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苏联能否从东柏林直接平推到里斯本?

1950年是个很有意思的时间点,现实条件包括几个方面:

美苏(严格的说是北约vs苏联及其卫星国)的陆上常规军力完全不对等。苏联压倒性优势。美苏核武力完全不对等。美国压倒性优势。美国军队(常规武力)的动员速度极慢。苏联远未从二战对国民经济和人口的创伤中恢复。红海军完全无法挑战北约制海权。

这几个因素的共同存在,让欧陆战争拥有空前的不确定性

在具体讲述这个问题之前,先谈论一下题目的设定。题目认为:

北约那边参战的有瑞典、挪威、丹麦、西德、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还有美国。

然而现实中,其中一些国家显然是不可能加入到北约一方参战的,这比如:

瑞典是永久中立国。而且瑞典不在中欧战场的主要轴线上,没有必要遭到波及。西德没有武装力量(1955年联邦国防军组建),而且不是北约成员国(1955年加入)。西班牙当时是佛朗哥法西斯政权,和北约的关系并不好,和美国甚至还处于断交状态(1951年恢复国交),当然也没加入北约(1982年加入)。当然,美国出于反共的大目标,此时正忙着和佛朗哥贴贴。

加入到北约阵营的国家,在欧陆方面预计将包括:

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

而加入到苏联阵营(华约1955年才组建)方面的国家,在欧陆方面预计将包括:

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因战争遭到波及的国家,在欧陆方面可能包括:

德国(此时仍由美苏分区占领,会变成战场)、奥地利(此时仍由美苏分区占领,会变成战场)、南斯拉夫(苏南关系极端敌对,可能遭到苏联攻击)、希腊(刚刚结束内战建立反共政权,可能遭到苏联攻击)、土耳其(准北约盟国,和英美关系密切,可能遭到苏联攻击)。

500

1950年时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势。深蓝色为北约国,浅蓝色为北约准盟国和殖民地和占领区,深红色为苏联及其卫星国,浅红色为苏军占领区,绿色为南斯拉夫,白色为此时保持中立的国家和地区。

前言介绍完毕,下面来逐条讨论一下具体状况:

一、美苏的陆上常规军力完全不对等

A. 二战结束后,美军拥有(并短暂地垄断了)核武器,再加上美军对下一场战争的判断是“类似二战式的”(美军将依托不被敌方攻击的本土进行充足的动员),导致美国首先将常规武力马放南山。到1950年初,美国在整个欧陆的地面战斗力量仅有:

第1步兵师(驻西德维尔茨堡,到1950年时有10000人左右,105和155毫米火炮54门,坦克138辆;步兵师的战时编制应该在24000人左右)第350步兵团(驻奥地利特鲁斯考特营地,欠编3营,全团只有不到1500人;作为参考,一个美军步兵团战时应有4000人)美国治安部队(分驻西德和奥地利,共下辖10个治安团,最重的武器是点50重机枪;理论上编38000人,其实大部分时间段内实编不超过20000人)

其他北约盟国的情况一点不好。二战中大部分欧陆国家的政权和军队都被彻底摧毁,而随着二战后殖民体系的大崩解,重建的欧陆军队的主要兵力都被牵制在千里之外的殖民地,无暇顾及欧陆本土。

B. 法国在战后维持着相对庞大的地面力量,但大部分力量被牵制在北非和中南半岛。法国在欧陆的境外驻军包括:

第5装甲师(驻西德兰道)驻奥地利的一个旅(不到两千人)

此外法军在本土还有4-5个师。

C. 英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虽然地面力量庞大,但都分散在全世界各个殖民地内,无暇顾及欧陆。英国在欧陆的地面驻军包括:

第2步兵师第7装甲师第138步兵旅(驻奥地利,空有5个营番号,总实力不到两千人)

此外英军在本土还有2-3个常备师。

D. 荷兰的大部分兵力被牵制在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其在欧陆驻军的兵力包括:

第1师(正在从荷属东印度撤回欧洲)。

E. 比利时在欧陆的兵力共有1个师。(第1步兵师)

F. 丹麦实力相当于1个师。

G. 此时欧陆最强战力担当是意大利,有足足10个师(步兵师8、保安师2)又1个山地旅,不过装备就比较糟糕了(未实现摩托化)。

500

墨索里尼:我的意大利军队终于成了欧洲第一强军……等等我走错片场了

这样数了一圈,北约在欧陆(含英国本岛)的常备兵力在24个师左右,这听起来不少,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师(英、法、意)都是小师,机械化程度也很低,意大利还不参加一线防御(防阿尔巴尼亚吗?),实际上能投入中欧战场的,也就不足13个师。

这还只是单纯数师的数量,没有考虑人员充实度、训练、物资储备、工事建设、战备状况等因素。事实上,这些因素也烂的惊人。其中最糟糕的就数美国陆军。美国陆军、特别是其驻外部队,在1945-48年间基本就没怎么组织过训练,军纪败坏程度也令人发指,人员充实度严重不足,装备妥善度堪比当代印军。冷战时期的两位著名美军将领小克赖顿·W·艾布拉姆斯和乔治·S·巴顿四世(小乔治·S·巴顿的儿子,战后美国主战坦克在这里凑齐了)都在这一时期(1949年左右)在第1步兵师的第63重型坦克营(驻欧陆军唯一的一个坦克营)服役(一个当营长,一个当连长),结果都被这个营糟糕的状况所震惊:士兵和士官溜出营地寻欢作乐,坦克的火炮根本无法击发,很多装备干脆就是坏的,坦克车载电台被调到收听娱乐电台而不是军用频道!至于第350步兵团可怜的1500人也并非个例,同一时期驻日美军的步兵团也就两千人多点。

500

艾布拉姆斯上任之后,立刻把全营纪律大力整饬一番,到他离任时,营的纪律、士气和作训水平才算恢复正常。

至于对面的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陆上常规力量,就要强悍的多了。

苏军在德国东部(当时尚无东德)的苏军驻德占领军集群当时有4个集团军又2个“动员师”(集团军基干,师级番号,1950年2月又扩编为2个集团军),在波兰的北方集群有2个集团军,在罗马尼亚1个集团军,在奥地利的苏军中央集群相当于1个集团军,光是这些不需动员即可投入战斗的部队就有三十多个师,超过北约组织在整个欧陆的总兵力。更不要说其中一多半是机械化师和坦克师,步兵师也全面完成摩托化,技术装备的数量远高于北约对手(别忘了北约的“战力中坚”是那10个半摩托化的意大利师……)。苏军还在国内维持着两百多个简编师、基干师的番号,经过较短时间的动员(几个月)就可以迅速投入战斗。

苏联的卫星国还有以下力量:波兰人民军约14个师;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约11个师;罗马尼亚人民军约8个师;保加利亚人民军约6个师;匈牙利人民军约5个师;阿尔巴尼亚人民军约6个师。这些师的编制多少都是参考苏军编成的。这让苏联卫星国的常备军总兵力达到50个师。这些卫星国另有在6个月间再动员约120-150个师的能力。当然了,卫星国军队的实力是参差不齐的,一些卫星国军队经历了二战的残酷洗礼,其战斗力相对可靠(如波兰人民军),一些军队参加了二战,但战斗力可疑(如罗马尼亚军),一些军队则几乎是战后重建(如匈牙利人民军),实力难以估计。

不过也不应忘记,北约方面也存在三类这样的军队,一类几乎是战后重建(荷兰、比利时),一类参加了二战但战力可疑(法国、意大利),一类接受了二战的残酷洗礼,然而现在已经……(美国)

500

1945年出现在胜利阅兵式上的IS-3

我们将苏军和卫星国军队相加,将发现战争初期苏联阵营和北约阵营的常备军实力对比为约80个师vs约24个师(3.33:1);其中一线兵力(围绕德国奥地利)的对比为约50个师vs约5个师(10:1)(!!!);战争开始半年后的兵力对比对北约也很不乐观(考虑到苏联阵营能在半年内扩充到400个师)。这完全符合实施一次进攻的兵力比(攻方在守方兵力3倍以上)。可以认为,苏联及其卫星国地面常规力量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在一次地面战争中可以轻松取得很大的优势。


二、美苏核武力完全不对等

二战后美国之所以对常规武力采取自暴自弃的态度,就是因为美国人相信未来的战争将由核武器而非常规武力致胜。美国在二战中拥有并首先使用了核武器,并在冷战的最初几年中成为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携带核武器在天空24小时不间断巡航的轰炸机和层出不穷的各类火箭核武器表明,美国完全相信核武器能够对常规武力起到替代作用。苏军,与其相反,此时只认为核武器是一种“破坏力较大的兵器”,是常规战争的延续和补充。这种观点直到1962年索科洛夫斯基主编的《军事战略》出版后才得到改变。

到1950年为止,美国共拥有约300件核武器,苏联拥有约5件。双方都缺乏投送核武器的运输工具(洲际轰炸机、远程巡航导弹、弹道导弹),但是在这方面的竞赛中,美国在三个方面占上风:

美国拥有当时条件下最好的核武器投送平台(战略轰炸机和舰载轰炸机);美国正在围绕苏联本土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大举建设空军基地,用于对苏联腹地的打击任务,而苏联甚至没有一架能飞到美国本土的飞机;美军在核武器研制、生产和武器投送平台的研制和生产上都显著领先于苏联。500

美国的核武器生产在1956年决定以核武力代替常规武力的雷德福计划出台后骤然加快,十年内生产了接近3万枚核武器,发展出了全部种类的核武器投送平台;当然,这是我们的时间线“之后”的事情了。

这种不对等就意味着,在战时美国可以对苏联及其卫星国(包括远东的中国和朝鲜)进行大规模的核战略轰炸,而苏联的核武器完全无法对美国本土形成威胁。况且,美苏之间的核武器数量对比是60:1。美国占据压倒性优势。

但是非常重要但是往往未经讨论的一点是,在1950年,核武器能够对战争的发展起到多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战役、战术层面?事实上没人知道。这一点不止我们无法预计,当时的军人也无法预计。在核条件下运用常规部队的实验,到此时为止还没有展开。虽然已经发明了有限的核防护、洗消和救护手段,但哪怕是美国军队,对核武器的威力以及其在多大程度上能代替常规武力也是有疑问的。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就是由于相关经验的不完整,1950年时核武器在战术和战役上的意义很可能并不强。(换句话说,核武器恐怕不能将北约常规武力从地面战的灾难中解救出来。)

500

这样的场景要到50年代中后期才会大量出现。与之同时出现的是“战术核武器”的概念。三、美国军队的动员速度极慢

既然欧陆军队和美国驻欧部队都费拉不堪,那么欧洲的命运就只能指望美国本土来的援军了。毕竟美国本土在战时不会遭到任何打击(除非苏联人也玩起风船爆弹),而美国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工业国,还有雄厚的、未经折损的人口(1.52亿),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队伍(上千万人,五年前刚打完世界大战)。理论上,美军经过动员之后可以向海外派出高达千万的武装力量。

不过问题来了,美军动员要多久呢?

很遗憾,这需要很久。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转载请私信或联系知乎@Suyi授权。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