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下修仙论其一:西方为何失势
端午节去青城山修了个仙,在被山地湿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闲暇之余,鄙人也好好地感受了一番当地特有的道教文化。
一边听着《青城山下白素贞》,一边吃着路边的凉面,我渐渐陷入了深思。
阴阳是东方的整体思维的一个具现,平衡是东方对待事物矛盾之间的一种化解态度。
其实这点与西方长久以来的二元对立以及分而治之的思维是有着极大区别的。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分而治之对于工业社会的分工体系来说有着十分积极作用。
毕竟工业产业链非常庞大,就拿汽车来说,光车身外饰就有上千个总成件,更何况总成之下还有单个零件。
如果不采用分工协作的模式,靠单一企业来一包揽完那是基本无法完成的。
由于产业链的存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自然会带来全球分工体系。
从最初的西方国家垄断产业向全球汲取原材料的产业+原材料的模式,到西方垄断产业链上游与技术,将下游生产转移给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金字塔模式,分而治之都是技术产业化的一个基本运行逻辑。
同时,在科学研究领域,西方这种精分细化,精细研究的科学精神对现代科学的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
但为何到了人文领域,特别是实践性的社会学领域,西方的思想就走得不那么平顺了?
归根结底,是其宗教色彩浓厚的历史底蕴造成的。
特别是长期浸淫在一神论的世界观里,即便近代经历了启蒙运动,也发展出了科学。但由于人生终极的问题科学依然无法完全解释,故而让宗教有了继续生长发育的土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神论的世界观是违背客观世界规律,破坏文化多样。这点后来在了西方现代文明中滋生发芽,加以对苏联冷战的大胜,普世价值披上现代政治学的外皮,犹如一神思想复辟一般粉墨登场。
早些年在油管上看到一次新加坡的基督教徒集会的视频,里面强行把汉字的起源于《圣经》联系在一起,进而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上帝的子民。
这种赤裸裸地文化污蔑与侵略叫人怒不打一处来。
在德国,向华人传教发传单的也不少,一些老外还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但抛开这些外皮,仔细看看其传单,无外乎也是那种不信耶稣死后没有归宿的说辞。
这感觉,基本上就跟今年不买房以后就没机会了,再不给你孩子报补习班以后就只能工地搬砖了这类贩卖焦虑为主的传销套路是一致的。
说真的,我也见过不少心态平和的基督徒。比如在德国一直很照顾我们的两位老人Walter与Helga。两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但却从来不会向我们传教。即便是圣诞节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也更愿意跟我们聊聊生活相关的话题。
这两位老人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真正善良且与世无争的信徒。
对于宗教,我向来的态度是:拿来修身养性没问题,但拿来搞传销,破坏他国文化就过了。
同样的道理亦适用于对于所谓普世价值的传递。
最近很多人都在反思为何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会出现问题,也给出了很多精彩的解释。在下也于此发表一些拙见:
从底层逻辑简而化之地来看,西方的全球治理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工业文明发展所需要的全球分工的科学思维与一神教文明所代表的排斥文明多样性的文化思维之间发生了难以调和的失衡。
在这里我不用对立,或者矛盾这个二元对立的字眼。恰恰使用东方独有的平衡观来看待。客观上来说,西方创造了工业文明,发展了近现代科学思想,同时也通过地理大发现,全球产业布局实现了全球一体化;但与之对应的是基督教在中世纪对其世界观的塑形,近代民粹主义的操弄,种族主义的洗礼,这些因素又使其显得非常的具有排他性。
其实任何民族都具备一定的排他性,但关键在于度。
度在合理的区间,则为平衡,不合理,则失衡。
本来就有一神教的传统,佐以近代发迹之后莫名其妙的种族优越感,再撒一点冷战胜利后已然放弃思考的谜之制度自信,这些神奇的“味觉调和”直接将天平的一端给压穿。
一方面推动全球分工体系,另一方面却不愿意将全球化的果子相对平等地分给世界各国人民吃,也不愿意心平气和地对待那些吃到果子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张一合的进退失据自然最终就反噬到了自身,使其失势。
从本质上来说,分工就意味着分利,让利;合作就意味着共享。于是乎在分工过程中不可能片面地保证整块蛋糕始终都在你手里。
而西方奉行的永久固化现阶段的产业链上下游,高低端的分工,实际上也是奴隶社会的思想产物。
毕竟任何国家任何文明自然具备向上的机遇,而单一的将其上升途径锁死,这本身也是违背人心的做法。
全球产业发展存在不均衡是合理的,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锁死他国的发展,人为地创造差异性,则不符合文明发展的自然规律,是纯粹的,熊孩子的行为。
这样孩子气的做法,自然无法安天下之人心。
西方因此而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