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带”芝加哥,解不开的贫困与犯罪
来源:看世界 2020-7-10
“罪恶之都”芝加哥的夜色
风衣下夹着冲锋枪呼啸而至,火并时用手榴弹开路狂轰滥炸,这就是黑帮教父阿尔·卡彭和他的黑手党芝加哥联盟,留给后人的犯罪风格记忆。
20世纪初期的美利坚大陆,因颁布禁酒令间接催生黑帮横行的“暴徒时代”。
在这位“地下市长”的暴力淫威下,风城芝加哥“罪恶之都”的外号,也跟随着北方冷空气南下形成的狂风,扫过密歇根湖吹向全美,名噪至今。
“罪恶之都”芝加哥
差不多一个世纪过去了,穿过北部的森林,途经辽阔的湖面,芝加哥宽敞街道掠起的寒风依旧强劲,城里的枪声也依旧没有停歇。
从6月19日至21日,芝加哥城内多处共发生了104起枪击案,横飞的子弹甚至射杀了5名少年儿童。
如今的芝加哥人口约270万,是全美第三大城市,但“罪恶之都”的名头越喊越响。
光是2016这一年,芝加哥发生高达762起谋杀案,并有超过4000名居民在枪击案中受害。这刷新了近20年来谋杀率的纪录。这一数据在同年,也远远超过纽约和洛杉矶等同级别的中心城市。
光是2016年,芝加哥发生高达762起谋杀案,并有超过4000名居民在枪击案中受害
更耐人寻味的数据显示,这一年发生的这么多起枪击案中,92%的罪犯为非裔美国人或者拉美裔美国人,而发生在芝加哥的83%的谋杀案,都与枪械有关,并且六成以上的枪械犯罪与帮派活动脱不开干系。
在密歇根大道河边,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阴影下,主要位于芝加哥南区和西区的黑人街区,经年累月饱受着贫困问题、帮派林立甚至枪支暴力的摧残。
1960年代芝加哥南区的街道
在犯罪情况猖獗的社会治理问题背后,芝加哥贫富差距悬殊与种族对立尖锐的冷酷一面暴露无遗。但溯源去看,美国五大湖区工业带,从明尼阿波利斯州的圣保罗都会区到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自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往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都不乏因“锈带”经济衰落而泛起的犯罪浪潮。
过去半个多世纪里,伴随“锈带”由盛转衰的,是无数因帮派纷争或单纯逞狠斗勇而起的枪声,那是不甘而迷茫的时代挽歌的余音。
19世纪:工业化催动城市化
作为美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先行地区,在19世纪50年代以前,五大湖区尚以南北向河流贸易为主。
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进程的加快和货运火车的发展,铁路成为湖区市场活动的重要流通渠道,在西部开发上扮演着先锋角色。随着广大经济腹地普遍应用农业机械,五大湖区开始具备工业腾飞的强大后盾。
到了19世纪后期,宾夕法尼亚西部、俄亥俄和伊利诺伊的煤田,经探明后大量开采;苏必利尔湖西南岸和密歇根湖西岸的铁矿,也开启了大规模的开发。
煤田和铁矿,对钢铁业的腾飞形成强烈刺激。尤其是芝加哥,1875年的钢轨产量已经攀至全国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冶炼中心和石油精炼、机械加工等品类的制造业中心。
在工业化汹涌浪潮的驱使下,五大湖区工业带的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城市规模显著扩大。匹兹堡、底特律等城市,开始了向“全国性的工业基地”进发的初始积累。
底特律、弗林特等城市,逐渐成长为汽车生产方面的专业化城市;密歇根州更是占据全国机动车生产的榜首位置,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威斯康星州则分居第二、三、五位。
大机器工业汇聚了各方劳动力。1865-1890年,芝加哥人口增长了10倍左右,其中制造业的就业人数更是出现了爆炸式的30倍涨幅。
芝加哥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与芝加哥相呼应,克利夫兰、底特律和密尔沃基(今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举办地)等大城市的工业劳动力人口增长率,也至少相当于其总人口增长率的两倍以上。
在鼎盛繁荣的工业化支撑下,到20世纪初,该地带已经迅速成长为美国主要的城市化中心;全美十大城市中,就有四座位于五大湖工业区。
20世纪:衰败迹象显露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五大湖工业带各都市区尚处于上升阶段,但此时经济增速已经落后于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兴地区。20世纪30年代,五大湖区的各工业城市中,克利夫兰、圣路易斯已经开始出现人口减少的迹象。
二战之后,五大湖工业区面临美国西南部新兴工业区和日本、德国的内外竞争,全球汽车工业呈现分散化的特征。作为老工业基地,位于北纬36度以北的五大湖工业区,终年有一半时间处在严冬之中,在全球化趋势中越来越难以吸引来自全球其他地区的投资。
“锈带”颓势尽显,不可避免地驶入了下坡路。70年代末80年代初,五大湖区的工厂关闭加速,失业率攀升到全国之首,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从1946年的77%下降至1982年的57%。
工业发展势头遇滞,使得芝加哥等大城市人口郊区化的现象进一步突出,也为日后街区动乱导致的城市安全问题埋下深远隐患。
芝加哥黑人带破落的社区
在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美国史专家何慧看来,五大湖区的衰落,和全球经济体系的重组和变革有直接关联。“一方面,苏东巨变,东欧国家开始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并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重新划分。
另一方面,新兴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低,生产效率高,而对包括美、日、德在内的所有西方国家普通型工业产品,形成巨大冲击和挑战,导致很多美国的普通工业品的工厂开始搬迁到其他地区。”
1970-1975年,美国中西部各州人口迁出的数量就达到了100万之多。具体到五大湖区工业带的各主要中心城市,克利夫兰、圣路易斯和匹兹堡等地,由于失业率长期高企导致的人口外流情况更加显著。
电影《铁面无私》反映了1930年代初芝加哥的暴力犯罪与社会问题
“美国的本土企业是跟随全球化的步伐,到其他地方去赚取利润了。搬不走的工厂被废弃,走不掉的工人就此失业,他们所在的城市,也因为税收减少而导致公共服务减弱。”何慧称,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惨淡形势下,在五大湖区传统工业城市,有能力去别处谋生的人纷纷选择出走,使得缺资金、缺人才、缺活力的局面愈演愈烈,形成“锈带”越来越破败、越来越不能吸引人才的恶性循环。
除去传统制造业衰落的宏观因素,五大湖区的城市群并不优越的投资环境,也未能吸引新一批的企业和资本留驻。
由于产业工人高度集中的缘故,五大湖区工业带的工会拥有更为强势的话语权,使得该地区的工资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客观来看,这在劳动力成本上更不占优势。
芝加哥城市景观
和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西南部各州比,税率较高,税收负担过重,也一步步抽走了五大湖区工业带日渐稀少的经济活力。
有数据显示,光是在1976年,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各州交纳的税款,比收到的联邦开支多290亿美元;到了十年后的1986年财政年度,这一数字依然有220亿之巨。
贫困与犯罪的死结何解?
联邦财政政策向着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等“阳光带”倾斜,每一年都有大量的美元从五大湖区“冰雪带”抽离,留下的无数失业及贫困人口,则滋生了更甚于以往的社会治安问题。
2014年10月,一位黑人青少年麦克唐纳在芝加哥身中白人警察16枪而死。记录了警方执法过程的影片被法庭强制公布于世后,为黑人族群伸张正义的愤怒情绪即引爆全市,大批市民上街抗议警方。
麦克唐纳被杀视频公布后,芝加哥抗议者封锁了一个十字路口
在痛苦地迎来上述2016年的凶杀案高峰后,熟悉的冲突戏码再度上演。今年5月,明尼阿波利斯市黑人弗洛伊德死于白人警察膝下,枪支泛滥的芝加哥从最初的小规模骚乱,迅速演变为全市范围的暴乱。
单单在6月10日这天,芝加哥在24小时内就发生了18起谋杀案。这是芝加哥自1961年首次编制死亡被杀统计数据以来,“60年来最血腥的一天”。
而在6月份刚刚过去的这个父亲节,本文开头所提的残暴又猖獗的枪击事件,将这个家庭节日和谐慈爱的氛围冲刷得一干二净。
追问这些惨无人道的犯罪行径,可发现芝加哥贫困和罪恶交织、枪支暴力与种族冲突频仍的死循环,同五大湖区整体的衰败有着密切且直接的关联,甚至可以看成是后者的部分缩影。但如此反复了数十年的死循环,又该如何破局?
“经济危机、城市凋敝、贫困增加、人口外流这几个方面相互影响,使城市治理越来越难。而城市治理越差,治安、犯罪、失业就会越来越严重,又反过来影响其他方面。所以,经济萧条和犯罪高发是密不可分的。”何慧说,“城市治理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经济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芝加哥El线的月台一景
从美国五大湖区对于世界范围内其他传统工业地带的教训来看,何慧认为政策制定者需要挖潜革新,有意识地培育本地制造业从生产普通型产品转向有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的新产品,从而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还应加大城市人口素质的培养,为未来的发展储备人力资源,并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城市的基本生活保障,尽可能留住本地人才,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