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女孩视频火爆全网:她身上的这两种特质,很多成年人都没有

文 | 赵清  栩然

首发 | 栩先生(ID: superMr_xu)

1

记得去年11月份的一天,我在闲暇时间里无意间看到了一个小女孩打乒乓球的视频,本来只是消遣一下,没想到看到的这个视频竟把我感动得泪流满面......

视频中,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在训练乒乓球时,被教练严厉训斥到哭泣,可教练让她“哭够了再回来”,于是就由其他孩子代替她在球台上训练,而她背对着球台继续哭泣。

然后最令人鼻酸的一幕出现了:小女孩哭完后擦完眼泪,又转过身来,站在正在练习的孩子身后,继续挥着拍子,一次次的做着回球动作......

视频的后半段更让人目瞪口呆,在小女孩的日常练习中,她的技术已经非常娴熟,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准,可见她此前经历过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

看完这段视频后,我开始继续寻找哪里有这个小女孩的更多信息。

这个小女孩名叫李依依,大家都习惯的叫她“小依依”,山东泰安人,拍摄那个视频时只有5岁,现在也才6岁半,竟已获得了少儿乒乓球比赛女子单打冠军。

500

据小依依的妈妈介绍:

在小依依4岁的时候,有一次她的爸爸带她路过了一家乒乓球馆,一开始只是抱着给孩子培养兴趣的想法,试着给小依依报了个训练班。

没想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小依依不但天赋异禀,而且对乒乓球非常感兴趣,每日都花了大量时间刻苦训练。

现在,小依依早已成了网红,她有几百万的粉丝,仅抖音号上的一个短视频最多就会有上百万的网友点赞,上十万的网友评论。

事实上,小依依的短视频号竟然是国内关于乒乓球类短视频号中,粉丝量最多的。

很多网友都在评论区留言,说非常喜欢看小依依训练的视频,而且感动得流泪,发自内心的被小依依的励志精神折服;

有的网友一开始怀疑小依依那段感人的视频是不是在“作秀”,但看了抖音号里的诸多短视频后,发现这绝不是“作秀”,而是常规操作:

很多次,小依依都被教练训哭,可每一次都没有放弃,也没有摔拍子走人,更没有找家长告状,她调整情绪的速度非常快,在哭完后又重新投入到训练。

 

500

有的网友说教练是不是太严苛了?

毕竟才五六岁的小女孩,怎么能用这样的语气训斥呢?实在是不忍心啊!

当然,也有网友回复说教练非常负责任,哪怕是小女孩也不给放水,这才是培养世界冠军的方式。

在小依依的一个短视频里,有人也问过她为什么哭,她一点都没有责怪教练的意思,而是把责任放在了自己身上:

“因为我打球的动作不标准,所以我哭了。”

在这里插一个小话题,中国乒乓球国家队对待队员其实一直都非常严苛。

在一次内部常规训练中,男单主力运动员许昕状态不佳,总教练刘国梁直接训斥:

“你行不行?不行你就滚蛋,换人!你除了世界第一,啥也不是!”

500

你听听,就是这么狠!

不管是刘国梁训斥许昕的视频,还是小依依练习乒乓球的视频,不少网友评论说:“这叫鞭打快马,你越是优秀,就越给你鞭策,让你进步,让你成功!”

还有网友留言说“应该让中国男足多看看这些视频”,也不知道对比了中国乒乓和中国男足之后,你作何感想?

小依依的视频感动了无数网友,也引起了很多乒乓球界大咖的关注。乒乓球女子单打奥运冠军邓亚萍就通过视频通话,直接指导小依依打球。

500

乒乓球男子单打奥运冠军张继科也成了小依依的粉丝,还把自己的签名球衣、签名照片赠送给了小依依。

500

作为全民偶像,年仅6岁的小依依就成了大家励志、刻苦、执着、顽强拼搏的榜样。

 

 2

在网友评论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小女孩不管以后成不成为专业的乒乓球运动员,在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样的经历都是难能可贵的,只要有这样的精神,以后做什么事都能成功的。

是的,这也是我想说的。

小依依今年只有6岁,她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未来是否走乒乓球专业运动员这条路要看她自己的选择,其他人也不好强行要求。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她身上具备着一些素质,是很多小孩子、甚至很多成人都不具备的,值得我们深思。

当我们像小依依这个年龄的时候,大家都开始背着书包上学堂,学习中国汉字的一笔一划怎么写,学习数学的加减乘除怎么运算,学习英语单词怎么拼写......

 

500

我们的父母、老师,最关心的都是我们听不听话、乖不乖、学习怎么样、考试分数高不高......

当然,这本身没有什么错,关键是不管是学校的教育,还是孩子周围成人的关注点,都在学习本身,我们称之为知识。

当我们长大了、成年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时,就很容易把自己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方式复制到孩子身上。

我曾看过一个家庭访谈的节目,主持人先问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对爸爸妈妈有什么期望,小男孩说:“我希望爸爸变成奥特曼保卫地球,成为我心中的英雄;我希望妈妈变成雅典娜女神,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女神!”

接下来,主持人又问孩子的爸爸妈妈,对儿子有什么期望,爸爸妈妈说:“我希望你要好好学习,认真学习,听爸爸妈妈的话,听老师的话,不要辜负我们的期望......”

主持人反复暗示、反复提醒有没有其他要说的,爸爸妈妈说没了,就是要“好好学习”。

我忽然感觉很讽刺。

当然,并不是说学习不重要、分数不重要。

只是说当孩子对这个奇妙的世界充满好奇心的时候,当孩子天马行空的构造他心中的完美世界的时候,父母却只是机械的强调着学习、学习、学习,根本不是同一个频道,孩子还怎么跟父母交流?

而且,父母也没问孩子的意愿,就要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承担“不要辜负期望”的重任,这也太残忍了吧?

不知道多少父母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方面又不断的用社会上、大众评判是非的标准来强加给孩子,忽略孩子的天性。

结果,那些“不听话”的孩子未来往往活出了各种各样的精彩人生,那些“听话”的孩子反倒成了工厂里流水线里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放眼望去都是千篇一律,这样的孩子真的可以成龙、成凤吗?

试问,有谁喜欢被别人老和尚念经式的说教吗?可为什么又重复用在孩子身上呢? 

在短视频里,我发现小依依的父母做得与很多家长不一样。

500

小依依的父母会经常在女儿训练时,默默在她身后看着女儿练习,他们付出爱的方式,就是陪伴。

当小依依因为把球打出界而难过时,会转身用沮丧的眼神看着父母,这是爸爸会给她一个坚定的眼神,然后小依依又会转回来继续打球;

当小依依被教练训哭时会经常跑到父母身边,这时爸爸会把她抱起来不断的抚摸她,平复她的情绪;妈妈会蹲在前面不断揉搓她的大腿、小腿,让她放松;

当训练结束时,父母会陪着小依依一起收拾场地,将散落一地的乒乓球捡起来放进盆里;

......

在一个短视频中,当女儿被教练训斥时转过身看着爸爸,这时爸爸除了给她一个坚定的眼神之外没有做任何动作,当女儿转回去打球时爸爸才把头仰起来走到一边去,怕让自己的眼泪流出来让女儿看到,这时背景音乐《父亲》响起,让人热泪盈眶......

 

500

我想,如果在其他情况下有人敢这么对待女儿,父亲一定会忍不住冲上去吧。

但乒乓球训练是女儿自己主动选择的,没有任何人强迫,教练的方式只是为了让女儿更快进步,女儿必须为了自己的选择经历这些挫折,这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

父母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意愿,无条件的陪伴,无条件的支持。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就会塑造什么样性格的孩子,任何人现在的处境都与他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有关,大家有这样的感触吗?

 

 

3

不仅仅是小依依,很多成年人,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

有的人做过很多行业的工作,却在每个工作上都浅尝辄止,不但深入不下去,而且在思维和技能的水平上都有局限,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非常迷茫;

有的人在外界看来非常出色,但自己内心却非常空虚,因为他的生活只是工作、家庭两点一线,每天都一遍一遍又一遍的机械重复相同的生活,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有的人害怕出错,害怕失败,害怕不同的意见,他们总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不行”、“我做不到”,他们不敢在人群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敢尝试常规性的、确定性强的工作,他们的人生受到了局限;

......

前文说到,我们现在的处境都与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有关。

当然,我们都已经成年了,不可能再回到童年了,但我们可以反思这些困惑的根源在哪里,只有找到根源了才能彻底解除这些困惑。

至少,在小依依的身上,我们可以察觉自己的童年经历缺少了什么,至少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是兴趣的培养。

看着小依依那流畅的挥拍动作,那对乒乓球运动热爱的眼神,你是否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了呢?

500

还记得小时候打电子游戏机时,玩网络游戏时的兴奋劲儿吗?

还记得小时候看动画片时,给洋娃娃穿衣服时的投入劲儿吗?

你在玩的时候激情投入,不玩的时候一直都在想,哪怕父母、老师反对也会想方设法去过过瘾。

为什么你如此念念不忘呢?

为什么你重复做这些事不会觉得累呢?

为什么不需要任何人催促和监督,你也会自动自发去做呢?

就因为你发自内心的热爱,这就是你的兴趣所在,你已经乐在其中了。

问你小时候喜欢什么,一定会不假思索。

可偏偏小孩子都能答上的问题,很多成年人却答不上来。

成年之后不知道自己的想要什么,不知道该走什么样的职业道路,每日只是机械重复,那只有一个原因:你压抑了自己的兴趣。

回想一下,你小时候父母、老师是不是总让你做一些你不感兴趣的事呢?是不是周围的环境总是用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大众默认的好坏标准来衡量你做的事呢?

学习是正经事,所以不管你是否感兴趣,你都要学习;

考试分数是衡量你学习成果的标准,所以不管你是否感兴趣,你都要学好这门课;

那些电子游戏、球类运动、动画片、青春电影,这些统统都会影响学习,哪怕你喜欢,也不准玩、不准看;

久而久之,你就认同了社会默认了的好坏标准,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于是,成年后面临着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道路,你就习惯性的用社会默认的好坏标准来衡量了。

结果呢?你选择的道路什么都好,你就是没兴趣,味同嚼蜡,于是无聊感、空虚感就冒出来了,一想到还要在这条道路上走很久,你就痛不欲生。

如果你现在正在经历这样的困惑,那么还真得向小依依学习,问问自己的内心:

我对什么感兴趣?什么才是我理想中的生活?

过去的经历中,我做哪方面的事会乐在其中,而且做得比别人好呢?

如果我感兴趣的事、我擅长做的事、有职业前景空间的事三者之间有交集,那么是什么样的事呢?

......

当你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当你将自己感兴趣的事作为职业发展方向的时候,你的生活就会发生改变。

 

 

4

第二个关键点,就是耐挫力、情绪调整能力。

虽已时隔多日,但每次看到小依依被教练训斥到哭泣,而后又转过身来挥拍练习的视频,很多人依然会被感动得流泪。

为什么呢?

因为小女孩身上有着百折不挠的精神,而且情绪调整得非常快,这是我们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

很多人刚毕业后就来到了一二线城市打拼,一开始踌躇满志,可后来却畏首畏尾。

所谓的“打拼”,只不过是找了个不好不坏的工作,干了份不忙不闲的差事,拿着不高不低的薪水,过着不咸不淡的日子,如此而已,这能叫打拼吗?

为什么很多人越到后来越不敢“打拼”了呢?

基本上都是一个原因:遇到挫折了,现实到理想的路上出现阻力了,怕了。

如果有人害怕出错,害怕失败,害怕不同的意见,满脑子都是“我不行”、“我做不到”,那么很可能是童年没有接受过“挫折教育”。

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接受的教育绝大多数都是“知识类教育”,书本上被划为考试重点的知识充斥了我们的大脑。

但学校里并没有开设“挫折教育”这一课。如果我们小时候的日子过得也是一帆风顺,那么生活也没有给过我们“挫折教育”。

当我们步入社会之后,才会发现书本里的知识可能用不上,但“耐挫力”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很多事情上,我们越能经受住挫折,越是能快速调整自己的情绪,我们越离成功更近。

有些人在遭遇一点点挫折时就想着“我不行”、“我做不到”,然后羡慕那些已经做到的人。

殊不知其实那些人一开始也遇到了挫折,只不过他们的内心对话是“我行”、“我一定能”,所以当他们的耐挫力强、情绪调整能力快的时候,自然更容易再来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直至成功。

为了进行区分,我必须再拿中国男足做例子:

“耐挫力”并不是说在经历挫折、失败之后没所谓,对球迷们的口诛笔伐也麻木了,反正破罐儿破摔,输球习惯了,又不差多输一两场;

“情绪调整能力”也不是说面对球迷的训斥依然吊儿郎当、我行我素、乐呵乐呵的,反正你骂你的,我输我的,又不影响我的情绪。

那么,耐挫力、情绪调整能力指的是什么?

在一段采访小依依的视频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视频中,有人问小依依“你的梦想是什么啊?”小依依回答说:“我的梦想是拿乒乓球世界冠军,还要做一名蛋糕师,就是会做蛋糕的世界冠军。”

千万不要低估一个孩子的梦想,因为人家是认真的,也在努力的路上!

500

不管是“耐挫力”还是“情绪调整能力”,一切都是基于目标、基于梦想。

在经历挫折之后,你能不能从挫折中看到自己该提升、该调整的地方,然后再次向着目标行动?

在情绪出现低潮、沮丧之后,你能不能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目标上,而不是受到情绪的影响,将注意力放在过去的失败阴影中?

不仅仅是小孩子的教育需要锻炼耐挫力、情绪调整能力,我们成年人更需要锻炼这些能力。

最后,点个“在看”吧,一起祝福小依依。

希望她能梦想成真,不必陷入成年人的困惑之中。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END ——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栩然说。微信上写毛泽东最集中、最深度、最有趣的地方,致力于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毛泽东,学习毛泽东,实现从三观到认知的重塑。

如果你想读到有深度、有洞见的好文章,推荐关注:栩然说,作者栩然将借助于对历史、现实和人们行为规律的分析,帮助你预测事情的走向,看透世界的本质,甚至洞悉人性的秘密。

关注“栩然说”,后台回复“毛泽东”可获取更多关于毛主席的精彩好文;

回复“合集”,可获取关于毛主席的全网独家资料合集

回复“君主论”,可获取“帝王心术”系列解读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