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安门上,与李讷、林豆豆合影那位前辈

现代人一提起“山”,映入脑中的便是泰山的雄伟,黄山的俊秀,或是喜马拉雅山的高耸云端。但是古代人所说的“山”,其实指的不仅仅是高耸的石质山峰,凡是高出地面的都是“山”。《国语。周语》云:“山,土之聚也。”

500

 

想必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如果再问一下,目前世界上最矮的山在哪里?叫什么?恐怕回答上来的不多。

 

好吧,我来告诉你,世界上最矮的山在山东省寿光市的孙家集街道办事处,它的名字叫“静山”,它的身高只有0.6米,长1.24米,宽0.7米。

500

 

或许你心里不服气,这不就是块普通的石头吗?怎么称作山?人人皆知寿光是一个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连寿光的名字起源,几千年前因为此地“平畴如光,人民多寿”而得名,什么时候冒出一个山来?

 

其实在一百多年前的民国时期,当地百姓因为这块石头影响农作,就想把它挖走,没想到的是这块石头越挖越大,四面八方都一样,没有底线,深不可测,根本无法挖到底。也就是说这块所谓的“石头”只是冰山一角,具体被掩埋在地表之下的体积有多大,纵深有多少,具体高度有多少目前仍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座山真的很大,有的说它隶属于太清山系的一部分。也有的说它是泰沂山脉的余脉延伸,直至深入到渤海海底。

 

关于静山的来历有很多,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当时,秦始皇封禅泰山后,问丞相李斯在仓颉的出生地究竟有没有山,而李斯则回答仓颉的出生地一马平川,根本没有山,于是,秦始皇就把一块凸起的山石命名为“静山”。

 

静山的神奇,不仅盛行于当地百姓祖祖辈辈的口头流传中,而且相关文献对此也有记载,清朝末年,寿光境内划为十五个区,其中就有以静山命名的“静山区”。

 

自古山以高大险峻著名者多,而以小巧玲珑见称者少;以大为“最”者世间固多,而以小为“最”者未有所闻。寿光的静山不为外人所知理故如此。

 

正因为它的矮小和神奇,如今静山已经成为寿光市重点保护单位,出台了政策来保护它,不许任何人破坏静山,一是不准对静山进行深挖;二是不准在静山附近搞建设;三是防止个别人砸山取石。近些年来,寿光市还专门把市区的一条路命名为“静山路”,当地也专门以“静山”命名了“静山小区”。

 

一马平川缺山的寿光,河流却非常丰沛,有十几条比较大的河流流贯境内,其中三条南北走向的大河把寿光划成一个“川”字。非常巧合的是,抗战时期的“寿光三杰”分别诞生在这三条河流旁边的村庄。

 

最西部的一条是发源于五岳之首的泰山北麓的小清河,流经济南市的槐荫、天桥、历城、章丘,以及邹平、高青、桓台、博兴、广饶、寿光6县,从寿光市的羊角沟入渤海,全长237公里。山东抗战英雄马保三司令就诞生在这条河流附近的牛头镇村(详见民生文旅《导师好学生,山东抗战第一人》)。

 

最东部的一条是丹河,古称丹水,源出临朐县丹山,流经临朐、昌乐、寿光三县市,在寿光市东北方向流入渤海。抗战时期著名骁将——渤海第三军分区司令兼山东军区警备第七旅旅长赵寄舟就诞生在这条河附近的赵家辛章村(详见民生文旅《若不犯李云龙式错误,他至少开国少将》)。

 

中间的一条著名的河流——弥河,其主流发源于五镇之首的东镇沂山天齐湾,共有150余条大小河流组成,全长206公里,流经临朐、青州、寿光三县市,在寿光境内分叉后,分别在羊口港和央子港流入渤海。

 

500

 

弥河是寿光的母亲河,在寿光境内蜿蜒盘绕70公里,自古以来有“寿光县,弥河串”的谚语。

 

在寿光境内弥河最宽阔的一个转弯处河西岸和静山东面中间,隶属于孙家集镇,有一个不大的村庄叫范于村,如果说山东有引以为自豪的“一山一水一圣人”,那么寿光则有“静山”、“弥河”和陈少敏组成的“一山一水一女杰”的黄金组合。

 

500

陈少敏原名孙肇修,1902年出生在寿光静山和弥河之间范于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兄妹五人,她排行第三。父亲孙万庆是同盟会员,曾于辛亥革命时从军当过连长,后解甲归田,一边租田耕种,一边教小学。

 

走南闯北加过世面而又性情刚烈的父亲,对陈少敏的性格养成影响很大,使她从小就敢于向封建礼教和恶势力挑战。那时的中国农村女孩子从小就要缠足,而陈少敏在开明父兄的赞同下,不顾乡里邻村的嘲讽,率先不缠足,留大脚,被乡邻称之为“陈大脚”。正是她的这双大脚,成就了她后面的一段人生传奇。

 

500

 

左起:李讷,陈少敏,林豆豆,叶群

 

陈少敏自幼跟父亲读书识字,13岁时因家境困难,独自一人闯青岛,在一家日本人办的纱厂当童工。1923年陈少敏加入了中共一大代表之一的邓恩铭组织的秘密工会,因参加罢工被厂方开除,后经人介绍进入潍坊美国传教士开办的文美女中读书,接触到西方的思想和一些科学知识。

 

1927年,陈少敏秘密参加了共青团,,1928年,在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中大显身手的陈少敏在党旗下宣誓,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1930年春天,陈少敏在中共青岛市委领导下的职工运动会工作,一天,市委书记唐汝贤对她说:“山东省委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中央派来任国祯同志任省委书记,着手恢复党的工作。组织研究决定,让你和任国祯同志扮成假夫妻,组成一个家庭。”陈少敏听了一愣,想党里怎么还有这种特殊任务?唐汝贤见状赶忙解释道:“任国祯同志到青岛首先要租房子,作为省委秘密办公机关,而街上租房子都写着没眷属不租,组织上知道,你还是位姑娘,但考虑到工作需要,情况特殊,不得已而为之。”

 

500

通达事理的陈少敏,为了党的事业,便在青岛以“夫妻”的名义与任国祯租了一间屋子。由于志同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磨合,他们真的产生了恋情。经组织批准,1930年6月26日,陈少敏与任国祯正式结婚,成为一对革命伴侣。

 

1930年12月,任国祯调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接着到天津领导工人运动,不久又调任中共唐山市委书记。陈少敏随之前往,做党的机关工作,负责处理职工运动问题。

 

500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北方局派任国祯以特派员的身份赴山西建立抗日武装。陈少敏因生孩子没能一同前往。然而,任国祯刚到太原即被叛徒出卖,在敌人的严刑逼供下,任国祯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后被敌人枪杀于太原小东门外。

 

陈少敏闻听噩耗,受到严重打击,把刚生下不久的女儿送回寿光老家抚养,不久因病无钱医治而夭折。她忍受住丧夫失女的悲痛,坚持跟党走,继续为党工作,革命意志丝毫没有动摇。

 

1932年,陈少敏任中共天津市委秘书长、妇女部长,同年10月被捕,1933年1月获释,3月调任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长。

 

1935年5月,陈少敏任中共冀鲁豫特委组织部长,后任特委副书记。同年冬,陈少敏奉命到冀鲁豫边组建红军师,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以配合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等率领的红25军从鄂豫皖苏区实施战略转移。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党组织决定调陈少敏到中央党校学习。到延安后,有一天突然接到通知,导师要会见她。

 

原来导师交给陈少敏一个任务,护送徐特立以八路军驻湘代表的身份,由延安返回长沙去组织发动湖南抗日工作。由于国民党也知道徐特立在湖南威望很高,非常害怕他回去,将会在沿途设防阻挠。为了徐特立的人身安全,导师想让陈少敏化装成徐老夫人,想方设法掩护徐老回到湖南,完成任务后再回延安学习。

 

陈少敏愉快的接受了护送任务,化装打扮后即与徐老一起启程,路上随机应变闯过了道道艰难关隘,把徐老安全送到长沙。回延安后立即向导师汇报,导师亲自送她到中央党校学习,称赞她是“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

 

1939年1月,时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兼任一支游击队政委的陈少敏率领一支武装,来到鄂豫边区,与李先念、陶铸会合,接替钱瑛担任鄂中区党委书记,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战斗生活。

 

为了巩固鄂中抗日根据地,陈少敏和李先念首先指挥部队消灭了汉奸李又唐的8个大队3000人,随后又组织了新街战斗,一举歼灭日军100多人。抗战时期,新四军部队在一次战斗中消灭100名以上的日本鬼子,除去陈少敏组织的这次战斗外,好像只有“战神”粟裕做到过。从此,陈少敏和李先念名声大振,日军和汉奸再不敢轻举妄动。

 

1939年6月11日,在湖北省京山县的养马畈村,陈少敏主持召开了在鄂豫抗日游击战争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养马畈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和导师关于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六条指示,讨论豫南、鄂中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的问题。会议决定成立新四军鄂豫独立游击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任政治委员。

 

在李先念、陈少敏的领导下,突破日伪顽势力的层层夹击,经过浴血奋战,这支游击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发展成近万人的大部队。随后,成立鄂豫边区党委,中共中央任命陈少敏为区党委书记。

 

1940年1月3日,鄂东、鄂中、豫南三个地区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

 

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鄂豫挺进纵队改变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陈少敏任副政治委员。陈少敏和李先念等人一道群策群力,将鄂豫边区发展成为雄踞大江南北、横跨五省交界的大规模抗日根据地。

 

500

“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陈少敏积极响应导师的号召,领导鄂豫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她赤脚下田,帮助抗属和缺少劳动力的农户犁田耕地、薅锄收种,她朴实亲民的作风深受鄂豫边区人民群众的爱戴。“陈大姐,种白菜,又肥又大人人爱”的歌谣一时传遍中原广大乡村。

 

陈少敏在中原抗战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鄂豫边区曾专门生产过“女将军”牌香烟,烟盒上印着一位跃马举枪的女将,中原百姓们都说。那就是俺们爱戴的“大脚女将军陈大姐”!当时,根据地人民这样传颂她:“陈大姐一到,老百姓开门睡觉。”日寇汉奸和国民党顽固派则这样形容她:“身骑战马,双手打枪,要打你的眼睛,不会错打鼻梁。”陈少敏被看成了一位神出鬼没的女将。

 

解放后风靡一时的“双枪女将”故事,原貌就是陈少敏“智闯孝感城”。当年驻守在孝感城的日军气焰十分嚣张,不少新四军和抗日群众在城内的家属都惨遭杀害,陈少敏决定教训一下敌人。可新四军和日伪军比起来还弱小的多,因此很多人感到攻打孝感城有点不自量力。陈少敏胸有成竹的说:“不要担心,出其不意,定能马到成功。何况我们在孝感城里面有很多关系,打个招呼,叫他们对城里的一些伪军头目和开明绅士做好工作。”

 

在一天大早,陈少敏仅率领一只骑兵小分队就冲进了孝感城,她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一路挥舞双枪。跟随的战士边冲边喊:“陈大姐的队伍来了!哪个还敢跟我们新四军的家属作对,我们就杀他个片甲不留!”早就听说陈大姐名字的群众和一些暗中相助的伪军也紧跟大喊:“陈大姐来了!新四军来了!”一时间全城震动,正聚在一起吃早饭的日本兵顿时大乱,待他们惊慌失措地拿起枪冲到街上时,陈少敏已经带着小分队撤出了孝感城。自此,孝感城里敌人的气焰果然收敛了许多,再也不敢轻易下乡残害新四军家属和抗日群众了。

 

这次奇袭奠定了陈少敏“双枪女将”的美名,从此日伪军都对陈少敏有所顾忌。直到抗战胜利20年后,当年日本侵华军人访华团来新中国访问,其中又一名叫山本太郎的前日军联队长专门提出要求,拜访一下当年在鄂豫边区赫赫有名的女将陈少敏。当他见到陈少敏时,连说:“真了不起,了不起!敬佩,敬佩!”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咱老百姓”!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政府共授衔7位女将军,其中3位中将,分别是:宋美龄、奇俊峰、巴云英;4位少将,分别是:额仁庆达赖、姜毅英、谢冰莹、胡兰畦。尽管导师领导的共产党抗日武装没有为自己的将领授衔,但在鄂豫边区老百姓的心目中,陈少敏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令敌寇闻名丧胆的女将军!

 

陈少敏在抗战中战功卓著,在党内外和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1945年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她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在七届七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当时,在全国女党员中,只有著名的女革命家蔡畅一人当选为中央委员,陈少敏和邓颖超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而像黄克诚、粟裕这些著名的战将当时也不过才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派调集30万大军,将中原我军6万余人包围在鄂东宣化店一带,狂妄宣称要在48小时内一举歼灭我中原军区部队。陈少敏和李先念、王震等一起,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实行战略转移,分三路突围。

 

陈少敏提出并经区党委集体研究作出决定,将随军行动的2100多名地方干部“沿途化装疏散”,以减轻作战部队的压力。由于及时实行了这一关键性的措施,在这万分危机的关头,保存了一大批富有斗争经验的地方干部。正当蒋介石叫嚣悬赏100万到200万元收买李先念、陈少敏、王震的人头之际,李、陈、王三位将军已经率领中原军区部队奋勇冲出包围圈,使蒋介石妄图消灭中原我军的计划最终化为泡影。

 

新中国成立后,陈少敏从事工会工作,人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职务高了,担子重了,但她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1962年她到老革命根据地搞调研,在老区每到一地,都是很远就下了汽车,然后慢慢地步行进村。

 

陈少敏晚年的传奇可用石破天惊来形容。1968年10月,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31日的全体会议上,当大会宣布就“永远开除刘少奇出党”的决定进行举手表决时,与会的132名代表中,陈少敏成为唯一一名没有举手同意的人。

 

只有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才知道当时的环境、当时的气氛,是不容许人们有不同的意见的。当然举手表决同意的人无损于他们的光辉和伟大,因为那是时代的需要,是政治正确的表现。而陈少敏的这一壮举,体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另一种方式的事业忠诚,展现的是高尚的情怀和人性的光辉。

 

会议结束后,同为潍坊老乡,康生阴沉着脸找陈少敏质问:“开除刘少奇的党籍,你为什么不举手?”

陈少敏回答:“这是我的权力!”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召开,决定彻底为刘少奇平反、恢复名誉。但是陈少敏没能等到这一天,1977年12月,陈少敏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5岁,一代传奇人物从此告别了历史舞台。

此经典事件再一次证明,很多谣言非常无耻,抹黑手法非常下作!实际上,导师对党内同志的不同意见,一直很包容!

往期推荐:更多优质内容请关注民生文旅公 众 号

独立日有感:如何避免“高开低走”?

十年磨一剑,花落雄安城

已经证实:冠状病毒这样来的!

美敌污蔑打压,是中国进步最大动力

今天还有人敢指责,厉害了我的国吗?

用切香肠战术推进祖国的统一

导师的逆袭3.5:毛周一体的事实

前浪与后浪与跳楼

总理为何婉辞第一门豪亲?最终选择邓大姐

醒来

新冠2020,中美国运分水岭

病毒来自哪?做空谁暴利?

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

消失的蒋超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