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2020电影节/展生态升级
作者 / 1674
让我们更深刻感受到行业恢复、市场复苏的事情是什么?
是电影节的回归。
从7月底上影节和FIRST影展举办,到刚刚闭幕的北影节,被疫情影响的电影节/展上半年进度已经“补完”。长春电影节前几日已经公布了提名名单、金鸡百花也发布了海报并官宣今年的形象大使、山一影展和平遥影展的活动邀请也陆续发出……在热闹的活动声中,曾经熟悉的电影世界仿佛回来了。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扩张和产业规模升级,国内电影节/展也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昂扬态势。从去年的数据来看,国内较有声量的电影节/展有近20个,其中还未包括各类纪念主题的小影展。
由于今年上半年疫情危机的爆发,也直接影响电影节/展活动的正常举办。不过国内电影节/展举办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半年,所以在疫情消散的当下,我们也恰好遇到电影节/展活动的一次爆发。
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在时间上避免了与疫情危机的正面碰撞,但是特殊的时代背景与产业环境也会直接影响今年的电影节/展生态,当然,这些陆续开场的电影盛会对于今年的华语电影世界来说也意义更为不同。
那么,2020年的电影节/展格局会如何呢?
2020上下半年电影节/展情况——
0:全部
简单捋一下今年的情况。
每年最先登场的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惯常开幕时间遇上了疫情胶着时期,活动先是延期后宣布直接取消,这也是该电影节创办以来第一次取消。
之后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也陆续宣布延期。
上半年电影节/展活动空白,当然香港电影金像奖采取线上颁奖的形式举办了,本届主席尔冬升10分钟念完了获奖名单。
在7月20日影院迎来正式复工,标志着线下活动得以开展,电影节/展也迅速回来了。7月25日上影节和7月26日FIRST青年影展接连开幕,这也是影院复工后不久电影世界迎来的又一个高潮。当然,站在回望的角度去看,这两个电影节/展活动的举办虽然规模、声量都不及往年,这也是受到疫情恢复初期客观条件的一部分影响,但是它们的登场为电影人及场外观众带来更多信心——我们正在积极回归常态。
8月下旬,延期四个月之久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于22日开幕,同时备受影迷群体关注的展映活动也办得热热闹闹,抢票大战再登场也充分体现了大家对于电影及电影节回归的欢迎态度。
接下来,越来越多的电影节/展活动也排着挨挨挤挤的长队。
9月将有长春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10月还有平遥国际电影展、丝绸之路电影节以及12月有海南岛电影节、澳门国际影展等,可以看到,随着电影市场基本恢复常态,电影节/展们也正在重现往日生机。
2020疫情过境电影节/展新面貌——
规模缩小、形式多样、积极意义放大
电影节/展对于繁荣产业生态、促进业内资源流动、推动电影艺术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同时在电影节/展与落地城市深度结合、联动的过程中,也是对于当地文旅建设的一种有效助力。在今年特殊的背景之下,今年的电影节/展同样也呈现新趋势与新特色。
结合今年已经闭幕的上影节、北影节来看,活动规模相对缩小是一定的。伴随着疫情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也呈现常态化,因此大规模线下活动也需配合相关工作的要求,无论是已经举办或者即将开幕的电影节/展活动都不例外,限制线下活动参与人数、对于活动场地规模等进行控制也都成为今年电影节/展活动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因为线下活动规模受限,也间接促进了线上电影节/展活动的多样化开拓与发展。无论是上影节还是北影节也都很好地利用了线上空间对于活动举办的助力,如线上预约制,云上论坛、大师班,云展映等在今年的特殊环境中都得到大力发展。当然,相比线下实打实的体验来说线上的活动参与感受或者观影感受未必良好,但这样的尝试也为未来电影节/展的活动建设思路提供了经验,尤其在科技发展和互联网升级带动下,线上电影节/展将来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
当然,对于今年受到重击的电影产业来说,电影节/展的举办实际也成为其复苏和发展的一次刺激。整个上半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电影市场需要活力复苏、受疫情影响停工停产的电影公司、项目、创作者们也需要更多资源和资本的支持,而电影节/展也为大家提供了一次交流、洽谈、聚会的机会,尤其在市场环境艰难的情况下,电影节/展也成为天然的一次机遇潜藏处。
更重要的是,电影节/展的顺利举办也为这样特殊的一年提供信心这样的精神支持,正如7月底上影节开幕时行业内外的一片欢呼,经历过疫情寒冬大家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上影节的开幕比它本身办成什么样意义更为重要,因为这本质是一个信号,预示着行业开启复苏。同样的,更多电影节/展的举办也形成积极的复苏态势,展望9月活跃的电影节/展生态,似乎一如往常但也并非往常,对于今年“劫后余生”的电影世界来说,每一次电影节/展的登场都更让人欣慰。
2020电影节/展生态升级——
清晰定位、与时俱进、锻造硬实力
毫无疑问,电影节/展活动在刺激和助力电影产业的同时,其自身的发展与升级也面临着更新时代环境下挑战。尤其在今年疫情危机过境,留下对于整个产业深刻的影响与改变,身处于产业之中的电影节/展们也必须作出更符合发展趋势的调整。
国内电影节/展数量繁多且日渐增长,年轻的电影节/展也不在少数,同时综合类电影节/展也越来越多,同质化问题严重。而要在如此丰富的生态群中屹立不倒并且脱颖而出,每个电影节/展都需要一个清晰的定位,并且能够一以贯之。如上海、北京等国际电影节,注重国际视野,但其选片有时会偏于冷门,对国内普通观众而言稍显陌生;像平遥国际影展则专注于展映非西方外语片,以区别化发展;而山一女性国际影展,则更注重女性题材表达。
不过,概念模糊其实是当下的国内电影节/展生态的普遍问题,这也是国内大大小小电影节/展都在面临的一个问题,除了以等级、历史、地域等划分电影节/展外,从业者及其项目、以及场外观众如何判别不同电影节/展的特色,其实不太容易。
今年受疫情影响全球电影市场萎缩、项目量锐减,某种程度上对于电影节/展来说其背靠资源体量大大降低,无论是项目或电影人的主动选择还是电影节/展的“被动”竞争都面临更尴尬的情况,更深层次来看,其实也是不同电影节/展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竞争问题。
寻求突破也是电影节/展继续成长必须经历的一步,尤其对于老牌并处于下降态势的电影节来说。例如去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受到广泛热议,由于处于特殊的时间节点和微妙的政治局势,其肩负着国内大部分民众想要以证自身的希望。因而,其从海报设计开始,就已经引起了全民的关注和参与。民间设计海报的热情和舆论的关注,进一步推动了金鸡奖从下而上的改革。
今年的长春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营销阵仗都拉得不小,不仅在社交媒体积极进行自我营销,金鸡百花电影节还在今年的举办地郑州联系了当地“出产”的流量小生刘昊然达成合作,担任其今年的形象大使,而事实也证明,这招管用。
此外,从文旅结合、相互助推的角度来说,连年出现的电影节/展合作盛况背后也是当地政府、相关企业等积极参与的结果,在文化软实力构建的时代浪潮下,电影以及听上去更高大上的“电影节/展”自然成为每个城市都看好的一块文化品牌香饽饽。不过,今年产业发展遇到的客观危机也给文旅建设提了个醒,即使是“软实力”打造也需要硬实力做基础,电影节/展不见得多才是好,否则沧海横流该垮的会在时代洗礼中垮得更快。
其实,电影节/展生态也在另一个角度体现着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繁华的生态下也正如积极向上的中国电影成长状态,同时这个领域内泡沫泛起也折射种种问题。我们欣慰于这个特殊历史阶段中登场的电影节/展们,它们为眼下的复苏和未来的发展带来支持和信心,同时经历过这个特殊的阶段,它们自身也会诞生选择、发生变化。
2020年电影节/展更热闹的一面正在浮现,也期待着其生态内部更积极、健康的形态得以升级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