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这是要掉脑袋的~!
公众号“历史约读座”的小宝库,这里有时事闲话,也有历史微语,欢迎大家关注。
高考阅卷已经结束,紧接着便是查分和填报志愿。但是今年高考前,曝出了一系列“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件。
我们就聊聊过去的“高考”----科举!赶上这要紧的关头,别的先不说,先聊聊“科场舞弊”!
这是要掉脑袋的~!
高考顶替案至今一直沸沸扬扬,说到底,大家都怕了:高考+公务员考试目前几乎已经成了底层平民唯二的两条实现阶层跃升的公平路径了。如果这两条路上再出现“钞能力”、“权能力”而得不到遏制,那这“阶层固化”可就从故事变成事实了。
因此,截止到目前,大众舆论对于事件的处理始终不满意----不是说处理的不合法,而是大家认为现行法律导致这类行为的违法成本太低,起不到吓阻作用。
科举制度自隋唐创建以来,“科场舞弊”历来都是重罪,无论哪朝哪代,无论牵涉多高级的官员,都是要杀头的。
对照当下,群众们不禁思念起前朝来——这要是皇上还在,这帮贼子一个也活不了——科考于平民而言,是唯一的上升通道;于国家而言,乃抡才大典,事关重大,因而科场舞弊必须从严论处。
自秦始皇到溥仪两千多年的政治史,英才辈出,精彩纷呈,阴谋阳谋层出不穷,制度变迁眼花缭乱,但在这变化的表象下,实质是不变的,始终都是中央—皇权与地方—豪强之间的斗争,朝堂政争、沙场征战等种种历史景观都是由皇权—豪强斗争衍生出来的的表现形式。
秦终结了夏商周三代血缘贵族分封体制,以郡县制重塑中央—地方关系,推行“一竿子插到底”的战略,以种种手段强化皇权,彰显中央权威,汉虽代秦,但继续行秦制,自此中国走上了“百代皆行秦政法”的中央集权单一制国家之路。
然而,皇权并非没有对手。农耕文明社会中,人们聚族而居,同一血缘、地缘的人们天然具有联合的倾向。由家庭发展为有极强凝聚力的家族,随着人口、土地的增加,又会进一步演变为在地方有强大势力,在朝堂亦有一定影响力的豪强。
豪强们“不但领有广大的土地,而且庇荫着多数的部曲,随身、典计、佃客、衣食客之类,替他们从事生产劳动,对国家既不纳税,亦不当差”。
“凭藉祖先的余荫,不但垄断官吏选举之权,凡州郡掌管选举诠叙的官吏,如中正、主簿、功曹之类,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而且由中央到地方的高级长官亦由他们包揽独占,使一般平民不易有参加的机会。”
他们就是中央皇权的强劲对手。汉时之巨室,魏晋的门阀,隋唐早期的关陇军事贵族,都是能与中央皇权抗衡的力量。
作为一个汉晋隋唐的皇帝,是很忧虑的----打开地图,每个郡县名义上归中央直管,但都被大姓豪强占据;上朝议事,中枢大臣都是“举孝廉”、“九品中正”来的。
每一个大臣背后都站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关中的耿氏、河内司马氏、颍川荀氏、琅琊王氏、弘农杨氏,以及以“四世三公”闻名的袁氏等等。任何一个政策想推行,不把这些人先喂饱了,什么都不用干!
▲ 三千死士完成“高平陵之变”的司马懿
▲ “四世三公”割据河北的袁绍
为了对付豪强,皇权必须引入新的力量来帮助自己,于是外戚、武将、宦官等势力粉墨登场。
可他们各有不足:外戚和武将很多就出身于豪强,就算不是豪强,也会在掌权后演变为新的豪强,培植自己家族势力。比如跋扈将军梁冀,把持朝政二十年,先后立冲、质、恒三帝。其中汉质帝因为喊了一句:“跋扈将军”,就被他毒死。
宦官虽然“无后顾之忧”,但身心残疾,刻薄寡恩,一旦得势就倒行逆施,甚至反噬主人。而且,因为宦官距离皇帝更近,对皇帝的生活规律、性格爱好十分熟悉,导致宦官更容易控制皇帝。宦官的权力在唐代尤其滔天----到最后都发展到掌握禁军,任意废立皇帝的地步。唐僖宗甚至要称当时的宦官田令孜为“阿父”。
▲ “贤宦”高力士,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
于是,皇帝们目光投向了出身寒微的读书人,他们身家清白,不会依附豪强,对有知遇之恩的君父感恩戴德,不惜冲锋陷阵,而且饱读诗书,有才堪用,还具备忠君思想,简直是皇权的天然盟友。主父偃、叔孙通等汉儒就是这么被引入朝堂的。
可皇帝要的不是间或出现的一两个贤才,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寒门子弟,驱使他们去跟豪强对抗。这就得有一个人才选拔制度,这个制度不能像九品中正、举孝廉那样轻易被地方豪强控制。得能筛选出有真才实学的人,还要让应试者在备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忠君思想。
这就是科举制度的诞生。
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我糓矣”,为啥这么兴奋?
因为给你送钱的人,将来不会为你所用;
因为走关系的人,也将来只会拿关系来还你的情;
这种人脉,人家的选择和退路太多。
不可能跟你干玩命的活儿!
只有那种本来没有机会,没有未来的人,当被你提拔起来后,才会对你感恩戴德!
他们知道他们的机会全都在你这,所以你指哪就会打哪!
他们除了你没有别的选择!
他们的人生本就没有什么退路!
寒门士子们在走完最后一步:殿试之后,就叫做天子门生!这是皇帝能够直接掌控的政治力量,是和豪强斗争的有力武器,是皇帝真正驾驭这个国家的希望。
科举与皇权相伴相生。科举起于隋,在明清发展到巅峰,皇权也在明清达到顶峰。
科举发达,寒门士子源源不绝供皇帝驱策,则皇权强大;
科举受阻,豪强子弟混入朝堂,事事以家族利益为先,则皇权暗弱。
为什么科场舞弊要杀头?这不是一两个官帽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天下民心”、“寒门希望”的问题。这是在阻拦皇帝招兵,帮助地方豪强坐大,间接威胁皇权,形同谋逆。这么严重的政治问题,杀头都是轻的,株连都不奇怪。
比如清朝末年的“戊午科场案”: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直隶顺天府乡试(类似北京市高考),一个名字叫平龄的八旗子弟,平日除了唱戏,一无所长,诗书礼义,诸子百家,全都一窍不通。这样一个人居然高中顺天府第七名举人,引得舆论一片哗然。
御史孟传金上书咸丰皇帝,申请严查此事,结果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平龄的考卷明显遭人涂改和调换----最后誊抄用以评卷的“朱卷”,和他自己亲笔写的“墨卷”内容完全不同,许多错别字都在抄写时被改正了----这居然还是这届考生的普遍现象。弄虚作假,舞弊考中的考生,总共竟多达五十余人。
情节最严重的是一个叫罗鸿祀的考生,一份考卷的八股文总字数不过才四百字至七百字。这个罗鸿祀居然写了三百多个错别字,也还能高中举人。
咸丰皇帝听闻此事,勃然大怒,让罗鸿祀到御书房重考,由自己最亲信的大臣、皇族宗室出身的肃顺监考,罗鸿祀果然交出一份错字连篇的答卷。咸丰皇帝遂令肃顺会同其他亲贵大臣,将涉嫌舞弊的考官和考生尽数收押,严审此案。
当时的主考官是柏葰,官居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而且也只是收了16两的好处费,咸丰帝便有意从轻发落。但肃顺坚持强调科举考试是国家取士大典,关系至重,柏葰身为重臣,收受贿赂,玩忽职守,罪不可赦,必须严惩:“非正法不足以儆在位”。
最后,清廷为了挽回人心,在肃顺的力主下,经过耗时十个月的审案和查办,严惩涉案官员,处死革职、降职、流放者,多达九十一人。
柏葰身为堂堂宰相,两朝元老,和同时涉案的兵部侍郎李鹤龄,工部候补郎中程炳采,考生罗鸿祀,一起被处斩。成为科举考试创立一千多年来,因舞弊而被处决的最高级别考官。
副主考户部尚书朱凤标虽未涉案,也因失察之罪被革职。御史浦安已畏罪自杀,徇私舞弊的考官程庭桂,因为其子程炳采已被处死。咸丰帝留他一命改为流放。作为此案的导火索,戏曲爱好者平龄其人,则在被收押后,则迅速死于狱中。
这场被后世成为“戊午科场案”的大案,确实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乱世用重典”,杀鸡儆猴的作用,并极大鼓舞了人心士气,收揽了天下读书人对日渐衰落的满清王朝的信心。
虽然肃顺坚持重判,不过是为了党同伐异,他本人最后也死于“辛酉政变”。但慈禧太后虽杀其人,不废其行,拒绝为柏葰平反。此后数十年时间,再无类似的科场舞弊事件,(“功令为之一肃,数十年诸弊端净绝”),也让本已江河日下的清朝国势,竟成功在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浩罕入侵、英法联军等一波接一波的内外忧患,艰难地续命几十年。
而今,时易世变,换了人间。皇权、豪强、科举都成了历史故事,但中央—地方的博弈,还有社会阶层的流动等现实问题还在继续。
公众号“历史约读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