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想离开这里,101次又留了下来”

  “未来想要留在大城市继续奋斗,还是回小城市过安稳的生活?”

  这个问题虽然早已陈词滥调,但很多人还是会不时地纠结,在“留与不留”间挣扎。

  我们将这段挣扎的时间称为——在这座城市的“滞留期”。

  在这段时间内,很容易感到不安、情绪不稳,遇上一些事情,就可能成为“离开”的助力或是阻力。

  下面是一些正在“滞留”,或者已经度过“滞留期”的朋友分享的故事。

500

  图源:微博@-青漾z

500

  没法下定决心啊

  @ 阿wen,24岁 ,互联网行业,现居北京

  我是独生子女,每隔很久回家一趟都会感觉爸妈比以前更老了一点。

  每天挤地铁,天气很热,我得忍受每个人身上不同的汗味。这样的通勤,让我很怀念二十分钟哪个角落都能到的家乡。

500

  @ Stella,26岁,金融行业,现居上海

  最想要退缩的时候是对自己的工作和未来迷茫。

  既然看不到未来,身边也没有一起奋斗的人,回到家人身边岂不是很好?尤其时间久了还会想到家乡的种种好处。

500

  @ 小曾,30岁, 出版行业,现居武汉

  毕业第八年,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工资也只能顾自己。从几年前就开始被家里人催婚,他们把找不到对象的原因归结到在同一个工作环境工作了太久,认识不到新人。

  “既然在武汉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就回家吧。工资不会差太多,起码家里生活水平比较低”,我有时会有这样的想法,但又放不下手中的工作,放不下武汉。

500

  @小樱,25岁, 设计教育行业,现居汕头:

  工作的压力特别大,有时候就想回到小地方去,不把自己逼得那么累。

  但也会有觉得生活还可以的时候,没法下定决心,也没有辞掉工作之后的计划。

500

  @ vvvxx,24岁,快消行业,现居多伦多

  过多的社交会觉得有点疲惫,下意识地会想逃避。

  我常常会去一家电影放映室,看几部老电影,把自己从这种事情中抽离出来。

500

500

  “让自己舒服就是最适合我的”

  微博网友@杨柳千丝521:

  2002年离开北京,实在是觉得北漂生活品质不好。每天地铁加公交,路上通勤3个多小时,简直是自杀!

  回到南方城市,一度把家安在离单位对面的小区,躺床上都可以看到公司。其实也挺好的!

  @ tww,50+,企业主,现居浙江

  30多岁的时候在杭州待过几年。当时很有冲劲,觉得自己一定要在这个城市干出一番天地。

  开始产生回老家的原因是没有办法兼顾好事业和家庭,当时孩子也很小,不想错过陪伴孩子成长的阶段。

500

  @小鹏 ,30岁,体制内工作,现居澎湖

  在小一点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维系起来更容易。朋友都离的比较近,发一个微信大家就能晚上一起约一顿。

  微博网友@晓淇姑娘:

  选择在哪里,以什么样的方式燃烧掉这一生,完全取决于自己。

  让自己觉得舒服的生活方式就是最适合的自己的。就像我们,觉得出行自由度比起买房每月承担一部分房贷,是更适合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500

500

  “有无数个不能离开的理由”

  @Amer,30+,销售行业,现居深圳


  刚开始的时候做销售行业,每天都在到处跑。身体特别累,但是我想坚持,就是和工作死磕的那种。

  我不怕吃苦。真的遇到了觉得过不去的事情的时候,可能就会自己待着,给自己一个缓冲期,然后再慢慢步入正常。  

500

  @ 小金,25岁,互联网行业,现居上海

  我觉得在上海生活,给我带来了更优质的资源,不仅仅是娱乐、交通,更加涉及了上一辈的医疗问题、下一辈的教育问题。有无数个不能离开的理由。     

500

  @CY,47岁 ,个体户,现居北京

  一直觉得北京是最适合奋斗的城市、机遇最多的地方。人这一辈子呢,总得干些具有挑战的事情。

  我遇见过刚来北京的小情侣,还有很多年轻人。我一直鼓励他们说,北京是一座值得留下来的城市,毕竟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那个时代独特的机遇。

500

  @ Wennier,26岁,金融行业,现居上海

  对我个人而言,当慢慢对一个城市变得更熟悉之后,我更倾向于的不是厌倦,是开始接受这个城市的不完美和平凡。

  当真正与在家乡工作的朋友交流的时候,想法多少会有点出入。自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适应现在的生活,回去反而需要重新融入。

500

  拼搏永远是年轻人的话题。也是这一股冲劲打败“滞留期”的纠结。

  愿意去领略不同的生活,和不同环境背景的朋友交流,甚至会抱有 “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人总会遇到自己的故乡”的想法。

  除去坚持下来的勇气,跨过“滞留期”留下来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说,这个城市有我们热爱的东西。

  @ moon,25岁,影视行业,现居上海

  家乡是三四线城市,很多喜欢的东西没有办法很及时的去接触。

  我觉得年轻可以吃一点苦,花一点时间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后悔特别容易,坚持很难。我不想扔下这些资源,即使生活上没有很富裕也想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

500

  微博网友@时光机啊时光机啊:

  因为一场病,滞留在家直到现在。我明白我可能再也无法负荷高强度工作了。

  可是我真的好喜欢好舍不得杭州啊。

  到杭州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来自这个城市的善意,后来每天走路上下班,穿过小巷子的时候都能看到买菜的阿姨或者上学的小朋友,旧巷子里藏着小早餐店,小裁缝铺,小菜店,真的很有烟火气。周末如果不加班,也会约几个朋友去西湖走一走。 

500

  微博网友@鸦尾z:

  喜欢上海工作生活的有序高效成熟细腻,也喜欢上海人与人之间恰到好处的距离感,疏离放松但并不冷漠,最喜欢上海不同于其他城市的艺术氛围。

500

500

  大城市的节奏是快速的,汽车的喇叭声、“哒哒”的高跟鞋、买早餐的时候都会有人向你求救“不好意思,我快迟到了,能让我先吗?”

  每个人似乎都在急急忙忙地为自己的工作奔跑,留给自己生活的时间少得可怜。

  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项飙将“一种慌乱地追寻未来而一直努力工作,但却忽视了当下的状态”称为“悬浮感”。

500

  图源:微博@京京的故事小铺

  他对此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工作洞”中,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想要拼命工作努力跳出这个圈子,但是他们对于未来的计划和定义却又是不确定的。

  在大城市,更多的人把所有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工作,但因为竞争的激烈和各种环境因素,往往很难得到相对应的“回报”。

  这会让人们更加强烈地否定自己,并且对自己现在所作的事情产生怀疑。这些自我否定、迷茫失措、以及身心的疲惫让在当下的生活原地不动。

  “滞留期”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在滞留期间,考虑“离开”的一大助力就是由于孤独带来的归属感丧失。

500

  图源:微博@徉望


  认知神经科学家科林·埃拉德 (Colin Ellard) 说:“在城市里,我们确实经常被各种各样的人包围,反而让孤独感盛行变得更加神秘。”

  当你晚上下了班,回家面对的是空荡荡的出租屋时;

  当你交完房租,账户里刚发的工资只剩下三分之一时;

  当你走在路上,听到的都是不熟悉的口音时;

  当你一个人去排队缴费、一个人看病,做什么事都是一个人时。

  那些无法融入这座城市的瞬间,都会减弱归属感,滋生逃离的想法。

  有些人最终选择回家乡,他们有自己的考量。他们看重的是小城市之间人与人之间更加紧密的连结,以及家人的陪伴。

500

  图源:微博@Esther

  这背后可能离不开中国人独有的 “乡土意识和情怀”。

  中国社会学家林耀华曾说 “中国人最言实际,而尝试把实际忽略”。当所有人都追赶着新潮流以及期盼“科技改变世界”时,他主张用同情的、内省的、直觉的办法切入人性深处,回归家乡,去把握社会生命的气息和脉搏。

500

  图源:微博@Cherry-cqh

  有时候,“滞留感”不是针对一件具体的事情。

  我们不止会“滞留”在某个城市,更多时候我们会“滞留”在人生的某个阶段。

  被自己困住,被生活困住。它是一种人生常态。

  有些人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原地徘徊,看着时间流走。他可能会被质问:为什么还是这个样子?有些人碰到了机会,做出选择,或是前进一步或后退一步。

  而对于每个人来说,自己的生活是独一无二的。

  要学会的是去感受生命中的一切,拥抱情绪和感觉,无论正面或负面,并且试着在“滞留期”中做合适的判断,才是重要的事情。

500

  图源:微博@台词先生

500

  你经历过“滞留期”吗?

  聊聊那段故事吧...

  采访/文字:ty、阿田 编辑:影子

  图源受访者 题图©Eric Van Nynatten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