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瞩键政承清流,我愿文德绘心岫

       今晚‘双厨狂喜’的我在B站看了陈平老师最新一期的《眉山论剑》和马前卒141期的《睡前消息》,由此引发了自己想写一篇入键政而观世界的文章。

       之所以取这样一个标题缘由有三:一者追忆督工做新闻主播前‘马逆’的辉煌;二者督工那句引用的网友留言“和国内大多数媒体相比,《睡前消息》最大的优点不是水平,而是他们真的相信自己所说的内容”,这让我联想到东汉末的清流士大夫;三者(后半句)则是在对社会与人的解构方面,我一直认为马前卒工作室有意无意地摒弃了文化与道德的影响因素。接下来进入正题,谈谈我对键政发展的个人观点。

       一、跨学科理论+工业党工程思维可成为键政解构社会科学的优质方法论

500

       141期《睡前消息》督工给出了自己解构时政新闻的流程,并解释了很多键政‘玩家’们缺少了“工程技术”和“操作工艺”这一解构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论,导致立论先入为主(我擅自加入的解读)、论证情绪化、结论空泛化。对此我深表赞同。

       至于督工上图所述的“科学原理”我则认为应该引入陈平大佬的一些思想。陈平自身是物理学家转研经济学,去年底我吃力地拜读完了他的《代谢增长论》,虽然只懂肤浅的皮毛却已从他的‘复杂经济学’理论中受益良多。个人认为陈平与马前卒工作室较为相像的一个重点就是,能够通过多个自然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跨学科理论,再用唯物辩证法的思路解析时政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向精深的方向发展,很多研究者将某一自然学科的深研孤立化。而社会科学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复杂、甚至矛盾的整合体,若用单一学科的“科学原理”解释社科问题极易陷入‘盲人摸象’的陷阱,所以我结合陈平与督工的观点认为解析社科问题的优质理论,应该是多学科理论相互支撑、融合的综合性理论。

       我所理解的跨学科理论的解析过程是,先将社科问题分解成多个‘同质化’的条与块,再用工业党的“工程思维”和“操作工艺”则可以对这些条、块进行进一步地量化解构,经由这样的解构过程就能相对精准地识别出“什么样的问题出现在哪一个被解构的样本单元”,然后再用不同学科的理论综合分析问题单元相互之间、问题单元与无问题单元之间的逻辑与关联,最后为得出最终结论提供坚实依据。

       综上,我认为跨学科理论+工业党工程思维,确实可成为键政解构社会科学的优质方法论。

       二、人性、文化与道德作为抽象的变量影响社科问题的破与立

       个人主观认为,工业党习惯于追求所研究事物的‘确定解’,因此天生厌恶抽象类变量对解析样本的‘噪音干扰’。因此我虽未喷过《睡前消息》缺乏所谓的“人文关怀”,却总在牵涉文化与道德的事件中与马前卒的观点相左。

500

       如上图第4点所述,我对马前卒工作室键政的评价是:若社会是一幅画,工业党解构的是画的布局、框架、线条与技法,而文化与道德解构的却是色彩。

       人类的文明史仅短短几千年,几千年来科技进步让人类文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纵观历史却会发现人性的变化很小,因此《睡前消息》的很多观点往往把人性的一些特征默认为‘不变’的常数。

       我个人的观点则认为,文化与道德既是导致人性及其缓慢变化的源动力,也是压制人性善恶、引发社科问题破与立的最重要因素。陈平的《代谢增长论》从历史的维度对比梳理了中西方,在地理环境—生活习性—文化孕育—经济特点—科研环境—国家制度的脉络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此处必须提一下我所赞同陈平总结“中国是浪费人力资源节约型社会(抱团),西方则是节约人力资源浪费型社会(个性)”的观点。个人认为导致中西方社会架构差异的,正是多种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所孕育的文化差异,而这样的文化差异又衍生出了中、西方不同的道德规范。此处援引翟东升教授的观点——东方道德强调‘耻’的文化内涵,西方以宗教为根基的道德则强调‘罪’的文化内涵。(中、西方对话经常不在一个频道上)

       西方‘普世价值’的文化底蕴则源于宗教(一神教、具有排他性、上帝绝对神圣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封建社会持续发展(儒释道共存、具有包容性、神不绝对)。解析宗教是一个宏大的话题此处不再展开,此处我只主观提出一个观点:源于西方宗教的马克思唯用物辩证地解析了西方的宗教、却未曾有机会将对中华文明的解析与探索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实属遗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基本原理。在我部分赞同的督工“社会化抚养”观点中,督工多次提到经济社会发展引发的诸如家庭伦理变化、小农经济自然解体等都符合这一基本原理。但是个人认为督工忽略了文化与道德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即生产力的发展会改变生产关系,但是生产关系的改变却不是改变人伦关系的主要诱因。中国家庭(家族)伦理变迁的真正诱因是改开后在西方‘普世价值’冲击下,中国人由“利他而惠己”(抱团)的价值取向走向了“利己而奋斗”(个性)的价值取向。当价值取向的转变突破既有文化与道德传统的约束时,曾被文化与道德压制的人性解脱出来后,便开始冲击中国家庭(家族)的伦理观。

       说下个人的观点,工业思维可以有效解构出社科问题破与立的正确方向,文化与道德影响破的成本代价和立的稳定性长久性。

       三、小结

       新中国70多年我们一路摸毛熊、摸鹰酱过河,终究还是走到了前无可摸的阶段。文化是中国继续前行、解决社科问题无法回避的领域,经济腾飞与社会治理的对比优势能够解决‘文化自卑’的问题(民国到新中国曾几度欲废汉字,而今这种议题提都不会提),而工业党解构社科问题的方法论或可成为防止国人由“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大”的有效方法。希望越来越多键政的人是在探寻时政的各种真实面相、而非宣泄情绪、更非只破不立地沽名钓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