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洪武朝的回回天文学功绩及 经纬度传入

  一、明代洪武朝的回回天文学功绩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1368-1398在位) 洪武初年,明廷先后 诏征 蒙元官方天文机构中  汉族和外族的  历算测候专材   或延揽 阿拉伯的星历专家至南京  出任新成立的国家天文组织----司天监的官员。

  洪武元年(1368) 九月,明朝政府第一次诏征来自元大都的天文官员南来,他们包括:元太史院使张佑、张沂,司农卿兼太史院使成隶, 太史同知 郭让、朱茂,司天少监王大可、石泽、李义,司天太监赵恂,太史院监候刘孝忠,灵台郎张容,回回司天太监黑的儿、阿都刺, 司天监丞迭里月实共十四人。同年十二月,明朝政府改太史院为司天监,设监令一人、少监二人、监丞一人、主簿一人、主事一人、 五官正五人、五官副五人、灵台郎二人、保章正二人、司辰八人、漏刻博士六人。同时,为了提升天文观测手段的精确度, 明太祖重新确立官方天文机构中汉历、回回历双轨制,即在司天监之外另置回回司天监,设监令一人、少监二人、监丞二人。

  洪武二年(1369) 四月,明廷第二次诏征来自元上都的天文官员南来,他们包括元回回司天台官员郑阿里等十一人。洪武三年(1370) 六月,明廷改司天监为钦天监,下设天文科、漏刻科、《大统历》科、《回回历》科等四个单位,同时又改回回司天监为回回钦天监。约从洪武二年至三十一年(1398) ,来自阿拉伯鲁密国的马德鲁丁、马沙亦黑父子先后出任回回司天监或回回钦天监的监正、具体组织主持译介伊本‧拉班( 汉译名作阔识牙耳Kūšyār ibn Labbān ibn Bāšahrī al-Jīlī ,活跃于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一世纪前半期) 、阿尔‧吐西(Muhammad ibn al-Hasan al-Tūsī, 1201-1274) 等人所撰的伊斯兰天文星占书籍以至制作伊斯兰系统的天文仪器。

  洪武十五年(1382)九月,太祖诏翰林侍讲学士李翀、翰林检讨吴伯宗(名佑,金溪人,曾奉使安南,?-1385)、回回钦天监 灵台郎海达儿(Haidar,西域人) 、阿答兀丁(Adā’ al-Dī) 、回回钦天监“回回大师”授翰林编修马沙亦黑、回回钦天监灵台郎授翰林编修马哈麻(Muhammad, 字仲良,鲁迷国人)等于南京右顺门之右开局,共译伊斯兰历算、星占书,包括Abū Muhammad ‘Atāibn Ahmad ibn Muhammad Khwāja Ghāī al-Samarqandī al-Sanjufīnī 的《星表》(Zīj , 1366 年撰) 和伊本‧拉班( 汉译名作阔识牙耳Kūšyār ibn Labbān ibn Bāšahrī al-Jīlī ,里海[Caspian Sea]南岸北伊朗Jīlān人;971-1029或活跃于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一世纪前半期)的 《占星术原则导引》(al-Madkhal fī Sinā‘at Ahkām al-Nujūm [ Introduction to Astrology] ,1004年[?]撰)。两书约同时于洪武十六年(1383)二月译成,即《回回历法》、《经纬度》和《明译天文书》,并于五月由 明内府 刻印。

《回回历法》卷前有洪武十六年五月翰林院检讨吴伯宗序,首卷题“回回历法释例”,细目有:

释用数例:周天计十二宫,共360度,每1宫30度,每1度60分,每1分60秒,每1秒60微,每1微60纤

释回回历法积年:起西域阿喇必年为元至洪武甲子计积七百八十六筭(荣按,即穆罕默德由麦加(Mecca) 迁都麦地那(Medina)的公元621年)

释宫分日数:白羊(Arabic: Hamal / Persian: Barrah / Aries)戌宫31日

金牛(Taur / Gāu / Taurus)酉宫31日

阴阳(Jauzā’/ Dū-paykar / Gemini)申宫31日

巨蟹(Saratān / Khār-Cang / Cancer)未宫32日

狮子(Asad / Shīr / Leo)午宫31日

双女(Sumbalat / Khūshah / Virgo)巳宫31日

天秤(Mīzān / Tarāzū / Libra)辰宫30日

天蝎(‘Aqrab / Gazh-dum / Scorpio)卯宫30日

人马(Qaus / Kamān / Sagittarius)寅宫29日

磨羯(Jadī / Buz-i-Kūhī / Capricorn)丑宫29日

宝瓶(Dalw / Dūl-i-āsiyāb / Aquarius)子宫30日

双鱼(Hūt / Māhī / Pisces)亥宫30日

释月分大小及本音名号:

第一月大名法斡而丁(荣按,原为“波斯历”月名Farwardin)

第二月小名阿而的必喜世(Urdī Bihisht)

第三月大名虎而达(Khurdād)

第四月小名提而(Tir)

第五月大名木而达(Murdād)

第六月小名沙合列斡而(Shahrīwar)

第七月大名列黑而(Mihr)

第八月小名阿班(Ābān)

第九月大名阿咱而(Āzar)

第十月小名答亦(Dai)

第十一月大名八哈慢(Bahman)

第十二月小名亦思番达而麻的(Isfandārmud)

释七曜数及本音名号:

日一数名也闪别(yak shanbah)

月二数名都闪别(dū shanbah)

火三数名写闪别(sih shanbah)

水四数名察儿闪别(cahār shanbah)

木五数名盘闪别(panj shanbah)

金六数名阿的那(ādīnah shanbah)

土七数名闪别(shanbah)

释闰法:求宫分闰日;求月分闰日;求中国闰月

当时测定太阳五星最高行度

至于《明译天文书》也是于洪武十六年二月译成,五月刻印。吴宗伯亦撰有〈译天文书序〉:

爰自洪武初,大将军平元都,收其图籍,经传子史,凡若干万卷,悉上进京 师,藏之书府。万机之暇,即名儒臣进讲,以资治道。其道西域书数百册, 言殊字异,无能知者。十五年秋九月癸亥,上御奉天门,召翰林臣李翀、臣 吴伯宗而谕之曰:“天道幽微,垂象以示人。人君体天行道,乃成治功。古 之帝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以修人事,育万物。由是文籍以兴,彝伦攸 。迩来西域阴阳家,推测天象,至为精密有验。其(五星)纬度之法,又中国书之所未备。

在译书过程中,朱元璋曾嘉奖马沙亦黑和马哈麻,特别撰有〈翰林编修马沙亦黑马哈麻文〉。 此书主要是介绍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占星术。阿拉伯的占星术基本上是属于巴比伦--古希腊占星术的体系。 这一体系认为,恒星和行星各有其性情和能力。 在不同的时刻,各个天体的位置各各不同,各个天体的影响力也各有不同。 在任何一个时刻,各个天体的能力综合起来,对万事万物,尤其是对人的命运,产生当时才有的影响。 因此,这个体系的天文、占星家较重视天体位置,尤其是行星位置的观测。所以朱元璋说:“迩来西域阴阳家,推测天象,至为精密有验。 其(五星)纬度之法,又中国书之所未备。”由于《明译天文书》于民国六年(1917) 被景印收入《涵芬楼秘笈》第三集,流传较广,学界研究此书也较多。

洪武十七年(1384)七月初十日制钦天监观星盘。 窃议这具观星盘当系钦天监《回回历》科所赖以观测的天文仪器。 按,《元史‧天文志一》“西域仪象”记载有伊斯兰系统多用途天文观测仪器:

兀速都儿刺不,定汉言,昼夜时刻之器。其制以铜如圆镜而可挂,面刻十二 表位、昼夜时刻,上加铜条缀其中,可以圆转。铜条两端,各屈其首为二窍 以对望,昼则视日影,夜则窥星辰,以定时刻,以测休咎。背嵌镜片三面刻 其图凡七,以辨东西南北日影长短之不同、星表向背之有异,故各异其图, 以画天地之变焉。

“兀速都儿刺不”当是Arabic: asturlâb 的音译字,即medieval Latin: astrolabium planisphaerium 或英语planispheric astrolabe(平面星盘 ;简平仪) ;又元代王士点、商企翁编次《秘书监志》卷七〈司天监〉载有“兀速刺八丁窟勒” (按即Arabic: asturlâb kurî, medieval Spanish: astrolabio redonio, 英语spherical astrolabe[球状观星盘]) 的用法说明书。

洪武十八年(1385)十月初八日,明太祖于南京城北鸡鸣山筑钦天监之观星台(今北极阁遗址),把从元大都(包括简仪和浑仪) 或元上都南运的天文仪器安装台上;同时又在城南雨花台山麓筑回回钦天监之观星台。

500

二、洪武朝经纬度概念的翻译引进(选自中国科技大石云理相关论文)

   从现有记载来看,阿拉伯天文学最早约于北宋传人中国,到元朝形成传播高峰,在上都和大都建立了由西域天文学家负责的天文机构,这些机构装配了大量西域天文仪器,还收藏有大量西域文字写成的天文历算著作。然而,从种种迹象来看,元朝并没有鼓励回回与汉族天文学家之间的交流,更没有组织系统的图书翻译工作。明朝在建国之初不仅接管了元朝的汉、回天文机构,将多位回回天文学家招至南京,而且还把大量西域文字的天文历法著作运往南京。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下令从事阿拉伯天文历法著作的翻译工作,结果导致了《天文书》(清代之后被称为《明译天文书》)和《回回历法》两部著作的出现。其中,前者主要是对阔识牙耳《星占学导引》(Introduction to Astrology)一书的翻译,后者则是一部标准的阿拉伯天文历表(包括用表指南),可用于历谱、日月五星位置以及日月食的计算。

   这里介绍《天文书》的目录架构,目的不是传播星占理论,旨在展示其理论中所包含的历算计量方法

《天文书》分为四部分,此书称为四类。第一类总说题目,第二类断说世事吉凶,第三类说人命运,并流年,第四类说一切选择

第一类 凡二十三门

第一门 说撰此书为始之由

第二门 说七曜性情

第三门 说七曜吉凶

第四门 说七曜所属阴阳

第五门 说七曜所属昼夜

第六门 说各星离太阳远近性情

第七门 说杂星五星东出西入

第八门 说杂星性情

第九门 说十二宫分分为三等

第十门 说十二宫分阴阳昼夜

第十一门 说十二宫分性情

第十二门 说十二宫分度数相照

第十三门 说七曜所属宫分

第十四门 说七曜庙旺宫分度数

第十五门 说三合宫分主星

第十六门 说每宫分度数分属五星

第十七门 说每宫分为三分

第十八门 说各星宫度位分

第十九门 说七曜相照

第二十门 说各星力气

第二十一门 说命宫等十二宫分

第二十二门 说福德等箭

第二十三门 说各宫度主星强旺

这里截取第十五门所载的经纬度叙述如下 :

   说三合宫分主星凡十二宫分,均分为作四分,每分三宫,呼为三合。白羊宫,狮子宫,人马宫,属火,属东北方,主星昼太阳木星,夜木星太阳,昼夜相助者土星。金牛宫,双女宫,磨羯宫,属土,属东南方,主星昼金星太阴,夜太阴金星,昼夜相助者火星。阴阳宫,天秤宫,宝瓶宫,属风,属西南方,主星昼土星水星,夜水星土星,昼夜相助者木星。巨蟹宫,天蝎宫,双鱼宫,属水,属西北方,主星昼火星金星,夜金星火星,昼夜相助者太阴。三合主星,如火局,太阳性热燥,木星性热润,土星性寒燥,故以解太阳木星之性,寒以解热,燥以解润,故平和。土局,金星性热而润,润多于热,太阴性润,火星性极燥,燥以解润,故平和。风局,土星性寒燥,木星性热而润,水星性随土木之性,木性热润,解土星寒燥,以此平和。水局,火性极燥,金星性热而润,润多于热,太阴性极润,以解火金之燥热,故平和。又但是有人烟生物之处,亦分作四分,从中道上纬度往北分起,至纬度六十六度处止,经度,自东海边至西海边一百八十度,经纬取中处,纬度三十三度,经度九十度,东西南北,共分为四分,但是地方纬度三十三度以下,经度九十度以下者,此一分属东南。若纬度三十三度以下,经度九十度之上者,此一分属西南。若纬度三十三度以上,经度九十度之下者,此一分属东北。若纬度三十三度之上,经度九十度之上者,此一分属西北。

   2008年前后,石云里在韩国的奎章阁档案馆发现了洪武朝钦天监监正 元统所作的《纬度太阳通径》一书,书中介绍了将《回回历法》的太阳计算部分从以春分为岁首改变为以冬至为岁首的计算方法。由于元统生活在前述两部著作成书的年代,而其序文中又记录了明政府吸收回回历法方面的一些具体过程,所以,该书对回回历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意义,也为我们澄清回回历法研究中的一些疑点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全书正文共分12节(表1),第一节讨论回回阳历(也就是所谓的“宫分年”)的闰El计算法,第二节讨论回回阴历(也就是所谓的“月分年”)闰日的计算法,第三节讨论中国历法中的闰月计算法,所用的实际是《大统历》。由于《回回历法》中的天文表都是按照回历太阴历编成,而算法又是依照回历太阳人算,而现在元统又试图把回回历的起算点移到与《大统历》一致的冬至点,所以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上述三种历法之间的日期换算问题,而这三节内容实际上是进行这种换算时需要考虑的基础性问题。

500

  在结束前三节后,书中给出了一份名为“推纬度太阳程式”的表格,列出了洪武二十九年(丙子)太阳行度计算的详细步骤以及每一步骤的结果,以作为计算方法的示例(图l为其中第一页的样式)。其中,第一行“十二宫”即回回太阳历中的月份,原以戌宫(即春分白羊宫)为岁首,现改作以丑宫(即冬至磨蝎宫)为岁首。第二行“大统月日”为大统历中的月份和日期,第三行“西域月日”是对应的回回太阴历日期,第四行“七曜”是相应El期的七曜,第六行“近极行度”即对应日期开始时刻太阳远地点的黄经位置,第七行“午中行度”即对应日期开始时刻太阳的平黄经,第八行“自行度”即平太阳到远地点的角距离,

500

也就是第六、七两行的差,第九行“加减差”即与“自行度”相对应的太阳中心差,第十行“太阳行度”就是平黄经加上中心差修正后太阳的真黄经值。表格之后的各节再依次给出表中各行值的具体计算方法,并且重新计算了从积年786到986年之间每年开始时刻的太阳平黄经与远地点位置。有关这些算法和天文表的可靠性,我们将另外详论,此处不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