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地走向平庸的?
我觉得“平庸”这个标签和“精彩”“伟大”“波澜壮阔”一样都是一种旁观者的角度给出的评价。传闻黎塞留红衣主教死的时候,教皇说“如果真的有上帝,那我们这位弟兄就有的解释了,但是无论有没有上帝我们这位弟兄的一生都十足精彩了”。这句话无论真假它所表现出的就是这种旁观者的评价的典型。
临终前,神父问黎塞留:“要不要宽恕你的敌人?”他答道:“除了公敌之外,我没有敌人。”
在人生的初期我们没有躬身入局只能通过学习通过观察通过阅读了解别人的人生,然后据此得出自己的观感,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是伟大的,什么样的生活是乏味的。最常见的就是被英雄传说、伟人传记、小说、戏剧所感染,追求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人生。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那时候我们还小,对亲人之间的羁绊、感情的纠缠都没有什么感受,亲情、友情、爱情还都是概念不是具体的事实。我们什么都没有所以就容易接受“寸草人生何足道,留待后世话今夕”的想法。想要做大事享大名,作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跟家人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人生在世或长或短的恋爱之中的羁绊从纸上写的变成真实的经历,我们的生命变的越来越重,再说“寸草人生何足道”的时候就渐渐有点力不从心。在自己的梦想和现实的需要之间大部分人就选择了妥协。
其实伟人也一样,很少有真正硬的下心一条路走到底的。都说成名要趁早,是因为如果不能早早成名,多数人根本不会坚持下去。这当中的原因固然有多数人没有天赋,也没有拼死一搏的决心,更没有遇到能够放手一搏的机会。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虽说如此,不过主席在长沙的日子还是很丰富多彩的
莎士比亚让亨利五世说“我们是少数、幸运的少数”的时候,后人看来确实如此一个人能有几次机会站到历史舞台的聚光灯底下风口浪间一战成功垂之后世?但是你反过来想,亨利五世全军万把人还大部分是弓箭手,对方是五万装备精良而且咬牙切齿要报仇的法国精锐部队,你当时站在阿金库尔的战场是觉得自己是站在舞台正中央的主角呢还是被按在砧板上挣扎的鱼呢?
“大不了死了嘛,寸草人生啊”小时候年轻的时候大概会这么想,真正恨的下心来的了不起多人也会这么想,可假如你是一个三四十岁的人, 有家有亲人有朋友甚至有孩子,哪怕你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只猫呢,你能下的去决心真的上去拼命么?
你说我有家有业有学问犯不着走战场玩命出名这条路,那万一到了晚节不保的时候你怎么办?好比钱谦益跳水之前说水太凉所以不肯死,吴梅村说“浮生所欠止一死”,写诗写词锥心刻骨之痛,但究竟还是没有死,其实设身处地你看看晚明南方士大夫过的那种神仙中人的日子,古董字画珍馐美味,置园林畜家班,夜晚坐在水榭里看家班小妾在凉亭里唱昆曲。换成我别说水凉,温泉我也舍不得跳。
其实所谓人走向平庸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从人生的旁观者到人生的亲历者的过程。不躬身入局怎么知道办事之难,但是反过来说正因为知道了办事之难,才明白伟大的人的伟大,孩子的时候读几句诗读几页史,然后说一句“这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一生”,不过是空话。等到自己尝遍愁滋味了,再看看看过的书念过的诗,然后再说一句“不容易”,就是吾辈的寸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