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参加的科创大赛,有多少水分
作者 | 王鹏凯
近日,云南一名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的论文引爆了舆论。
事件要追溯到去年,2019年12月,六年级的陈同学凭借《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这一项目,获得了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青创大赛 ”)小学组三等奖。
获得三等奖的《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得奖者是云南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
事件的争议和端倪不少,比如这个选题明显地超出了小学生研究能力的范围,以及实验记录里那一句“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的稚嫩,还有媒体逐渐披露出的作者父母家庭背景,指向了比赛评判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7月15日、16日,云南省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先后发布通报,认为该项研究报告违反大赛评审原则中“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规定,决定撤消其奖项。
同时,获奖学生的父亲——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勇彬也发表声明,承认过度参与项目编撰过程,并向社会致歉。
获奖学生父亲陈勇彬的致歉说明
随着关注范围的扩大,当事人参加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比赛的性质、作用和意义,一并受到了讨论。
1
“作弊手段”
目前经营一家创业公司的黄权浩从2010年开始接触青创大赛,十年间,他的身份从参赛选手变成领队,再到赛事评委。
看到云南小学生的新闻时,担任广东某市青创大赛评审的黄权浩并没有特别惊讶,他坦承道,“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作弊手段”。
“老师代做、机构代做和直接买课题是青创赛事常见的三种作弊类型”,黄权浩表示,上述新闻提及的行为可以归纳到第一种作弊形式里。评审的作用,就是要将这部分人给识别和剔除出去。
评审是如何发现端倪的?
按道理来说,“参与度”是很重要的考察指标。
据了解,赛事在每个级别的评选中都设置了封闭答辩环节,由选手现场对项目进行操作展示,而考评的人则是评审;如果是抽象的研究报告,评审人员则会提出细节问题,考察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了项目的研究里。
因此,项目质量本身并不能直接决定成绩,学生的问答表现,同样会左右最终的结果。对于在答辩过程中被判定为参与度不高的项目,评委一般会视严重程度做出淘汰或降低奖项的决定。
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赛者正向观众介绍她的科教制作创新作品“人体兴奋传导演示器”
这个办法,向来能较为直观地检验到学生的真实能力。然而,也有例外。
在黄权浩看来,对于小学生而言,“毕竟年纪太小了,没办法系统地做完一份研究”,这时候,老师的参与很难避免,“老师的帮助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至于老师参与多少,学生探索多少?在实践中,往往有真空地带。
与此同时,新闻的曝光也凸显了青创大赛的赛制漏洞,为什么明显与小学生心智不符的“高深”论文,能通过层层筛选,却不被发现?
第34届青创大赛的参赛选手何杜回忆说,比赛从校内选拔开始,接着是区县级、地市级的选拔,之后再是省级选拔,省级一等奖中最优秀的项目,才有资格参加最终的全国竞赛。整个周期很长,需要大半年的时间。
杨溢是一名参加了三届比赛的“老选手”,如今正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作为青创圈的前辈,他认为像陈同学这样的选手,肯定在事前“有所准备”,会进行相对系统的演练,那样能在答辩中对答如流。如果地区评选宽松,就很难会被刷掉。
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赛选手向参观者展示作品“车窗玻璃被砸即时报信装置”
同时,黄权浩也指出,作为全国性赛事,地区之间的参赛水平肯定会存在差异。“一些地区的项目质量可能普遍低一些,稍微突出点的项目就容易入选。”
黄权浩猜测,陈同学这个项目,其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很可能在国赛中被看出来了,“因为三等奖基本上就是安慰奖。”
青创大赛官网公布的竞赛规则也部分印证了这一点。在全国竞赛中,通过资格审查的项目进行初评,在小学组,成绩排序排名前50%的项目入围终评,参评一、二等奖,其余项目获得三等奖——也就是说,这一阶段几乎没有淘汰,“你只要能参加,基本就有奖,因为到了国赛,人真的不多了。”何杜说。
2
从下往上的筛选
如前所述,青创大赛有一套相对客观和严格的评选标准。以黄权浩所在的城市为例,每年会收到区县级选拔上来的400多个作品,“这里的淘汰比例是很大的,我们会在初期评审的时候就筛掉将近300个。”
这一阶段的筛选,主要是针对项目本身进行的,重点考察课题的科学性、发明的创新性以及资料的详实度。“一些看起来很厉害的项目,如果选手答辩时一问三不知,我们是会直接淘汰的。”
剩下的100来份作品,会进一步送到省级和国家级评委组参与评比。“评委组的水准是逐级上升的,省级主要是各高校的教授,到了国家级就是中科院级别的专家,只会越来越严格。”
比赛的官网也清晰地写道,“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不仅是国内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的一项重要赛事,而且已与国际上许多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建立了联系,每年都从大赛中选拔出优秀的科学研究项目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欧盟青少年科学家竞赛等国际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但是在云南昆明小学生事件曝光后,陆续又有不少获奖作品被发现存在问题,有媒体查看往年的获奖成果,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作品 ”,譬如有两名小学生凭借《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项目获得小学组三等奖,事实上里面提到的小鼠实验成果,没有几年的时间不可能完成。
评选过程审核不严、比赛淘汰率低、作弊的可预见性和流程化,都让青创大赛的口碑受到质疑。那么这些作弊行为为何屡屡发生?
据了解,近几年来,从高考加分到高校的强基计划(也就是过去的“自主招生 ”),都不再将青创大赛获奖作为加分项,但在不少省市的中考和小升初环节中,青创大赛的获奖经历依然存在升学红利。
一名教育机构的咨询人员表示,尽管“免试入学”的政策在近几年大规模推行,但部分学校依然设有综合素质考核的要求,“即便摇号入学,一些名校也会有相关的特色班或特色课程,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特长,对入学之后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
评价体系所带来的需求是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治理体系同样助长了当前的作弊风气。
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两名获奖学生展示他们的奖牌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林成华在采访中表示,当前问题最直接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监管。“我们当前对于科研的监管已经不是欠缺,而是失缺了。”
“为什么家长愿意冒险把自己的研究给孩子?一方面,确实存在加分升学的诱惑力,但另一方面,这种违规行为所付出的成本太低了,没有监管,少数实在太严重的才会被抓出来,但发现之后也就是道义上谴责一下,缺少实质性的打击和惩罚。”
因此,一个系统性的漏洞,造成了今天所见的“青少年科研乱象 ”。
3
存在的意义
新闻不断发酵,使得青创大赛受到了猛烈的批评,甚至有网友直言:“青创大赛的获奖名单就是一份造假名单。”
面对这样的评论,许多参与者的内心是五味杂陈的。
不少参赛选手表示,尽管作弊的比例不小,但真正凭实力来的选手还是占多数的。“参赛人员基数比较大的情况下,很多人也没有作弊的条件,更多的还是真心参与的科技爱好者。”何杜说道。
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参赛选手向参观者展示作品“皮影机器人”
在杨溢和黄权浩看来,青创大赛的价值在于,给许多基层的青少年科研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能够通过比赛接触到各个科研院所顶级的专家,这使他们收获了专业的指导,也在交流过程中备受鼓舞。
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一份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中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只有16.8%,还不及OECD国家24.5%的均值。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黄权浩说道,“我们作为在基层从事科普工作的人,还是想要努力地让孩子们喜欢上科学。”
围绕着青创大赛,全国上下开展了大量的学生科技社团,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科研训练的同时,也负责着学校里的许多科普工作。“会开设一些科技类的课程,给学生讲授一些科学知识,也会做一些小发明。”黄权浩介绍。
此外,基层科协作为比赛的组织方,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杨溢在参赛后,获得山东省科协的邀请,加入了一个名为“少年科学院”的组织,平日里与“小院士”们进行一些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还会参观一些当地的科研基地。
林成华在采访中提出,在批评科研乱象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谨慎,不能一棍子打死。“对于恶劣的学术不端行为,纵容只会造成教育不公平的恶果,应当予以严惩。但如果是有学术资源的前提下,让孩子适当地参与适合自己的学术项目,从而获得一定的学术积累,这种情况我们还是要鼓励的。”
黄权浩也表示:“目前青创大赛确实存在作弊和造假,这是我们应当杜绝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比赛本身就不应存在,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以此为契机,产生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完善的评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