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十二怒汉》,质疑陪审团制度
之前我看到外交学院的某教授吹嘘英美法系,今天就谈谈这个,谈之前我们先看一部电影:《十二怒汉》
《十二怒汉》在豆瓣上的评价极高,如你所见:
它是一个9.4评分的,且是豆瓣电影TOP250的电影,电影叙述的是:
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因为涉嫌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证人言之凿凿,各方面的证据都对他极为不利。十二个不同职业的人组成了这个案件的陪审团,他们要在休息室达成一致的意见,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将会被判处死刑。
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各有不同,除了8号陪审员之外,其他人对这个犯罪事实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顾,还没有开始讨论就认定了少年有罪。8号陪审员提出了自己的“合理疑点”,耐心地说服其他的陪审员,最后案子被判无罪。
那么在豆瓣评论下面,几个最高的评论是这样的:
如你们所见,赞美声一片。
可是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8号陪审员要那么努力的去说服其他陪审员?
8号陪审员是嫌犯的亲戚吗?
不是。
8号陪审员和嫌犯有利益纠葛吗?
不是
8号陪审员是专业的法律人士,出于自己的专业因此提出反对意见吗?
不是。
那为什么?那凭什么?人性本恶这本身就是西方提出来的,既然人性本恶,这个案子的利益又和8号陪审员无关,为什么8号陪审员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去一个一个的说服呢?
这难道不是一个疑点吗?
而且如果美国司法制度那么好,为什么电影里面展现的美国司法制度的公正性,就寄托在8号陪审员的良知了?
他要是不良知怎么办?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下:这帮陪审员都是哪来的?
根据《联邦陪审员挑选以及服务法案》,对于担任陪审员有详细规定:
必须是年满18周岁的美国公民,并且在某一个司法区域居住达到一定年限。
身体健康,智力和知识能力符合一般常人的一般要求
能说一口流利英语
以下人不得被列入陪审员:
曾经受过一年以上监禁处罚的
目前正在面临可能被判处一年以上监禁处罚的
初审陪审团的遴选会在法官的主持下进行,然后从当地的选民登记册上随即抽选候选人的名单,在遴选的时候,法官和双方的律师都到场,法官助手会给这些候选陪审员发表格,一般表格的内容都是和案子相关的,比如说如果是环境诉讼案,就会写“你对环保怎么看”,“你有没有受到污染侵害”之类的。
供遴选的陪审员很多,表格填完后,控辩双方律师到场,开始否决陪审员,律师肯定是根据陪审员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辩护进行否决,而且否决不需要给出任何理由,直接否决即可。
否决到最后,就会形成12个陪审员和12个候补陪审员。
那么至关重要的问题来了:这些人愿意担任陪审员吗?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在《十二怒汉》里面看到,第8号陪审员花了极大的功夫去说服其他陪审员,让他们同意自己的意见,由于陪审员在遴选的时候是必须与本案无关的人士,也就是说8号陪审员这么做的目的,必须是有极高的公义心,有铁血热胆。
事实是:没人愿意当陪审员。
为什么没人愿意?因为划不来啊,去做陪审员,你还要给单位请假,这一天的工资算是泡汤了,政府会补偿给你一小笔费用,但是这个费用很低,以华盛顿法院为例,陪审员每天最多25美元,最少10美元,华盛顿州大多数县每天都是10美元。
且要和人费力费神和一帮压根不是法律专业的人讨论案子,而这个案子又和自己一毛钱关系没有。
想着就很烦。事实是,根据2015年的报告,加州的一些县的陪审团缺席率高达30%,
当陪审员,是一个义务,就像纳税一样,联邦司法系统规定,如果你拒绝履行陪审员的义务,不当陪审员被视为轻罪,可能会被处于:
最高1000美元罚款
不超过3天的监禁
强迫社区服务。
当然,你还是有一些合法的借口去逃避这个义务,比如说:
你是军人
你是消防员或者警察
70岁以上
过去两年担任陪审员
搞职业培训或者在上大学
你的为幼儿提供保健服务
参加陪审员会有一些困难,比如说残疾之类的。
各州不一样,但是大致按照上面的规则。
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担任这类职位的,在网上有大量的类似于:如果逃避当陪审员,各式各样的借口花样百出,比如说:
我身体不适,需要看医生----找医生要一张纸条证明
我要上学-----注册一个课程即可。
我家里有10个孩子,且没有保姆
我是个偏执的人,我不可能胜任这个。
我一直在和某个罪犯做笔友,甚至和罪犯谈恋爱
我经济很困难,担任陪审员会有严重的经济负担
……
这类借口用的太多,特别是在加州用得太多,以至于加州的法官早就识破了这类伎俩,大多数借口都被否决。
所有人都不愿意陪审员的情况下,这时候居然指望有一个类似于《十二怒汉》里面的8号陪审员的人,他热心,正直,且公义善辩。
可能吗?
可能有人说了,既然如此,那美国不可能有这么多热心的陪审员,那陪审团制度怎么搞?
实际情况就是搞不下去,美国大多数案子走简易程序,法官一个人就过了。
复杂的案子,大多数也搞了控辩交易。
真的上了陪审团的案子,少的可怜。
那么既然大家都不愿意当陪审员,那么为什么每年还有那么多人参加陪审员呢?
当然,我们中国不也有在公园遛弯的大爷么?低收入者,退休大爷大妈美国也有,多得是。
陪审员是非专业人士,没有受过专业法律教育,没有审判技巧,容易高度情绪化,掺杂个人感情,也有不问事实和证据来裁决的,就这个问题,这种非理性因素主导的太厉害。
陪审团制度为什么在中国被吹嘘呢?这是我们中国法学圈的一些说辞:
恰恰是陪审团成员的非专业性,为案件的裁判提供了普通民众善良朴素的认知,矫正所谓的法律精英们就案论案,罔顾案件之外的合理因素来判决案件。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在制度上确保了普通民众能够对司法形成制衡,防止国家权力的肆意妄为,从个案上可能存在质疑者所批评情况的发生,但是从大环境上却是促进了整个国家民主、公平的前进,这才是这一制度最弥足珍贵的地方。
真的吗?看看现实,这些陪审员,想那么多了吗?
人家根本不在乎好吧。
我们最后再来看看《十二怒汉》,假设《十二怒汉》的投票本身就是个裁决,如你们所见,我第一页所截图的第一个评论是这样的:
辩论结束以后的镜头非常非常有趣,一群人各自敢去消失在人群里,分分钟传递的是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自信与自豪, 而中国的《十二公民》辩论结束以后。陪审团成员们都各自走向了自己的孩子,这看来是把民主交给未来
而讽刺的是《十二怒汉》本身拍摄于麦卡锡主义肆虐的时代,导演希德尼·鲁迈特其实个左翼分子,你可以想象他对当时的美国制度是什么样的一个感情,他拍摄的《十二怒汉》为什么这样,为什么被我质疑,是因为他拍摄的本身就是质疑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的啊。
而他质疑的这个美国陪审团制度,被豆瓣的小清新所赞美,并且称赞他拍的不错,认为“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自信与自豪”,何其讽刺啊?
而如果《十二怒汉》的评价真的是一场裁决,那么这个高赞的小清新,可就要判决你有罪还是无罪了。
来源 | 李建秋的世界