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牛顿力学

值此高考之际,发表一下以前只在亲友之间流传的本文。大概是一个学期的课吧,5000字基本说清楚了,还兼有娱乐性。

--------------------

本文写给即将踏入高中的同学,为即将到来的物理课做些铺垫。我上高中时是物理明星,在我看来物理是最容易一门课程,以至于有一次物理考试后遭到投诉,说我考试时哼唱小曲。为了让同学们都能像我一样轻松搞定物理课,本文用通俗的语言先把力学部分“戏说”一下。

本文不是教科书,没那么严谨,难免有错误或疏漏之处。不过没关系,以老师讲的为准,以考试得高分为准,本文只起敲门砖的作用。

作文有6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牛顿力学也差不多是这样:时间、空间、物质、力、定律、考题答案。

时间和空间很容易理解,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与之打交道,二者相互组合也能变出些花儿来,例如距离除以时间就是速度,再除以时间就是加速度,等等。可是这样算来算去,只能算是数学,和物理不沾边,只能算是给物理学提供了一个“舞台”。真正要触及物理学的精髓,还需要请出“物质”和“力”两大主角。

“物质”比较直观,看得见、摸得着,比电磁学的“电场”、“磁场”什么的强多了。二两包子里含有的物质,就比一两包子多一倍。如何衡量“物质”的多少,就需要引入一个物理量:质量。这里的“质量”不是说东西的品质好坏,而是“物质的量”,英文是mass,简写为m。为什么说一个铅球比一个气球的“质量”更大?在物理学家牛顿看来,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质量越大,地球对它的吸引力就越大,身在地球的我们有切身的感受。确切的说,两个物体之间都有吸引力,这叫“万有引力”,引力的大小和二者的质量乘积成正比,和二者的距离成反比。普通的两件物品之间的引力太小,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地球这样天文规模的质量才能产生能让我们感受和测量的引力,这样的质量数目很大,往往用大写的“M”来表示。地球和月球这两个都是大写的“M”,但距离较远,所以相安无事,如果两个大M凑得太近,那么吸力太大,没有什么能撑得住,最终只能是得到一个更大的M。好在生活中接触的物理都是小写的m,地球的吸引力还不至于让我们连胳膊都抬不起来。

二方面,质量越大,惯性越大。铅球的质量比皮球大,让铅球动起来就比皮球要用更大的力。在宇宙空间失重的状态下,铅球和皮球都飘在空中,识别哪个是铅球的唯一办法就是晃动一下,也就是给它们一定的力,看看哪一个惯性大一些。

一般来说,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会占据一定的空间,但是在中学的物理里面基本忽略了这一点,物体一般都简化为质量为m的一个点。

综上所述,m有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两个属性,可以默认理解这二者都是源自“物质”的属性,不存在地球不吸它,推却推不动的物质。如果爱因斯坦跟你说:其实不完全是这么一回事,那么在高考完毕之前不用理他。

时间、空间、物质都到了,下面要上场的就是“力”了。“力”的英文是Force,简称F,可以算是大牌明星,上场之前先来段前奏,这个前奏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用通俗俏皮的话说,就是地球仪不拨拉是不会转的,转起来没有摩擦力也是不会停的,缺少F的世界,一成不变多没意思,让我们隆重欢迎Force出场!

时间、空间、物质、力4大要素凑齐了,大戏开场,这个大戏就是4人共同出演的“牛顿第二定律”:F = ma 。其中a是加速度,包含了时间和空间因素,可见4个都凑齐了。

要想让m动起来,需要F给与一臂之力,F越大加速度越大,m越大加速度越小。F = ma 完美诠释了惯性质量的概念,值得我们牢牢记住。至于为什么F = ma,这涉及到世界的本质、宇宙的起源了,我们还是不要想那么多。当年牛顿就是总在想:地球仪不拨拉不转,那地球当初是谁给拨拉转起来的呢?也许是上帝拨拉的吧,牛顿晚年转而研究神学,写了几十万字的神学著作。

为了更切身的体验“牛二律”,我们先解决一下单位问题。中学物理都用国际单位制,距离的单位是米,质量的单位是千克,时间的单位是秒,其他的单位都是这三者衍生出来的,所以国际单位制又叫“米千克秒制”。

既然F = ma,那么力的单位就是 “千克·米 / 秒2”,这个实在是不好记,所以用牛顿的名字命名。也就是说:给一个1千克的静止物体以1牛顿的力,1秒后它将加速到1米/秒的速度。

国际单位制的好处就是,每个物理量只有一个单位,都是用米、千克、秒组合而成,如果太复杂了就找一个物理学家的名字命名。例如,压强的国际单位就是“牛顿/平方米”,以物理学家帕斯卡的名字命名,有一个笑话就是说牛顿站在一块1米见方的地板上冒充帕斯卡。只要前面的计算都是用的国际单位,算出的压强必然是以帕斯卡为单位,根本不用想,不会存在和“磅/平方英寸”换算的问题。

有一种力叫重力,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前面说了,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体现的是物质的“引力质量”,和m成正比。可是,虽然m越大,吸力越大,但是同时出于“惯性质量”的属性,要想加速时需要的力也越大。二者抵消之后,物体的自由落体的加速度都是一样的,和m无关。伽利略做过实验,从比萨斜塔上扔下两个m不一样的物体,二者同时到达地面。在真空中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一根羽毛也会和一枚硬币一样,啪的一下同时掉到地上。这个加速度的值,在地球上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大约是9.8米/秒2,叫做重力加速度,简称g。这样,1千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就是9.8牛顿。

在F = ma 的基础上,“演员”们又进行了排列组合,又唱出两段大戏。

加速度a 可以表示成 v/t,其中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这样:F = mv/t 。

进一步变成:Ft=mv 。

在物理学里,mv被定义为“动量”,也就是“运动的量”,简称p。由此,可以把“牛二律”变身为:力等于动量的变化率。或者说,你给一个物体施加一定的力,过了一段时间,物体有有了一定的动量。

“重力加速度”一词,我在没有学物理之前一直很困惑:重力和速度连单位都不一样,怎么能相加呢?当然后来知道其实那个“加”不是“加法”的“加”而是“加速度”的“加”。那么同样可以疑问:为什么把m和v乘在一起叫做动量呢?把这几个要素随便排列组合,可以发明出无数的物理量,为了命名其单位,恐怕物理学家会不够用,mv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呢?这又牵出“牛顿第三定律”和“动量守恒”的概念。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牛三律”告诉我们:力不是凭空来的,你受了多大力,施力者就会受到多大的反作用力。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很容易感受这一点,所以我就不多说了。

刚才我们推导出 Ft = mv = p 翻译成中文就是:力作用在物体上一段时间就会使物体的动量增加,增加量就是力与时间的乘积。结合“牛三律”,假设两个物体互相给了对方一个力,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所以双方都既是施力者又是受力者。最关键的是:时间是公平的,作用力持续了多长时间,反作用力也持续同样的时间(后面还会提到力乘以距离,“距离”就不那么“公平”了,施力者和受力者不一定粘在一起,在力的作用期间的位移不一定一样),所以二者受到的Ft也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一方增加了多少mv,另一方就会减少多少mv。这就像A付钱给B,B得到的钱必定等于A少掉的钱,A和B的钱加起来的总数不变。类似的,如果施力者和受力者看成一个整体,在没有外力、只有它俩(或者三、四个……)互相较劲的情况下,它们的mv,也就是动量的总量,是不变的,这就是“动量守恒”。

假设湖上有一条小船,离码头不远,但是发动机坏了,也没法划桨。船上有一堆石头,这时你可以把石头往后面抛,1公斤的石头如果出手速度是1米/秒,那么根据动量守恒,船就会获得1牛顿·秒的“冲量”,“冲量”是动量的变化量。这样如果你的船减去那块石头后有一吨重,就可以获得每秒1毫米的前进速度。连续抛射石头,就会获得更高的速度,石头越大,抛射速度越快,获得的速度越大,随着船的质量不断减小,每次抛射获得的速度不断变大。其实,火箭发动机的原理就是这样的。

刚才我们把力和时间相乘,在“牛三律”的光辉照耀下获得了“动量守恒”这一成果,下面我们把力和距离相乘,即将获得“能量守恒”这一更加重要的成果。

力乘以距离,得到一个新的物理量,单位是“牛顿·米”,我们以物理学家焦耳来命名这个单位。这个焦耳可是不简单,因为它是“能量”的单位。“能量”这一概念是跨学科的,有动能、热能、化学能等等,可以和力学以外的其他学科发生联系。如果说动量是本校食堂的饭票,能量就相当于全国通用的人民币。

现在很多食品的包装上都写着含有多少卡路里,代表的是含有多少化学能量。卡路里也是能量的单位,只不过不是正宗的“米千克秒制”的国际单位,不过也没关系,“兑换”很容易,1卡路里 = 4.18焦耳。也就是说,假设你喝了1卡路里的酸奶,那么你使出吃奶的劲,可以顶着1牛顿的摩擦力把一个空箱子推到4.18米远的地方。当然,这只是理想情况,实际上能量转换效率不可能100%,所以推不了4.18米那么远。

以刚才推空箱子为例,力作用于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这个物体“做功”了。“功”代表着能量的变化,施力者付出了能量,但是受力者是不是得到这份能量,还要看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力在一起掺合。推箱子的例子中,摩擦力也在做功,只不过因为摩擦力的方向与前进方向相反,做的是负功,正负相抵,箱子没得到能量。那么能量哪里去了呢?摩擦生热,变成热能散去了。

下面说一下“矢量”和“标量”的问题,本来这应该一开始就说的,之所以到这里才说,一是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循序渐进掌握知识,一开始别弄太复杂,二是因为做功的考题最容易出现与矢量相关的错误,令同学们被扣分。

简单说,物理量分“矢量”和“标量”,矢量是有大小也有方向的,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时间、质量是标量,距离、力是矢量。因为和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混淆,“速度”最容易被忘掉是矢量,是有方向的。在比较严谨的军事杂志中,介绍某型战斗机的性能都不会说“速度”是多少,而是用“速率”一词,“速率”就是去掉了方向的“速度”。

标量乘以标量还是标量,这个很好理解。矢量乘以标量是矢量,例如动量,所以要记住动量是有方向的。矢量乘以矢量则比较复杂,这里就简单说一下,做功是力乘以距离,这个距离是指在力的方向上的移动距离。

假设你替老板拎箱子,箱子重达10千克,这样你的胳膊需要付出98牛顿的力(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从停车场走到房间里,长达100米。老板却说:那100米和你提箱子的力相互垂直,不做功的,其实你只是上了三级台阶,高度1米,这个算做功98焦耳,按1块钱1焦耳的价格,给你100元,那两块不用找了!

如果一个力作用于一个静止的物体,没有其他的力掺乎,那么会发生什么呢?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物体会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这样F作用于物体m,经过时间t,运动了距离S,我们可以算一下F做了多少功。

由于F=ma,所以物体最终获得的速度v = at。

物体的速度从0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经过t之后,移动的距离S  = 1/2vt。这是一个数学问题,可以简单理解就是,假设全程速度都是v,那么移动距离是vt,而实际上是从0逐步加速到v的,所以只能移动半个vt。还不明白的话,可以问数学老师。

这样,做功 = FS =  (ma)  ×  (1/2vt)

由于a = v/t,那么:做功 =  (mv/t) × (1/2vt)

两个t抵消之后,做功 =1/2 mv2

 由于没有其他的力掺合,F做的功全都被m给接收了,以动能的形式保存下来,所以当一个m以v运动时,它的动能是1/2mv2

这个动能就是“硬通货”了,可以和别的能量进行转换。在力学中,除了动能就只剩下“势能”了,二者统称“机械能”。

把一个m抬举到h的高度,这个物体就有了势能。由于抬的过程中需要克服重力做功,这个力 = mg,所以它获得的势能就是mgh。当它自由落体掉到地面时,它的动能是1/2mv2,如果考试考你这个v是多少,那么很容易推导出 v = 根号(2gh)

动量和动能都是用m和v乘出来的,也就是说只要一个物体以一定速度运行,那么它一定同时具有动量和动能,那么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动量是矢量,动能是标量!

动量守恒只在力学体系内部使用,动能可以参与更大范围跨学科的能量守恒。

动能里面有两个v乘起来,所以如果需要给动能加码,在v上做文章更加有效。例如,现在需要尽快把汽车油箱里的油消耗掉,最好的办法是加速到尽量高的速度,然后刹车,然后再加速……汽油的化学能转换成动能,然后通过刹车片变成热能散去。加速到每小时40公里再刹车,就比加速到20刹车能消耗4倍的能量,比在车里塞几个胖子增加m值要有效得多。而在需要动量的场合,例如前面说的小船扔石头的问题,m和v差不多是同等重要。

总之,无论牛顿有多牛,其实就是以时间、空间、物质和力为地基,以两个定律为支柱(牛一律可以忽略),最终支撑起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这两座灯塔的建筑而已,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掌握起来一点都不困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