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食危机的真相

大家好,我是基德。今天我们继续经济系列视频的第三期。在上一期我从贸易、金融、科技三个角度分析了中美之间为什么会爆发冲突,这本质上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秩序存在不平等关系,导致矛盾不断积累,最后必然以某种形式爆发出来,中美贸易战只是形式之一。

这么说可能有点宏观,所以今天我计划用一个更小的切口,具体直观地展现全球化秩序到底有什么问题,这个切口就是最近受到很多讨论的粮食问题。

这段时间,全国各地突然掀起一波节约粮食的热潮。武汉率先提出N-1倡议,辽宁接着跟进N-2倡议,大胃王直播也被媒体批判了一番。不过我估计最惨的还是小学生,一大波黑板报、手抄报和小作文正在向他们招手。

节约宣传并不奇怪,作为一个农耕文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来就提倡勤俭节约。之前我们也经历过光盘行动之类的宣传,按理说这次宣传应该跟以前差不多,我们反思下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行为,宣传效果就达到了,不必深究。

但关键是,有人把这次行动跟一些国际新闻联系在一起。从4月份开始,许多国家陆续出台政策限制粮食出口。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发出警告,因为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和物流的影响,今年可能会爆发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根据联合国粮食安全阶段分类表,阶段3及以上的人口可能从1.35亿增加到2.65亿。结合这些新闻,粮食危机的氛围就渲染出来了。

在这些新闻之外,我还想提供一条看上去格格不入的新闻。因为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等主要产粮地的天气持续利好,在7月2号发布的谷物供求简报中,联合国粮农组织进一步上调全球谷物产量预报,达到27.9亿吨,刷新历史纪录。

这其实不是最近十年才发生的事情,纵观几十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粮食增产一直跑在人口增长前面。如果我们把谷物简单地等同于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四大主粮,那么在1961年,世界人口30.72亿,谷物产量9.04亿吨。到了2019年,世界人口77亿,翻了1.5倍,谷物产量已经有27.22亿吨,翻了3倍。

假如按照线性的供需逻辑,全球饥饿人口应该慢慢减少啊。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全球一边粮食大丰收,一边粮食闹危机,这个魔幻的世界就是这么割裂。

关于粮食问题,目前我在网上主要看到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国际粮食危机很可能会传导到国内,随便截一段社科院新闻,未来五年中国将缺粮1.3亿吨,虽然是给动物吃的粮,影响的是肉蛋奶,不是米饭,但大家也要做好准备,焦虑起来就完事了。

第二种观点着重介绍我国的粮食库容,即使粮食绝收也能支撑全国2到3年的需求,更何况我国主粮95%以上都能自给,大家不用操心粮食安全的事。

其实,看过前面那组矛盾的对比后,大家应该能意识到,国际粮食问题不单单是纯粹的供求问题,不要当非此即彼的二极管。粮食危机和当前全球化秩序脱不开关系,要想认真讨论全球粮食危机对我们国内有什么影响,我们就必须去了解现在全球的粮食生产和贸易格局,所谓的粮食全球化到底是怎么实现的。

在上一期中美贸易冲突中,我总结出全球化秩序的三大矛盾,只不过诠释的论据主要从美国身上找。

在这一期,我们调整一下顺序,可以继续沿用这个框架分析粮食全球化的问题。美国作为全球价值链的顶层,可以用转移矛盾大法维持国内现状。但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可就没这么幸运了,矛盾以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粮食需求的形式爆发出来。

(全球资本和国家政治的矛盾,金融掠夺和产业发展的矛盾,产业链固化的矛盾)

首先第一点,在全球产业分工的浪潮下,全球资本和国家政治之间产生矛盾。在美国,这种矛盾主要体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撤出,产业工人失业的问题无法解决。

类似的问题在世界各地广泛发生,每个国家的产业只要不符合全球分工的需要,就会被金融资本抛弃掉。在上一期我介绍到,产业资本是很脆弱的,议价权和资金链都被金融资本捏在手里,只要金融投资者觉得你亏钱,那产业资本就活不过第二天。如果是普通产业那也就算了,只要车间、机器和技术还在,产业资本重新整合一番,还有可能从头开始。但当时我没有提到一种极端情况,那就是第一产业农业。其它工业产品没了,我们还可以咬牙忍耐一下,但农产品没了,我们可能就没机会忍到粮食重新生产了。

美国开启它全球化布局的时候,很喜欢推行一种思想叫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给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数学模型,具体到农业行业可以这么表述:在理想化的家庭农业生产背景下,假如每个农业生产者都是追求最大利润的理性人,那么他们面对一定的资源、劳动、气候以及虫害约束条件,必然会对价格变化作出理性决策。

这段话说得非常科班,让非专业的人看得头痛,但它推导出来的结论大家想必非常熟悉,那就是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自由化市场能让粮食生产和分配达到最高效率。这里的粮食可以替换成任何一种工业生产,但本期视频我们只讨论粮食。

这个模型肯定没有骗人,它是根据严密的数学推导一步步算出来的,数学怎么会骗人呢?但模型的问题在于,一旦它应用到现实,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就可能打破它的假设。比如现实经济活动中,人很难做到理性决策,比如新冠疫情、洪涝灾害,这些都是事先想不到的约束条件,在模型里面很难体现出来。

更何况,数学虽然不会骗人,但人会骗人。美国提倡新自由主义,但它自己就在用政策干预市场。1973年,美国颁布了《农业法案》,取消了之前限制生产的政策,用大量的财政补贴刺激农业生产,鼓励农场扩大生产和出口。除了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这样的发达国家,也相继在70年代扩大农业补贴。

当然,我说这么多不过是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换我到国际贸易正在飞速发展的70年代,我肯定想不了这么多。事实上,当年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基本都被这套经济学模型说服了,纷纷响应新自由主义的号召,对国内市场作出了四点改革。

第一,取消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放弃农产品价格补贴,交由私人部门控制。

第二,解除农产品价格管制,与国际价格接轨,取消补贴性农业贷款,鼓励农产品出口创汇。

第三,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土地改革,取消政府管制,鼓励土地自由买卖。

第四,裁撤国营或半国营的农业销售和加工机构,减轻财政压力的同时鼓励市场竞争。

这四条措施很快发挥了作用,不过不是按照模型预测的那样发挥,实际发生的和模型预测的几乎完全相反。

首先,在政府退出公共性投入之后,市场并没有像模型描绘的那样,发挥自己的活力填补空白。于是,第三世界的农民突然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农产品太贱了。

我曾经在某些公众号上看过一些屯粮的号召,我不知道这么号召的人有没有去了解过我国的粮食市场。我在网上随手一搜,辽宁的普通小麦批发价1750块一吨,你买一吨,就算磨成精粉,至少还能剩700公斤。也就是说,你只需要花两千块钱,保管就能屯在家里吃到吐。你想,抛去物流加工和仓储成本,这粮价本身得有多低。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得下大力气,以高于国际粮价的价格补贴国内生产方。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古代就深刻地认识到谷贱伤农的原理,这个词就是从《汉书》里面来的。叶圣陶有个短篇小说叫《多收了三五斗》,讲的就是谷物供应过剩,农民贱卖谷物的悲惨遭遇。小说里还仅仅是国内竞争,要是换成国际粮食竞争,那就不是伤农,而是吃人了。

欧美发达国家通过机械化大农场生产粮食,生产完了还能拿补贴。放它们进入第三世界农业市场,就是降维打击,粮食价格很容易就被摧毁了。第三世界的农民把所有粮食卖光也赔不起种子钱和农机钱,唯一的结局就是破产。

农民破产导致了两个后果。

第一,土地释放了。因为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所以破产的农民被迫把土地卖掉。原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场逐渐兼并成集中的中大型农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竞争力。

第二,劳动力释放了。大量农民破产,新兴大农场的劳动力问题也解决了。

唉,这个过程怎么有点熟悉,英国看了直呼内行,是不是有点大航海时代羊吃人运动那味了。

于是,掌握土地的大农场主很快放弃了粮食种植,转而种植能出口创汇的经济作物。没办法,要恰饭的嘛,粮食又没利润,只能种经济作物维持一下生活这样子。拉丁美洲的情况最典型,它们独立前就是种植园经济,现在这波转型就非常熟练。这也是新自由主义许诺给每个国家的,全球化市场能满足你的所有需求,所以你只需要生产全球市场需要你生产的东西就够了,全球市场的需要就是你的需要。

本国农业,粮食自给率一下子就下去了。我们可以看一些拉美国家的数据。

海地。在20 世纪 80 年代,海地大米能实现自给自足。1995年,海地在IMF的建议下,推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政策,把大米关税从35%砍到3%,如今海地82%的大米依赖进口。顺带介绍一个数字,在2020国际粮食危机报告中,海地一千多万人,有370万处于严重饥饿状态。

墨西哥。墨西哥政府削减农业补贴,实行贸易自由化以后,人均基本谷物产量在20年间下降了10%,对外粮食依赖度从80年代的18%上升到90年代的43%。

危地马拉。危地马拉的主粮高度依赖美国进口,其中小麦只有2%是国内生产的。

历史讲到这里,现实发展虽然有很多地方跟新自由主义预言不太一样,但总得来说还不错。国内买到了更便宜的粮食,国家收获了更多的外汇收入,农民虽然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但他们成为大农场的雇工,拿上了老板的死工资,终于不用为粮食价格发愁了,毕竟慈悲的农场主替他们承担了这种风险。

好了,全球粮食资本冲击第三世界农业的问题暂时先讲到这里,这个矛盾通过农业自由化的形式保留下来,短时间内还不会产生明显的后果。我们接着讲第二个矛盾,产业链固化的矛盾。跨国粮食集团利用自己在资金、技术、物流、金融上的优势,抢占农业生产中的关键要素,为农业全产业链布局。如果说农业自由化制造了一堆炸药,那产业链布局就是制造了一个外壳,把炸药装起来形成一颗炸弹。

农业是一种依附性很强的产业,工厂虽然需要厂房,但机器设备在必要的时候还是可以搬走的。相比较而言,农业需要的耕地、淡水和气候条件,这些都被固定在地球大陆上,不可能流动。


 

对资本来说,想控制一种跑不走的产业,完全不需要亲自下场收购它,只需要把上下游抓在手里就够了。对农业来说,上游就是农业信贷、农业投入,下游就是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产品终端销售。

农业信贷很好理解,任何产业想要扩大生产,必然要先借钱,走完一个盈利周期,对农业来说就是地里打粮食或者收获其它作物的时候再还钱。鉴于拥抱新自由主义的国家放弃了政府在农业领域的投入,这种信贷只能由私人资本提供。

农业投入指的是农机设备,种子,化肥这样的生产资料投入。跨国粮食企业在农业投入领域走得是兼并和收购的道路,让相关企业快速集中化。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农业化工企业纷纷融合,大企业之间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来加强垄断地位。大粮企嘉吉公司把旗下的国际种子公司转让给孟山都,孟山都接着又收购了Delta&Pineland种子公司。这些巨头通过彼此交融的战略联盟来主宰农业食品体系。

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出的必要环节,一般有面粉加工,豆油压榨,食品包装等等操作。这些行业也是高度集中的,跨国粮食资本的代表,首字母依次为ABCD的四家粮企控制了全球63%的面粉加工,87%的玉米湿磨,85%的豆油压榨。

农产品终端销售就更不用说了,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经济作物肯定是本国不能消化的,必然要出口,所以必然会交到跨国粮食资本手里。前面提到的四大粮企总共掌握了全球73%的农产品贸易。

假如一个农民想要发展农业,那么他首先要找跨国粮食资本借钱,借完以后需要租借或者购买他们的农机、种子和化肥。土地有了产出以后必须要找他们加工,加工完了之后还要通过他们的销售渠道出售。可以说,球证,主办,裁判,协办都换成了他们的人,那农民怎么可能掌握粮食生产的主动权。

在跨国粮食资本进入第三世界农业的早期,他们把粮食价格压得很低,这是因为它们需要靠价格战抢占市场。等到他们掌握农业产业价值链,彻底控制农业市场的时候,他们凭什么还卖这么便宜。资本的本性可是逐利啊。

讲到这一步,随着新自由主义和私有化的结合,跨国粮食集团逐渐掌握农业市场,炸药和外壳终于合并成一颗炸弹,只等金融资本攫取利益的贪欲充当引信,第三世界的粮食危机就将爆发。

我们先来看08年的粮食价格数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大豆上涨74%,小麦价格上涨97%,玉米价格上涨95%,大米价格上涨207%。伴随着粮食价格上涨,第三世界国家几乎一下子就陷入了饥荒。

这些发展中国家工业落后,普通人只能靠低端产业打工赚点薪水。国际粮价猛涨,但他们本国不产粮食,不能用自己的粮食平抑物价,所以他们咬着牙也得买啊。

很多人一直有个误区,以为落后国家的人是因为穷买不起粮食,才陷入饥荒的。但实际情况更可能是,他们买不起粮食,所以贫穷。

过去,普通人靠工资买国际廉价粮食,勉强能维持温饱。等到粮价起来,他们被迫将80%的收入都用来买粮食,相当于恩格尔系数飙升到80%,而重度贫困划线的恩格尔系数不过是59%。

同理,很多人以为亚非拉国家国内动荡导致他们贫困,但更真实的情况是他们贫困,普通人普遍活不下去,所以社会动荡。中国古代历史告诉我们,吃饭问题太容易转化为社会问题。生活过不下去的时候,什么极端主义、恐怖势力都起来了,导致各种利益集团打来打去。更糟糕的是,贫困导致动荡,动荡加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

我在联合国出版的世界粮食危机报告里面,扫过每一个饥荒国家的概要,基本都是相似的悲剧,相似的社会陷阱。

在200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悲观地宣布,全世界第一次有将近10亿人遭到饥饿的威胁。

与此同时,我们再来看跨国粮食企业的利润增长。2007年ADM的利润上升了67%,邦吉的利润上升了49%,嘉吉的利润上升了36%。到了2008年第一季度,ADM的毛利润上升了55%,邦吉的毛利润上升了189%,嘉吉的净利润上升了86%,三家公司的平均利润上涨103%。除此之外,三大化肥企业(Postash,Mosaic,Yara)利润平均上涨139%,最夸张的Mosic利润上涨1200%,三大种子、农药公司(孟山都,先正达,杜邦)利润同比增长91%。

嘲讽的是,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了,注入粮食期货市场的热钱被迫撤出,粮食价格被迫刹车,粮食危机得到了极大的缓和。让无数企业破产,银行生成无数坏账的金融危机,竟然拯救了第三世界劳苦大众的口粮,资本主义世界的黑色幽默,真的让人笑不出来。

2007到2008粮食危机结束以后,经济学家们作了大量反思,谁该为这次粮食危机负责。最主流的反思是怪粮食能源化,也就是用玉米去酿酒精,当作石油的替代能源。国际组织基本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这个观点。世界粮农组织认为美国的玉米变乙醇计划应该为世界玉米价格的上涨承担三分之一的责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这不够,应该加到70%。世界银行折中一点,估计美国政策应该为世界农作物价格上涨负 65%的责任。美国农业部前首席经济学家稍微讨价还价了一番,认为美国承担 60%的涨价责任就差不多了。

然而站在粮食能源化这件事本身,你很难指责它是一个坏政策。一方面,每个国家都希望减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缓解石油价格波动导致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汽车烧乙醇汽油有效降低了空气污染,这不正是环保主义者孜孜以求的事情吗。

既然粮食能源化怪不得,那有人走出了第二条反思道路,怪新兴发展国家,比如说怪我们中国。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人民消耗了大量肉蛋奶,这些消耗都是通过畜牧业增产来平衡的。现代畜牧业早就过了放牧的年代,要想增产,只能用粮食作饲料喂出来。我国每年要进口大量的玉米、大豆用作饲料,所以有人认为,新兴国家的牲畜抢走了饥荒国家的口粮。

然而,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人的本性,假如否定掉人的本性,人类社会还能存在吗?更何况,我们中国消耗的肉类主要是猪肉,肉饲比3到4之间,意思是吃3到4斤饲料长一斤肉。相比之下,欧美国家主要消耗牛肉,肉饲比4.5到7.5。明明欧美国家消耗了更奢侈的畜产品,喂掉了更多的粮食作物,为什么他们不需要负责,就因为他们先发展先富裕吗?

好了,现在问题来了,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没错,但饥荒人口就真真切切地摆在那里,需要有人给出一个解释。要我说,这就是典型的结构性矛盾,寻求表面上的原因是没有意义的,真正出问题的是整套粮食全球化秩序。

在世界粮食贸易中,跨国粮食资本从投资到生产,从加工到流通,全套地控制了农业全产业链。资本有这么大的掌控力,它一定会想办法变现。如何从商品中赚到更多的钱,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制造稀缺啊,钻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跨国粮食资本想要提高粮食贸易的利润,就一定要想办法让粮食变得稀缺。他们想到的办法是,开发新的粮食需求,需求多了,供不应求,粮食自然就稀缺了。

可以想象,即使我们信了前面那些反思,让新兴国家砍掉肉蛋奶需求,禁止用玉米发酵乙醇。那下一步,粮食资本也要想出新的办法来制造稀缺。比如找化学家研发,看看粮食能不能制造别的工业有机原料。或者拼命吹捧有机食品,推动农场全面种植有机粮食。又或者他们干脆换一种产量更低的作物种。比如北美有藜、菊草、扁蓄、小大麦和五月草这样的作物,它们的种子营养价值特别高,蛋白质、脂质含量吊打现在所有主粮,简直是营养学家梦寐以求的作物。只要把它们的营养价值吹上天,那产量低就不是问题,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总之粮食一定不能贱卖,一定要卖出利润。

只要这套国际粮食垄断资本还在,问题就一定会不断发生。按马克思的说法,这就是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指望获得货币利益的全部精神,都和供应人类世世代代不断需要的农业有根本矛盾。

今年因为新冠疫情引起的粮食危机,本质上也是这一套不公平贸易体系的延续。第三世界国家不生产粮食,他们先生产自己的经济作物,把经济作物卖出去换成外汇,再把国际粮食买回来。过去粮价上涨导致他们买不起粮食,现在疫情导致全球物流受限,他们卖不出东西换外汇,自然也没钱买粮食。

畸形的全球生产分工,剥夺了第三世界粮食自主的能力,然后沦为国际贸易的奴隶。他们的人民能不能吃上饭,不取决于地里到底长出了多少粮食,而取决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那些金融资本家们玩的金融游戏有多溜。粮食全球化的故事就是这么残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