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北京中考折射出怎样的教育问题
我是一个北京初三学生的家长。中考刚刚结束,这两天家长和孩子们都在忙于填报志愿,轰轰烈烈。对于今年的中考,我能说的只有两个字:悲哀。
众所周知,北京高中的教育资源集中在海淀和西城两个区,而北京这几年的政策是希望教育资源平衡,严格限制重点中学跨区招生,因此这两个区之外的考生要想跨区进入北京最好的高中,历年来竞争难度比高考考进985都大。北京最好的几所中学给外区的指标少的可怜,而且分配极为不均。可以简单理解成:如果外区考生想进入北京最好的高中,至少要进入全区前10名(有的区甚至前3名或者状元)。
我的孩子是北京某城区重点初中的初三学生,算是个好学生,2019年底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排名全区前3名。从前几年的中考经验看,中考正常发挥是有机会获得跨区名额的。但是不幸的是,在今年疫情的特殊情况下,一切都改变了。
今年中考,为了适应疫情,考题难度全面降低,今年各高中的录取分数线预计比去年要高出10多分。580满分,往年上570的学生寥寥无几,平均每个区也就个位数,今年上570的学生,平均每个区几百人,各科满分,高分比比皆是。分数出来无数人大跌眼镜。
我的孩子在尖子生中属于能力强,底子好,知识面广,无偏科型的,但是属于比较粗心的这种。有一定水平的家长都知道,这类孩子对于难度较高的考试,往往容易取得好成绩,但对于容易的卷子,反而发挥不出水平。因为如果考题太过简单了,考察的侧重点就不是学生真正的知识水平,而更多的侧重点是细心程度。
中考分出来,我观察了一下他们学校的高分情况。原本他们年级常年前5名的几个学生,最终都没有排到前面去,他们和我的孩子类型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在成片的高分中被埋没了。最终成绩最高的几个学生(575分以上),都属于之前的第二梯队,这几个孩子都是属于格外踏实,细致(甚至有点书呆子,无贬义)类型的。
我无意贬低最终取得最高分的这些孩子,他们同样优秀,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可是中考作为一项重大的选拔性考试,这种结果,真的对像我们孩子这种类型的考生公平吗?570和578,几分的差距,真的就能证明一个孩子的真实水平吗?
第二个现象,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初三下半学期绝大部分时间学生们都是在家上网课。最终成绩好的学生,都是学校线上教学条件好,学生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城区的,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孩子,基本是宽带+WIFI+电脑+PAD+手机+打印机全套信息化装备进行线上教学。如果条件不允许的孩子们,他们得到的训练和教学质量是根本无法和重点校,重点班级相比的。实际造成的结果就是,城区的比郊区的强一大块,家里有钱的比没钱的成绩高一大块。作为普及教育,这种方式在大视角下公平吗?
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相比一些经济还不太发达的地区,我的家庭和孩子的条件已经比他们优越多了,我不会因为孩子没有考上最好的中学责怪他,我会告诉他,相比那些条件不如咱们的孩子,你已经很幸运了。只要继续努力,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不过作为首都的教育工作者,即便有疫情的特殊原因,是不是应该好好对于今年的中考反思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