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东方卫视出来走两步——交大李博士的陈述

        大家好,我就是“怒怼”郭德纲的李宏烨。

《相声有新人》第一期(我参与的那期)是8月11日播出的,现在已经过去8天了。这些天,微信、电话、短信、微博私信,有太多“热心”人用各种渠道给我送来“问候”。我说相声已经21年了,受过不少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可真没见过这样的阵势。我不禁疑惑:我是杀人放火了,还是涉毒涉黑了?对于我这样一个不懂心机、不谙世事的读书人而言,我应该承受这种热度的谩骂和指责吗?

我原本的想法是不发声,继续创作,用新作品说话。但就在昨天,《相声有新人》第二期节目又多次出现了我的镜头,第三期的预告也简述为“换个博士继续C位”。甚至在节目微博头条位置,还是放着我“不礼貌怒怼郭德纲”的话题,用这个话题继续撑起《相声有新人》节目的收视率!对于一个已经被淘汰的选手而言,我感到了深深的恶意。

我觉得是时候澄清一下,并对节目组、召唤师以及广大媒体讲明3个问题。

1. 到底什么叫“不礼貌”?

我没有不礼貌!我只是想学术探讨,这是对召唤师最大的尊重。

节目组一开始就告诉我们,郭德纲和张国立不是导师、老师、评委,而是召唤师。也就是说召唤我们这些演员来为他们组成战队效劳的。所以,我管郭德纲召唤师尊称为老师,而且每次都尊称了,已经尽到了足够的礼仪。

        就我个人的理解,相声是一门不断前进中的艺术。我相信马三立先生说的相声与朱绍文先生说的相声一定是两样的,马季先生说的相声与张寿臣先生说的相声一定是两样的,郭德纲先生说的相声和马季先生、侯耀文先生、侯宝林先生、白全福先生……和他们说的相声一定是两样的。尽管他自称恢复了“老气口”等传统,但即使是“万人迷”李德钖先生,他的相声当年在全国独领风骚,放在今天去听,我们依然会觉得不可乐。诚然,郭德纲的早期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乐的,但与李德钖先生相比,谁的造诣更高?

我们只能证明,随着时代进步,相声也在不断发展。而我则在思考一系列问题:相声的语境是一成不变的吗?相声的结构是一成不变的吗?相声的方式方法是一成不变的吗?

不,不是的!从百年前先辈们街头“撂地”开始,相声的一切就都在变,生生不息地变。那么,我和我的新语相声,凭什么就不能成为相声的新业态呢?我们或许难以承担引领全行业发展的重任,但能否在朝气蓬勃的高校里播下相声新业态的种子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母校上海交大开展了十余年的实践,期间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三本书《校园相声学》、《相声的有限元》和《逻辑搞笑实录》。我是怀着与郭德纲召唤师坦诚探讨这些问题的愿望走进《相声有新人》的演播厅的。然后就听到了其他演员上台询问“相声该如何创新的困惑”时,郭德纲召唤师不止一次说出诸如“谁说的相声要创新你问谁去啊?”这样的言论,不止一次在选择晋级演员时,无视“新相声”,留下“老相声”。

敢问各位,面对这样不同的理解,出于礼貌,我这个读书人是该提出问题来探讨,还是默不作声?探讨时我是该跪下说话,还是守住研究者的尊严,站着说话?如果我不愿屈膝就是“不礼貌”,探讨时少说“老师”二字就是不尊重,那么每个课题组探讨时都会发生很多次不尊重,研究还能继续下去吗?

我实在是不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貌”二字是如何构成的。节目播出后,不少人发给我,说北京电视台前任台长仙逝、众人一片悲声之时,有人用一个大红喜字为贫贱时雪中送炭的恩人送行!这是真的吗?我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被普罗大众称为“礼貌”的我的召唤师。 

500

说到这里,我也想问问诸位“钢丝”,你们尊重过相声界的前辈吗?你们有多少人骂过姜昆老师?我现在想问,中国相声有史以来,翻遍所有本子,论针砭时弊、讽刺世风,哪段相声敢说超过了《特大新闻》?哪段相声敢说超过了《电梯奇遇》?哪段相声敢说超过了《如此照相》?往前数,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的,恐怕也只能数指桑骂槐的《关公战秦琼》,它敢这么直白吗,它敢让韩复渠家门口变成农贸市场吗?

不敢。

姜昆老师敢!

每年春晚都和全国观众说“我想死你们啦”的冯巩老师,当年有一段相声《小偷公司》,这段相声放到今天,讽刺官僚作风以及打击传销团伙、电信诈骗的主题仍是实实在在成立的。论立意高度,论社会影响,论包袱水平,论情节结构,敢问你们班主:您的哪段相声可以超过它? 

还有人告诉我,郭德纲在舞台上不止一次说过:“相声不敢说高台教化,但至少是劝人向善,没有说听完相声出去劫道的。”那为什么这么多听了他相声的“钢丝”们能够说出这么没有人性的丑恶语言?”

500

新语的粉丝会这样吗?会吗? 

        相声是我的理想。

        我想把相声做成一门登得上大雅之堂的艺术,一门可以让父母领着孩子,全家一起去享受的艺术,一门在除夕之夜、全家人围着电视机共同欣赏的艺术,一门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快乐和幽默、激励和启迪的艺术。

这不单是我一个人的理想。这是我和我妻子郑钰共同的理想,是我们新语相声俱乐部从交大校园一路带来的理想,是无数热爱相声的各界前辈们的理想。

古往今来,知识分子参与相声的例子不胜枚举。往早了说,在日寇狂轰滥炸下的山城重庆,老舍先生写过相声,梁实秋先生说过相声,两位文豪用相声给苦难中百姓带去乐观的态度和战斗的勇气;往晚了说,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为上海交通大学庆生,客串参演相声微电影《交大,不止于读书》。我常有这样的感觉,当我创作一个个包袱时,我不是一个人在写作。在推动相声这门艺术发展的路上,一直有无数先贤与我同行。

我实现理想的方式从校园向知识分子群体辐射,再发展到全社会观众。现在我稳扎稳打,先把校园相声做好。从“礼貌”和“尊重”引申开来,我更希望大家合情合理、心平气和、有理有据地讨论相声问题。我再大言不惭,把咱们的段子都拿到校园里演,谁的笑果会更好?

我希望更多人能投入原创相声中来,所以写了三本相声学理论著作,你们中又有多少人写过关于创作相声的只言片语?

咱们拿作品说话。


 

2. “公式相声”这个词语到底是谁提出来的?

这几天,“公式相声”这四个字已经成了一个网络热词。但我自己也想捋清楚,这个词究竟是谁发明的。如果说是我李宏烨提出的,那请举证,在7月24日《相声有新人》节目录制第一天,我出场(大约25日凌晨0点30分)之前,我在什么时间、哪个场合提出过“公式相声”?我扪心自问,从著书立说到风波乍起,无论是接受媒体采访,还是为后辈讲课,从文学角度我一直用“新语相声”来称呼自己的相声流派。考虑到我们的相声仍在逐步走向社会,我也用过“交大相声”从狭义上来称呼。

我的师长、同事、学生、粉丝都是活生生的见证者。欢迎各位向他们求证。

我们的相声发源于高校,这决定了我们最初的受众主体是接受了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所谓“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我设计的包袱和情节也是以这个群体的常识为基础的,许多经典包袱都是脱胎于理工学生中心照不宣的“梗”,比如“一撇一捺除了人入八,还可以念λ(希腊字母,念作‘兰木达’)”,一个字母就让观众笑了15秒。

在此我郑重声明,“公式相声”并非我们提出,而是东方卫视《相声有新人》节目设定的,或者说是为了吸引眼球、制造话题而强加给我们的一个名词。到现在为止,我个人对这个引起诸多误会的名词表示拒绝。

新语相声引入了一些不同于传统的理论和技术来帮助创作,但跟大家误解的“公式相声”天壤之别。如果有人硬要拿“公式”说事,我想问问,“三翻四抖”这样用2个数字来描述的传统包袱套路,算不算一种公式相声?“铺垫抖翻缝”这样一种5个字组成的严谨套路,算不算一种公式相声?要这么理解,那之前所有的相声也都可以叫公式相声。

3. 相声有新人到底“新”在哪里?

        (1)我算不算新人?

参加节目之前,我听说节目名叫《相声有新人》。心想从事相声21年了,我或许还无所成,或许已有小成,但时间毕竟是抹不掉的,自己已经不能被称为一个“新人”。所以我的“新”主要来自新作品、新理论、新语境。这次一同受邀的即便不是相声圈外的新面孔,也应该是带着新成果而来,我可以与他们进行相声学术交流。我是读书人出身,这是我求之不得的好机会。

但录制现场那些暮气沉沉的老段子实在让我大失所望。平心而论,我的作品毕竟是新近创作,这是第一次演出,观众对笑果自有评价,我不愿也无权剥夺大众欣赏讨论的自由。只是若有完整版播出,各类评论才可称服众。如果对我的新理论不理解、不认同,我也欢迎各位与我理性探讨,毕竟大家术业背景各异,思维方式也不同。

我在相声界并无师承,所有理论都是一路摸爬滚打总结而来,同时我也希望让相声能脱下单调的长袍马褂,以新的结构和形式出现在舞台上,重新跟上时代的潮流。

新作品、新理论、新结构,这就是我对《相声有新人》里“新”的理解。

幸好,在这次参演的同行中,依然有很多人锐意创新,比如有个结合了日本漫才和中国传统相声的新节目,比如有个穿着T-shirt表演现代子母哏的新节目,再比如“腹语相声”、“口技相声”都带给了现场观众阵阵欢笑和赞叹。而且这些人与我一样,也都是“四分钟选手”。 

(2)4分钟以内?

说到这里,我还是要提“礼貌”二字。当初编导组跟我们说,根据规则,海选节目时长不得超过4分钟。我们本可以用8到10分钟,把精心创作的节目完整分享给观众。出于对规则的尊重,忍痛割爱把节目删减到符合规则要求。在忍痛割爱后,发现其他多组选手的节目大多是5分钟、6分钟、8分钟,甚至12分钟都无人制止,很多还晋级了!这就像看到作弊的学生没有受到老师的惩罚,反而得到了鼓励。我想问问节目组,难道这才是相声有新人中“新”字的含义吗?

我曾经跟导演提出,我们的节目如果观众笑得比较久(跟现场情况接近),可能会拖到4分半,这样就不符合规则了。于是我让导演跟领导申请一下,给我们增加30秒。导演告诉我领导同意了,否则我还会忍痛割爱再删去一段。节目播出后,我们的相声《好浪漫啊》被删减到2分半,有2分钟的内容不翼而飞,所以我真心希望节目组尽快放出完整视频,还给我们一个完整的节目。 

(3)连听3段一样的相声?

说到“新”字,不得不说说规则!我看到的另一些规则是什么?一共十张晋级牌,第一天大约18组选手就发出去八张,第二天还有大约26组选手,晋级名额不够怎么办?那就收取前面已经发出去的牌,重新“PK”。召唤师先是大声表示,要收回第一天发出去的“表现最差的”2张晋级牌,但最后只收回了1张,让他们跟第2天的“3到5名”进行pk,争夺1个晋级名额。

PK的内容又是什么?传统相声《磨蔓》(mo、wan,均读四声,不一定是这么写的,反正意思是玩转百家姓)。

召唤师说:“《磨蔓》是相声的基本功,每个相声演员都应该会。”

可这个为相声求“新”的节目里不光有职业传统相声演员,添加这个规则,本身就是对“新”的不尊重。如果是我来出题,就让他们现场即兴创作,比如半小时内拿近几年流行歌手的名字写个贯口,限时两分钟表演,看谁能说响,看气口对不对,是不是合辙。

相声发展至今,已是天翻地覆。我认为,除了“包袱”、“气口”、“捧逗”等特征概念外,任何东西都应该允许变动和更新。这才能给当代相声人留下随机应变、与时俱进的创作空间。一句天津味的“说您呢”,在天津可能全场爆笑,拿到上海来说未必能响,可换成上海话,笑果很可能会好很多。《磨蔓》这段相声在戏园子里可能反响不错,可要是拿到高校里去,估计大部分年轻人都会觉得味同嚼蜡。不光是《磨蔓》,再拿《逗你玩》举个例子,在以前那个时代大家觉得好玩,但现在这种完全不算严密的逻辑,是难以得到观众认可的。

我不否认这些都是以往的经典,但我一直认为,现代相声必须尊重现代观众的智商和品位! 

(4)不公平公正的还能叫规则吗?

回归pk本身。我看过一些老先生留下的《磨蔓》视频,漏段漏翻的,错字的,可谓是一人一个版本。让两组选手拿这个来PK,用什么评价谁胜谁负?论现场笑果,听过的人很难笑;没听过的可能会笑,那肯定先说的占优势。那天在现场,一连听了3段一样的相声,这在我说相声的21年里,尚属第一次。

听完我没觉得谁比谁好哪去?召唤师一个人说了算。

更离谱的是,pk不是4组一起,而是先上来第1天和第2天各1组进行pk。其中第1组根本不会《磨蔓》,所以“晋级”最终pk!反而会《磨蔓》的第2组需要跟新叫上来的第3组pk,结果新上来的被淘汰。然后又叫了第4组上来pk,结果第4组留下,一开始就会的第2组被淘汰了!注意重点:此时不会《磨蔓》的第1组还在,与《磨蔓》说得“最好”的第4组进行这张牌的最终pk!

试问有这样的规则吗?公平公正在哪里?最后还不是召唤师在节目现场跟我和我夫人说了3遍的那句话:“一切解释权归商家所有。”简单说就是,“我就看这对顺眼,就放他们进去”算了。

我承认《磨蔓》是相声前辈们的心血结晶,有其艺术价值和借鉴意义,在当今的相声园子里也可以成为一段好作品。但在这个求“新”崇“新”的舞台上,它不应该出现在“你死我活”的pk环节。郭德纲在节目现场也说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那《磨蔓》算文还是算武?

相声是语言艺术,算文吧。那文无第一,这样的PK站得住脚吗?最可惜的是不会《磨蔓》的那对搭档,他们用一段原创的新节目来pk,场面之热烈我个人认为冠绝全场,但仍然以“不会《磨蔓》”为由被直接淘汰。我为他们感到惋惜,他们有新的理念和作品,也是相声行业的新人,却因为不懂旧东西而被逐出这个舞台。

如果这是一场比赛,这是对赛制的不尊重。如果这是一场选秀,这是对游戏规则的不尊重。如果这是一场表演,这是对相声艺术的不尊重。

好多选手都气愤第地表示:这已经不是“相声有新人”了。这是“相声有熟人”,是“相声有骗人”,是“相声有欺负人”!而且诸如此类临时修改规则的事情,在录制过程中屡屡发生……对选手毫无尊重可言。

我真心希望节目组能把我和夫人与召唤师11分钟的对话完整放出来。大家也许注意到了,剪辑播出的节目中,我夫人除了相声,在交流中一句话都没有说过!但实际上,她在现场说了很多话,比如“我们说的不是同一种相声,我们觉得相声不仅可以服务于大众娱乐,还可以服务于特定群体的观众,传递思想,实现社会功能”。而我的很多话,比如“一句话总结就是,我们不抢您的饭碗”其实是给我夫人的话当了个捧哏。据说下周第三期即将出场的北大博士也提出了与我夫人类似的观点,如果届时未被剪辑掉,我想让大家知道到底是谁先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相声的“新”就这么被“旧”、被世俗淹没。这样的《相声有新人》就是徒有虚名。

文艺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不该是单一的东西,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70余年以来文艺界的一贯方针。如果节目组肯放出完整版视频及收录的现场笑声、观众笑的镜头,我们很想让观众们一起评判,这些4分钟作品的笑果究竟如何,而那些5分钟、6分钟甚至12分钟的作品,它们又获得了多少笑声。

而我最大的疑惑也就在此。没有笑声的节目可以凭借所谓的师承关系晋级,这至今还让我义愤填膺。很多人说我不懂得尊重,可我想问问从编导组到召唤师的各位,你们尊重了自己制定的规则吗?既然你们都没有尊重规则,你们又有什么资格谈“礼貌”?你们三番五次请我参与节目,弄到现在这个局面,你们认为你们尊重我了吗?就算临时有变,节目可以演六分钟,至少请你们告知我一声,就算仓促之下来不及创作,我们在表演时也不必顾忌时间,表现得更加从容。

按我们的经验,这两分钟足够我们制造大约12次笑声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