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中国面孔 说说他们的故事!

华尔街,在电影中,它是在全球翻云覆雨的金融大鳄和过着纸醉金迷奢靡生活的精英们最名正言顺的“靠山”;在现实中,它也是威震全球商界、影响世界金融走向、名字如雷贯耳的神奇之地。普通人,对它有几分憧憬,几分敬畏,更有强烈的距离感。

如今,我们看到的很多传奇故事多是异域他乡人士缔造的。但其实,这里也有不少的国人精英书写自己的传奇,呼风唤雨,成为举足轻重的大人物。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华尔街的吸引力也开始下降,我们还会看到一些精英放弃华尔街回国发展的现象。

1、蔡至勇:超短线狙击手,“完胜”巴菲特

尽管中国的金融业近几十年才开始崛起,但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有一位华裔传奇人物曾经叱咤华尔街十多年,完胜“股神”巴菲特。他,就是曾经的华尔街“股神”,蔡至勇。

500

蔡至勇

1947年,蔡至勇到美国圣约翰大学深造,后来他又考入韦斯利恩大学,一年后转读波士顿大学经济学系,陆续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当蔡至勇立志在华尔街从业之际,1929年的大萧条已经让华尔街在美国臭名远扬,并被多数美国人遗忘。蔡至勇选择加入华尔街,因为这是个可以给他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

蔡至勇在华尔街的第一个东家是既得证券(Bache),不过在这里他并没有开始神奇人生。随后他进入到富达基金,凭借着敏锐的感知力和对时机的把握,不到30岁就拥有了自己操盘的共同基金,开始管理着上千万美元的资金。相比而言,巴菲特在1956年才将自身资产从1950年的9800美元提升至14万美元,创办了一家合伙人公司。一年后,巴菲特掌控的资金到了30万美元;1958年,资本才不过50万美元。

蔡至勇崇尚“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仔细保管篮子”,把自己的上千万美元资金都集中在少数几支他特别看好的股票上。在近10年的时间里,蔡至勇的富达资本基金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无一年亏损。从1958年至1965年期间,富达资本原始投资者的投资翻了27倍。这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他管理的基金规模已经从1959年的1230美元,急剧提升到了3亿4000万美元。

1962年5月,发生了一系列的国际大事,蔡至勇却在6个星期内在市场上投入了2600万美元的巨资,并在3个月内获得了68%的回报。1963年,蔡至勇已经被约翰逊提拔为公司的执行副总裁,手握市值数百万美元的富达20%的股权。

2、江平:首位华人“百强交易员”

在普通人的眼中,江平就是学霸类的人物,别人家的孩子。1981年,不到16岁的他就以扬州地区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中国科技大学。1989年,他揣着2000美元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学位,后又到斯坦福攻读金融博士,因为这才是他的真正兴趣所在。

500

江平

他真正步入华尔街是在1995年,签约了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他当时说道:“华尔街对中国人有武断看法,认为我们数学好,会计算,但做不好生意。所以到这里后,我想的就是怎么在公司内部找工作。”

进入公司后,江平负责拉美外汇交易部,这个部门一举成为雷曼公司最赚钱的部门。从1995年至2004年,全球著名经济危机一波接一波。他的投资业绩一直在三四成到一倍以上,每年帮助公司挣1亿多美元,成为雷曼公司贡献最大的交易员之一。服役10年,他已然成为华尔街上的一匹“千里马”。在2004年底,准备回国的他,被赛克资本(SAC)看中并开出优厚条件力邀他加盟。

2006年,正式加入SAC的他,当年就成为赛克最出色的基金经理之一。2009年,在美国金融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凭着超人的投资天赋,江平还能帮SAC赚得盆满钵盈,仅个人的分红就超过1亿美元,被美国著名的《交易者》杂志评为“百位顶尖交易者”之一。

3、张鹏:厌倦华尔街的投资精英

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张鹏在2000年出国深造,拿到了会计学硕士学位。2002年,他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之后拿到了统计学博士,2006年,张鹏的华尔街生涯开启,靠着与年纪不太相符的淡定拿到了人生的第一个offer。业绩好时,张鹏的年薪可以拿到百万美元。

500

张鹏

在这一行,每天都很枯燥,固定地与报表、数据、买来卖去打交道,还要直面资本的冷血现状:赚钱的时候狂欢,一旦市场不好,就会立刻裁员。这些都是张鹏难以接受的,在心中产生了排斥感。

2008年金融危机从美国开始蔓延,总资产高达1.5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继爆出问题,前者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后者被美国银行收购。张鹏亲眼见到了华尔街由盛转衰的过程。

在张鹏的印象里,2007年券商们去华尔街参观,还是抱着膜拜的心情,但从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大家的口气变了。到2010年再跟这些券商接触时,他“感觉中国已经很好了”。

2012年,他放弃了美国的工作,决定回国发展。

       来源:FX110汇魂周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