过多少衡中的学生。其实,河北这些成绩比较好的中学,对学生的管理都是非常严格的,衡水中学可能还不算最严格的一个。河北的高考竞争太惨烈,没有强大的自制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学生恐怕很难跟上。然而,这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自己的天赋和个性。我参加过石家庄二中、衡水中学和邯郸一中的大学节,毕业晚会,感觉多才多艺的人很多。上台表演的有些是艺术生,有些就是普通学生,此外,我也在交流中参观了衡水一中的足球队,长跑队,排球队,以及各类学生社团,学生有汉服、机器人、3D打印等展演。总体上,感觉这些与上海高中的社团并无不同,大家也都是一二年级参与,高三老老实实学习。衡水一中甚至有一百个琴房,声乐室这样的装备,这让人很难把它与传言中的严格学校联系起来。
当然,学生参与社团和各类社会活动的广泛程度,可能衡中还不能与上海相比,毕竟两地面临的压力大不一样。不过,上海想考清北交复的高中生也没有外界看起来那样轻松。儿子初中刚毕业,高中数学竞赛和化学竞赛的集训通知就已经下发。未来的班主任给家长群里放了整整十几本考上清北的优秀学长课堂笔记,让孩子对着学习如何记笔记。经常性的一天几套题砸下来,没有说必须做,但没有人不做。有人听说上海学生周末可以回家,觉得还挺轻松,但其实很多上海高中生每天都可以回家,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因为老师建议家长最好在学校附近租房,避免小朋友住宿相互干扰,晚上想学到几点学到几点……他们一位金牌保送清华的学长介绍经验时,说他很长一段时间是晚上两点睡觉早上六点起床,这在宿舍根本无法做到。至于周末,更不用想在家歇着,基本上就交待给辅导班了,除了业余竞赛学校还有各种团的小班。这时候衡水中学老师集体研究高考,以及严格管理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别看人家衡水一中一个学期学费八九千上万,上海四校一个学期才两千;但实际上算算租房+辅导班,花的钱比人家在衡水一中旁边包最贵的泰华酒店(我们每次去宣讲时是300/晚,包年的应该便宜些)还多呢,还不算家长做饭照顾,超远程上班的时间成本。
衡中毕业生我接触到的不多。认识一个衡水一中的小姑娘在本校读书,本专业第二名,正打算去美国读研,阳光开朗,也很自信。宣讲时碰到华中科大的老师带着个学生助手,刚保送读我一哥们的研究生,衡中毕业回母校现身说法,既然能保送,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平常我不怎么关注本科生,仅有的一次本科班主任经历,遇到沉溺游戏多门挂科的,心理有问题的都不是河北学生,样本太少也不便下什么结论。但个人认为,在衡中过了三年的同学,应该对自我规划和管理是很有经验的,这对他们的大学生活会有帮助。当然,肯定也不是每个人都会适应衡中的那一套学习和管理方法,石家庄一中、二中和邯郸中学等学校也都各有特色,每年也培养出了不少优秀毕业生。没有见过衡中的学霸,他们应该都去了清北。但无论是多大的学霸,他的成就一定是在老师的辛勤教导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下达成的。师生共同努力到极致,为了高考,就是这样。对于有人认为的真正的学霸,自己自习都能上清华的,放在三四十年前,也许还真有这样的;然而如今时代变了,要真有这样的,我只能说:
娘子,和牛魔王一起出来看上帝。
6年学习的感觉是,这所学校数理化生四门课的老师上课均非常认真,本身底子很厚实,讲课能力非常出色,但学生不爱学习,老师也不怎么会来强求你,只要求上课时不要影响别人即可;可是如果学生愿意认真学习,老师们都会非常热情细致地帮助你。
初中考高中,我的分数能进除了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和交大附中外的所有在虹口区招生的高中,但我的第一志愿就是初中母校的高中部,当时老师、同学一方面惊讶于我的考分高出平时成绩一大截的出色发挥,另一方面也为我志愿填报的极度保守而惋惜,但家长和我本人并没有觉得可惜。
高中三年,我还是成绩不算突出,也就全班前10名、全年级前30名的样子。高考了,我再次超常发挥,居然考出了全校第6名、全班第1名的分数,被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录取,那是一所在上海录取分数最低的教委(现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的一个分数不低的新办专业。
初中同学聚会,大家自然都报了各自高考分数,结果我居然位列全班第2名或第3名,仅次于一名天赋极高的学霸,而其他高中在名校就读的老同学,只有1个人和我分数差不多,绝大多数都要比我低10-25分,仅有5名进入全国重点大学或地方院校的重点专业(当时的一种录取概念,如二医、上海工大、上海科大都有这类专业)。
我不笨,但也绝不算聪明,至少比我父亲的智商差太远了;但我有两个优点,第一是很有自知之明,这一点从各次考试填报的志愿可见一斑;另一个很突出的优点就是,虽然学习不刻苦也不爱学习,但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了进大学,而且学习方法也很注意科学、合理。比如,我上课一直是很认真地听讲并积极参与发言讨论的;我每天一放学就留在教室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作业,这相当于巩固了课堂掌握的知识;除此之外,我不看课外书籍包括小说,也从不熬夜复习,而是看电影、看电视、逛大街,玩心极重,家里大人熟视无睹甚至提供方便(祖父母给我超级多的零花钱,每天0.3元),用我老爸的话讲就是:考上最好,考不上愿意复读就复读,读到你考上或不想读为止;如果考不上又不想读,你妈帮你安排个工资不低人又舒服的工作的。
此外,我还得感谢我的一位邻居同学。临近高考时,我俩晚上总一起出去溜达,从四平路四达路走到五角场,再从邯郸路经虹口公园、山阴路、四达路走回来。
我是白天按部就班复习过了,他则白天也在玩,于是一路上问我复习内容,而我像模像样当起了小老师,数理化生语文外文政治,一天讲一门课的知识点,相当于自己又巩固了一遍;说实话当时我自己就隐隐觉得高考能考好,因为对发小的提问都能对答如流。
结果呢,发小也考上本科了!这不,前天中午我们俩小老头儿在南昌路雁荡路口的洁而精川菜馆餐叙,发小还旧话重提了呢。
回想起自己初中、高中的生活就感到无比幸福,由衷地感谢我的母校——上海澄衷中学,也非常感激我的父母、祖父母在我成长过程中给予了超乎寻常的宽容。
照楼主的描述,如果衡中模式全国开花,会是什么后果。光想想,就让人恐惧,也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担忧。清华北大居然招了一帮思维固化的人,当国家未来精英来培养。而这帮所谓精英逆向逃汱了一批真正有思想高度、有思维深度、不屑在窠臼中打转转的少年才俊。
很庆幸,浙江省教育厅领导在2017年对衡水一中平湖学校的当头棒喝“浙江教育不需要衡水模式”。今年是衡水一中平湖学校第一届高考,没见他们宣传成绩。在“头条百科”上可明确写着,这个学校的目标是面向全国,招144个班,6000名学生的。
我孩子对自己的实力有清醒、客观的评估,没有“清北复交”的实力。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而不存妄想。但他在畅想若干年后VR在社会活动各场景中的运用,畅想着生活由此带来的变化。很高兴,在一个应该还会幻想的年纪,他依然充满想象力。在等待大学开学的日子里,自己找慕课,买教材,开始准备四六级,以愉悦的心情,保持着学习的动力。基本维持着高中阶段的学习激情。
虽然这么说是很吻合现在真实情况的,可这个东西真的不是就如这些人所说的。
表面上看,整理整顿清洁清扫,是要求人循规蹈矩,其实却是在整齐划一,一个最明显最容易被理解的方面就是,整齐划一之下,任何不对的情况都能在最早的时候被发现。
创新其实不只是来自于利润的寻求,更多的时候其实就只是来自于补窟窿,打补丁这样的行为中,而问题点被发现的越早,解决问题时就会更从容,就会更容易生成修订方案,而这些完整的修订方案才是企业正在的创造力来源。
正如一帆风顺的人很难有突破,而生活一塌糊涂的人也是如此,只有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的人,才会在不断地寻求突破。
4S要求的就是把每一个人打造成这样的存在。
每天第一件事情是规划当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安排——整理(计划)
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会出现一些意外,进行及时的修订方案——整顿(应变计划)
每完成一件事情后,把过程中产生的小混乱归纳至原位——清洁(确认结束时有无遗漏)
每天的最后,把当天的日程安排在归纳一遍,并初步计划第二天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安排——清扫(确认初始计划的执行偏差并修订)
这些其实是一件非常非常难做到的事情,可一旦做到了,必然是最顶尖的存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这种意识,只是现在很多讲所谓的“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其实就是剥夺了孩子接受这种最顶尖的教育方案的权利,而且因为其冠名好听,“素质”“快乐”,于是很多人反而认为最顶尖的教育方案是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反而这种素质与快乐的教育方式是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于是我们能见到,每天那些被人认为是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往往是出人头地(不否认有另类出现),反而是那些平时看着很聪明活泼的,步入社会做啥啥不成。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前者训练的是思维逻辑,训练的是观察思考能力,训练的是判断及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而后者,只是在训练成了小聪明,而平时不不观察不思考,看着很聪明,其实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真的创新思维完全没有。
衡水中学的缺陷就是把教育资源集中化,把各地的顶尖学子掐尖了,这样会破坏其他地区的学习大环境,是不应该存在的。
但衡水的模式,至少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
学习阶段就是这样不断的打磨。
好钢是需要千锤百炼的,浇筑出来的总是会有不少的缺陷存在
我还是同意这段话,这不是简简单单得出的结论,而是几十年的经历,耳睹目见,思考得出的有些“残忍”的现实,而不是教师口中的努力决定一切。
照楼主的描述,如果衡中模式全国开花,会是什么后果。光想想,就让人恐惧,也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担忧。清华北大居然招了一帮思维固化的人,当国家未来精英来培养。而这帮所谓精英逆向逃汱了一批真正有思想高度、有思维深度、不屑在窠臼中打转转的少年才俊。
很庆幸,浙江省教育厅领导在2017年对衡水一中平湖学校的当头棒喝“浙江教育不需要衡水模式”。今年是衡水一中平湖学校第一届高考,没见他们宣传成绩。在“头条百科”上可明确写着,这个学校的目标是面向全国,招144个班,6000名学生的。
我孩子对自己的实力有清醒、客观的评估,没有“清北复交”的实力。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而不存妄想。但他在畅想若干年后VR在社会活动各场景中的运用,畅想着生活由此带来的变化。很高兴,在一个应该还会幻想的年纪,他依然充满想象力。在等待大学开学的日子里,自己找慕课,买教材,开始准备四六级,以愉悦的心情,保持着学习的动力。基本维持着高中阶段的学习激情。
照楼主的描述,如果衡中模式全国开花,会是什么后果。光想想,就让人恐惧,也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担忧。清华北大居然招了一帮思维固化的人,当国家未来精英来培养。而这帮所谓精英逆向逃汱了一批真正有思想高度、有思维深度、不屑在窠臼中打转转的少年才俊。
很庆幸,浙江省教育厅领导在2017年对衡水一中平湖学校的当头棒喝“浙江教育不需要衡水模式”。今年是衡水一中平湖学校第一届高考,没见他们宣传成绩。在“头条百科”上可明确写着,这个学校的目标是面向全国,招144个班,6000名学生的。
我孩子对自己的实力有清醒、客观的评估,没有“清北复交”的实力。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而不存妄想。但他在畅想若干年后VR在社会活动各场景中的运用,畅想着生活由此带来的变化。很高兴,在一个应该还会幻想的年纪,他依然充满想象力。在等待大学开学的日子里,自己找慕课,买教材,开始准备四六级,以愉悦的心情,保持着学习的动力。基本维持着高中阶段的学习激情。
不受任何束缚的是民科专家了,比如印度那个写信给美国,说经过他自己的研究,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错误的。
科学一定是严谨的,任何发明都是有原理研究支撑的。。拍脑袋就能造成划时代的产品,这种事情只会出现在电影里。
说白了,素质教育是政治正确,谁敢否认谁滚蛋。
但是公立学校的减负、素质教育,却是在给私立贵族学校提供发展土壤。
私立学校现在完全复制了以前公立学校的严格管理、高强度教育,然后让所有的家长勒紧裤腰带,花费十几倍的金钱,去享受原来在公立就有的廉价教育。
现在的公立学校的减负,真的是畸形了。甚至可以说,教育战线里面有内鬼,在扶持私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