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世家,克继玄成——父子宰相张氏家族的教育(上)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3331字 | 阅读需7分钟
“自祖父至曾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已。”
在以康乾盛世为背景的历史剧中,总浮现着一个家族的身影:安徽桐城张氏家族。这一家族,在清朝曾经出了一批经邦济世的人才。陈康祺《郎潜纪闻》中曾经如此评价这个家族:“自祖父至曾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已。”这里指的是从张英开始,张廷瓒、张廷玉、张廷璐、张廷瑑、张若潭、张若霭、张若澄、张若需、张曾敞、张元宰、张聪贤“六代翰林”共12位。张氏家族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因为他们的祖辈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家训。曾国藩,这位在晚清取得了突出成就的人物,对这个家族教育子孙后代的方法推崇备至。他给儿子写信时说:“颜黄门之推《颜氏家训》作于乱离之世,张文端公《聪训斋语》作于承平之世,所以教家者极精。尔兄弟各觅一册,常常阅习,则日进矣。”一本书就能够让后世子孙天天进步,如果言传身教同时进行,又将是怎样的情形呢?不妨让我们走进张氏家族,去体味一下宰相世家的风采。
《颜氏家训·序》
明万历二十年(1592)程荣刊汉魏丛书本
父子宰相受荣宠
电视剧《雍正王朝》用了两集,全方位展示扣人心弦的八王议政。雍正皇帝在朝会上遭遇八王的刁难,当时在场的人噤若寒蝉,雍正二年(1724)的状元王文昭挺身而出,遭到辱骂。雍正的皇位岌岌可危。一直站在旁边观察事态的张廷玉,在八位王爷的意图已经足够清晰明确后,引经据典,通过几番驳立,让王爷们哑口无言。张廷玉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当然,《雍正王朝》毕竟是根据二月河小说改编而成的历史剧,值得推敲之处不少。这一段“八王议政”的剧情实际上是浓缩反映了雍正二年二月至四月发生的各种事。当年二月十四日,雍正皇帝谕责胤禩怀挟私心,遇事拨弄是非,动摇百官的意志,搅扰阻挠雍正的施政方针。四月,雍正皇帝对胤禩进行了如下声讨:“肆行悖乱,干犯法纪,朕虽欲包容宽宥,而国宪具在,亦无可如何,当与诸大臣共正其罪。”削宗籍、圈禁、派去守陵、降爵等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在雍正的各位手足身上。
雍正皇帝像
此时的张廷玉,是雍正皇帝身边的重要辅佐大臣。雍正元年(1723),自康熙年间已经在南书房办公的张廷玉再次进入南书房,与朱轼等人同为诸皇子师傅。不久,雍正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八月,张廷玉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九月,调任户部尚书。十月,张廷玉任四朝国史总裁官。
雍正初年,朝廷在西北对蒙古准噶尔部大举用兵。准噶尔部不断在边疆地区起衅,而当时负责边疆的大臣不太得力,雍正皇帝不得不频繁向边区发布命令,指授方略。张廷玉“日侍内值,自朝至暮,不敢退,间有待至一二鼓”。张廷玉自己也曾指出,当时除了重要的工作需要处理,每天早晚还需要在宫里值勤,“宣召不时,昼日三接,习以为常”。于是,张廷玉即使是坐在轿子里的时候,也常常“披览文书”,不得休息。
正是这样通宵达旦地工作,张廷玉得到了雍正皇帝的高度肯定和慰问:
尔事务繁多至此,一日所办竟至成帙,在他人十日尚未能也。恐尔眠食之时俱少矣!嗣后切宜爱惜,精神勿过劳,以负朕念。(《澄怀园语》)
雍正皇帝对张廷玉的肯定,可不仅仅是一句慰劳之词。雍正六年(1728)三月,张廷玉晋保和殿大学士,不久他又被任命兼管吏部尚书事务。虽然不断在要求自己和家人拥有谦冲之怀,张廷玉还是忍不住对自己得到的重用,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记述:
本朝定制:各部满尚书在汉尚书之前。廷玉以大学士管吏部、户部事,特命在满尚书之前。雍正六年,公富尔丹管部务,富以公爵兼尚书,非他人可比。玉逊让再四,上仍命余居前。又朝会班次:大学士在领侍卫内大臣之下,上命玉在公侯领侍卫内大臣之上。皆异数也。(《澄怀园语》)
这样的重用,不是从张廷玉开始的,而是从其父亲张英开始的。康熙十六年(1677),朝廷颁布诏令,设立南书房,选拔一些作风朴实、学问精深的人,每天陪伴在皇帝身边,以备顾问或征召。张英因为家世儒业,幼读经书,过目成诵,被选入内。不久,他得到了更大的殊荣:赐居西安门内。这一赠赐,开了清朝词臣赐居禁城之内的先河。
《康熙南巡图卷》第七卷“无锡至苏州”(局部)
清代王翚等绘
为什么张英能受到如此重用?这与张英的才华、智慧、人品均有密切关系。当时的典诰文章,多数出于张英之手。方苞曾这样说张英受器重的程度:“公自翰林历卿贰,践政府,虽任他职,未尝一日去上左右。”这种器重,是张英自己赢得的。在康熙四十年(1701),已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请求致仕。康熙皇帝见他已经反复提出过辞呈,于当年十月同意了他的请求,但要求他等开春之后再离京。临行时,康熙皇帝在畅春园为其饯行,并下令沿途驿站、官府接待时“勿限常额”,优遇有加。此后康熙两次南巡,均召见张英,并让其从淮安陪侍到江宁。张英《南巡扈从纪略》中有所记载。
正是从张英开始,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对张英、张廷玉父子的信任和重用,使得张氏家族迅速发展壮大。尤其是张家与安徽桐城姚家互为婚姻,共同促进了张、姚两家社会关系网络的壮大。到乾隆年间,家风极好的张、姚两家,子孙联袂登朝堂,势力之大,成为朝廷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康熙
刘统勋担任左都御史时,朝廷上因为张廷玉和讷亲两人位高权重,且政务上多有相互支持之处,出现了张家和钮祜禄家族声势相倚的传闻。为了释除朋党嫌疑,刘统勋连上两折,一折说明张廷玉家族的现状和解决办法,一折说明讷亲的处事风格及其处理政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两折中,与张廷玉有关的奏折是这样的:
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责备恒多。窃闻舆论,动云“张、姚二姓占半部缙绅”,张氏登仕版者,有张廷璐等十九人,姚氏与张氏世婚,仕宦者姚孔等十人。二姓本桐城巨族,其得官或自科目荐举,或起袭荫议叙,日增月益。今未能遽议裁汰,惟稍抑其迁除之路,使之戒满引嫌,即所以保全而造就之也。请自今三年内,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
刘统勋此折,为张廷玉一家在位极人臣后成功避免家族祸端奠定了基础。这事发生在乾隆六年(1741)。此后,张氏家族虽仍在政界叱咤风云,但已经开始为淡出政界、淡出人们的视野做准备。仍受乾隆皇帝倚重的张廷玉,反复要求致仕。几年的努力未果,张廷玉在年近八旬时做出了一个当时让不明真相的人看起来足够幼稚的举动:在乾隆皇帝承受丧子之痛时,张廷玉再三坚持致仕。乾隆大怒,下令削去张廷玉的官爵,取消他本该有的配享资格。这事发生在乾隆十五年(1750)。五年之后,张廷玉安然地在家乡离世,葬于龙眠山。得知张廷玉病逝,乾隆皇帝念其为三朝元老,遵清世宗遗诏,仍令张廷玉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
如果与讷亲的命运进行比较,或许更能体味这一平和过渡的不易。乾隆十四年(1749),讷亲主持大小金川之役不得力,被押解回京。回京路上,乾隆皇帝送了一把刀给侍卫鄂实,这刀原是讷亲的祖父遏必隆的遗物。行至班拦山,鄂实命讷亲自尽。当年同时被物议的两位大臣,张廷玉的结局显然更符合人们的愿景。
张廷玉书法(晋代傅元《走狗赋》)
收录于《十犬图册》,藏于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感觉身体逐渐老衰之时,想起张廷玉。乾隆五十年(1785),皇帝曾说:“所谓老衰而戒之在得乎?朕又以廷玉之戒为戒,且为廷玉惜之!”这段话里,已经算得上十全老人的乾隆,到底想说明什么问题,很值得后人反复咀嚼玩味。从张廷玉离京亲自打理家族开始,张家经过30年的韬光养晦,已经平稳地渡过了家族隆盛至极的危机,逐渐过上了平淡冲和的殷实生活。
-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